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是对小学生进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题。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把这项任务落在实处。我的体会是要在“明理”上下功夫,把“明理”贯穿到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的始终:
1 开课求新,激发明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从兴趣出发,这是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因此,要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好揭示新课的引言和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这节课产生兴趣,产生“明理”的欲望。如讲《要爱惜学习用品》一课,我一开课就引导同学们猜谜语,并通过谜底的揭示,黑板上出现铅笔、书包、橡皮等学习用品的字样。又如讲《要尊敬老人》一课,我一开课就让同学们看几幅图,并问:“你喜欢图中的小学生吗?喜欢就给他画面红旗,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这样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各种感观积极的活动起来,又为揭示主题、讲授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思想品德课的开课如能常教常新,做到一开课就能激发学生明理的兴趣,产生明理的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节课就有成功的希望。
2 讲课求精,调动明理的情趣
调动情感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一环。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和认知过程紧联系在一起的,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感情,对小学生尤其是这样。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明理的情感呢?我的体会是: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如讲《要爱惜粮食》一课,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明白要爱惜粮食这个道理,我先让学生回答:“今天早晨你们吃了什么?中午又吃了什么?”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粮食。接着让学生想象:“如果我们每天没有粮食吃,那会怎样呢?”让学生初知粮食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我们一日三餐都少不了粮食,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再接着,通过一组生动的、拟人化的录音幻灯片《我是一粒米》的播放,让学生看到、听到,体会到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来得真不容易,从而进一步明白要爱惜粮食道理,最后,又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通过看图统计,一天一人节约一粒米,全班、全校、全市、全国可节约多少粒米。这些粮食可以供全班同学呼多久?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不能小看一粒米,要爱惜粮食,不能浪费的道理。这样,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要爱惜粮食”这个道理的过程中,情感也随着明理的过程而步步升华,当他们再朗读儿歌“一粒米,汗千滴,粮食来得不容易,小朋友,要牢记,粒粒粮食要珍惜”时已有些真情实感了。又如讲《尊敬老人》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尊敬老人的道理。我先让学生明白,生活在学生身边的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爸爸妈妈的长辈,是自己的祖辈。接着,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辛苦操劳的事例,学生们说,老人们把我的爸爸、妈妈抚养大了,他们自己老了,但他们并没有休息,还要操劳家务,帮助爸爸妈妈抚育我们,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有的还在发挥余热,为祖国建设出力、为人民服务。这样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了起来。我再让学生说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怎样爱护你们的。由于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老人的爱护都有亲切的感受,因此一个接一个的发言,把老人全面关心爱护他们的事例说得十分具体,有的学生说到最好,竟由内心发出这样的赞叹:“我的爷爷真好!”这时,“老人关心爱护我们,我们应该尊敬老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并为导行“怎样尊敬老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导引求实,巩固明理效果
加里宁说:“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理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进行了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便要在学生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还要做好明理后的导行工作,把知识和行动统一起来。在课内,我注意把动情、明理、导行结合起来。如上《尊敬老人》一课时,我就是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尊敬老人这个道理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尊敬老人的,好吃的菜夹给老人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老人多休息一会儿,老人给我们说话我们要眼睛望着他们,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在家里看电视时沙发应该让给老人们坐等等,让学生明白好孩子应该怎样对待老人。在课后,我注意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并请班主任和家长配合,对小学生进行监督检查,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通过“年级教研会”和“家长会”,把学期思相品德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告之班主任和家长,请家长们配合教育,期末按“课内、课外、家里”全面考核学生的行为表现,再综合评分,这样,就把动情、明理、导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巩固明理,又落实导行。
1 开课求新,激发明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从兴趣出发,这是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因此,要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好揭示新课的引言和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这节课产生兴趣,产生“明理”的欲望。如讲《要爱惜学习用品》一课,我一开课就引导同学们猜谜语,并通过谜底的揭示,黑板上出现铅笔、书包、橡皮等学习用品的字样。又如讲《要尊敬老人》一课,我一开课就让同学们看几幅图,并问:“你喜欢图中的小学生吗?喜欢就给他画面红旗,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这样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各种感观积极的活动起来,又为揭示主题、讲授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思想品德课的开课如能常教常新,做到一开课就能激发学生明理的兴趣,产生明理的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节课就有成功的希望。
2 讲课求精,调动明理的情趣
调动情感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一环。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和认知过程紧联系在一起的,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感情,对小学生尤其是这样。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明理的情感呢?我的体会是: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如讲《要爱惜粮食》一课,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明白要爱惜粮食这个道理,我先让学生回答:“今天早晨你们吃了什么?中午又吃了什么?”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粮食。接着让学生想象:“如果我们每天没有粮食吃,那会怎样呢?”让学生初知粮食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我们一日三餐都少不了粮食,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再接着,通过一组生动的、拟人化的录音幻灯片《我是一粒米》的播放,让学生看到、听到,体会到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来得真不容易,从而进一步明白要爱惜粮食道理,最后,又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通过看图统计,一天一人节约一粒米,全班、全校、全市、全国可节约多少粒米。这些粮食可以供全班同学呼多久?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不能小看一粒米,要爱惜粮食,不能浪费的道理。这样,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要爱惜粮食”这个道理的过程中,情感也随着明理的过程而步步升华,当他们再朗读儿歌“一粒米,汗千滴,粮食来得不容易,小朋友,要牢记,粒粒粮食要珍惜”时已有些真情实感了。又如讲《尊敬老人》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尊敬老人的道理。我先让学生明白,生活在学生身边的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爸爸妈妈的长辈,是自己的祖辈。接着,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辛苦操劳的事例,学生们说,老人们把我的爸爸、妈妈抚养大了,他们自己老了,但他们并没有休息,还要操劳家务,帮助爸爸妈妈抚育我们,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有的还在发挥余热,为祖国建设出力、为人民服务。这样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了起来。我再让学生说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怎样爱护你们的。由于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老人的爱护都有亲切的感受,因此一个接一个的发言,把老人全面关心爱护他们的事例说得十分具体,有的学生说到最好,竟由内心发出这样的赞叹:“我的爷爷真好!”这时,“老人关心爱护我们,我们应该尊敬老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并为导行“怎样尊敬老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导引求实,巩固明理效果
加里宁说:“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理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进行了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便要在学生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还要做好明理后的导行工作,把知识和行动统一起来。在课内,我注意把动情、明理、导行结合起来。如上《尊敬老人》一课时,我就是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尊敬老人这个道理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尊敬老人的,好吃的菜夹给老人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老人多休息一会儿,老人给我们说话我们要眼睛望着他们,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在家里看电视时沙发应该让给老人们坐等等,让学生明白好孩子应该怎样对待老人。在课后,我注意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并请班主任和家长配合,对小学生进行监督检查,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通过“年级教研会”和“家长会”,把学期思相品德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告之班主任和家长,请家长们配合教育,期末按“课内、课外、家里”全面考核学生的行为表现,再综合评分,这样,就把动情、明理、导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巩固明理,又落实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