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不断的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计算兴趣,通过对比练习强化认知,让学生充分交流丰富他们解题策略。
关键词:优化策略;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9-0055-01
当前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教师,在交流孩子的学习时总会不约而同的谈到“粗心、马虎”这一话题:不少学生因粗心没有得到高分,因马虎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粗心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故而,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正确率是数学教师首要攻克的课题。
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学生一旦接触到计算,总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差正确率低。特别是进入四年级后,笔者发现多数的学生计算正确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四年级计算小数加减法为主,一般学生都认为小数很小,便掉以轻心以口算为主,结果正确率明显下降。下面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1.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核心要求开展教学。所以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学情,结合所面对的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自己熟悉的一些事物,特别是生活中的、身边的更加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如果单纯让学生死板的去掌握计算步骤,学生不容易真正理解,容易出现问题。而创新情境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全身心的投入,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内的一些内容,在实例上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和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教材中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成绩为学习材料来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小数加减法。对此,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转化,可以给学生设计距离他们很近、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例子。
出示情境圖,是小强与妈妈到菜场买菜的情境,在情境图上出示了西红柿5.6元,黄瓜3.7元。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强妈妈列式计算一下,西红柿与黄瓜一共需要多少元吗?
生:5.6+3.7
生:5.6元就是5元6角,3.7元就是3元7角,6角加上7角就是1元3角,前面5元加3元是8元,再加上后面进上来的1元就是9元,所以西红柿与黄瓜一共需要9元3角,也就是9.3元。
师:噢,说得真不错,那么在计算这一道题目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生:要记住5只能与3相加,而6也只能与7相加,只不过6与7相加满10了,也就是说达到了1元多,所以要向前面进1。
师:那你们能按照刚才的想法列出合理的竖式来吗?
生:能。(生列竖式,师下面巡视并交流书写注意点。)
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把学生学习的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学生感觉到有难度的小数的加减法灵活的融入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孩子们几乎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仅仅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能够使学生们理解掌握小数加减的现实意义,实现了对学生们更深刻的引导和教育。
2.注重对比,强化认知
学生们在一些问题计算上经常犯错误,很大程度上与问题的相似度过高,缺乏细致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有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们重视知识的对比,从而强化认知,逐渐引起学生们重视,养成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
具体来说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练习对比中清楚认识两者存在的差别,从而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进行计算时加以重视,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通过对比练习帮助他们沟通和辨析,从而更好的掌握新知识的内涵和特点及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中笔者在练习题里出示了这样几组题
25.5+6.8 73.4+48.6 85.7+42.04
25.5-6.8 73.4+4.86 85.7-42.04
第一组是区分小数加减法对比练习,第二组是小数点位置不同的对比练习,第三组是巩固练习,通过对比计算让学生清楚小数点的位置是计算正确的关键所在,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才能对齐各部分的位置,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交流计算,丰富策略
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他们在计算时充分交流,也是丰富学生计算方法的途径。在交流中计算的方法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最优化,是不是多样化都可以体现出来。通过交流发展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让他们解决问题达到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理念之一。
比如,教学小数的简便运算时,出示例题53.8+4.2
生:这题可以直接计算53.8+4.2=58
生:还可以应用运算定律变成(53+0.8)+4.2=53+(0.8+4.2)
生:还可以这样计算53.8+4.2=54+4.2-0.2=58
这样,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得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丰富了他们的解题策略,进而也提升了解题的正确率。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核心任务,必须要高度重视,采取恰当的措施。提高计算能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笔者深信,坚持不懈必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徐岳珍,徐建阳.关于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现象的思考[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8(06)
[2]宗芝岑.在新课标下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适用),2016(01)
关键词:优化策略;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9-0055-01
当前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教师,在交流孩子的学习时总会不约而同的谈到“粗心、马虎”这一话题:不少学生因粗心没有得到高分,因马虎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粗心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故而,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正确率是数学教师首要攻克的课题。
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学生一旦接触到计算,总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差正确率低。特别是进入四年级后,笔者发现多数的学生计算正确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四年级计算小数加减法为主,一般学生都认为小数很小,便掉以轻心以口算为主,结果正确率明显下降。下面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1.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核心要求开展教学。所以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学情,结合所面对的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自己熟悉的一些事物,特别是生活中的、身边的更加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如果单纯让学生死板的去掌握计算步骤,学生不容易真正理解,容易出现问题。而创新情境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全身心的投入,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内的一些内容,在实例上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和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教材中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成绩为学习材料来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小数加减法。对此,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转化,可以给学生设计距离他们很近、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例子。
出示情境圖,是小强与妈妈到菜场买菜的情境,在情境图上出示了西红柿5.6元,黄瓜3.7元。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强妈妈列式计算一下,西红柿与黄瓜一共需要多少元吗?
生:5.6+3.7
生:5.6元就是5元6角,3.7元就是3元7角,6角加上7角就是1元3角,前面5元加3元是8元,再加上后面进上来的1元就是9元,所以西红柿与黄瓜一共需要9元3角,也就是9.3元。
师:噢,说得真不错,那么在计算这一道题目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生:要记住5只能与3相加,而6也只能与7相加,只不过6与7相加满10了,也就是说达到了1元多,所以要向前面进1。
师:那你们能按照刚才的想法列出合理的竖式来吗?
生:能。(生列竖式,师下面巡视并交流书写注意点。)
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把学生学习的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学生感觉到有难度的小数的加减法灵活的融入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孩子们几乎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仅仅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能够使学生们理解掌握小数加减的现实意义,实现了对学生们更深刻的引导和教育。
2.注重对比,强化认知
学生们在一些问题计算上经常犯错误,很大程度上与问题的相似度过高,缺乏细致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有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们重视知识的对比,从而强化认知,逐渐引起学生们重视,养成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
具体来说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练习对比中清楚认识两者存在的差别,从而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进行计算时加以重视,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通过对比练习帮助他们沟通和辨析,从而更好的掌握新知识的内涵和特点及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中笔者在练习题里出示了这样几组题
25.5+6.8 73.4+48.6 85.7+42.04
25.5-6.8 73.4+4.86 85.7-42.04
第一组是区分小数加减法对比练习,第二组是小数点位置不同的对比练习,第三组是巩固练习,通过对比计算让学生清楚小数点的位置是计算正确的关键所在,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才能对齐各部分的位置,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交流计算,丰富策略
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他们在计算时充分交流,也是丰富学生计算方法的途径。在交流中计算的方法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最优化,是不是多样化都可以体现出来。通过交流发展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让他们解决问题达到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理念之一。
比如,教学小数的简便运算时,出示例题53.8+4.2
生:这题可以直接计算53.8+4.2=58
生:还可以应用运算定律变成(53+0.8)+4.2=53+(0.8+4.2)
生:还可以这样计算53.8+4.2=54+4.2-0.2=58
这样,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得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丰富了他们的解题策略,进而也提升了解题的正确率。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核心任务,必须要高度重视,采取恰当的措施。提高计算能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笔者深信,坚持不懈必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徐岳珍,徐建阳.关于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现象的思考[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8(06)
[2]宗芝岑.在新课标下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适用),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