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面对信息高速化发展的时代,我国传统文化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冷落,支撑了上下五千年的精神力量逐渐削弱。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自我完善,形成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对自身、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民族都会有积极的意义,而这些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信仰。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信仰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
(一)无信仰现象普遍存在
通过对567名大学生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有无信仰无所谓或不需要信仰。有30.67%的学生认为有无信仰无所谓。有7.94%的学生不同意有或非常不同意“大学生应该有信仰”。8.79%的学生认为“信仰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迷信”;12.62%的学生认为“信仰仅仅是一种麻醉剂”。以上观念的学生占了总数超过60%。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已成为不争事实。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是,毕业找个好工作,早日挣钱买房。
(二)信仰无定性
信仰具有承继性,当代大学生普遍没有极其相信和尊敬的某种主张、宗教或某人。当代大学生比较自我,自信张扬,独立特行,凡事都愿自己做主。甚至一些热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信条“信春哥得永生”。不要以为这些大学生是有明确的信仰就是“春哥”,我们所说的信仰一定是有积极意义,反映和传递正能量的东西,这样才具有承继性。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置可否
佛教成了迷信,道家成了装神弄鬼,儒家严重制约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乏,成为共性现象。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它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行的思想核心。因此,钢健有为、中庸与仁和、崇德利用、天人合一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当代大学生更愿意相信立竿见影的事物,这就像某人身体上长了个瘤子,他们更相信把瘤子切掉,这个瘤子就没有了,而不会相信把身体调理好瘤子会自己消失一样。这是由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的。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
(一)历史根源
中国最早有信仰,皇帝祭天,敬天畏天,等等都是信仰的表现,新中国建立以后,思想被高度统一。革命的非常时期所造就了采用非常手段无法进行科学的领导。先是“反右”,然后是自然灾害,再后来是“文革”,一直到后来的拨乱反正。这其中,“文革”时期,在极端口号的鼓动下,社会忽左忽右,打、砸、抢手段统统派上用场,无所不用其极,社会发展基本停滞。这个时候,国人经历了“破四旧、立四新”、“批林、批孔”以及“上山下乡”等运动,原有的伦理观念一下子荡然无存。“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知识界难以对“文革”时期的种种错误进行反思和纠正,以至于我们民族丧失了最宝贵的反省机会。
(二)学校教育
高校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崇高信仰培养的因素。高校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帽子”,部分大学生盲目的专科接本科、本科升研究生、研究生又考博士。同时,大部分高校还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实践能力,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德育教育的不足或方法不当是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
(三)功利主义
个人本位和金钱万能等观念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崇高信仰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高官腐败、社会分配不均,住房、教育、医疗、等矛盾日益加剧,人们普遍感到焦虑、恐慌、无奈。作为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与未知的竞争,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巨大对比,信仰之塔在社会现实的大地上轰然倒塌。那就找点实际的吧,什么最实际,个人的利益最实际,这就是目前大学生的信仰。利益是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使身心都能愉悦,自然而然就能当成信仰了。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信仰中的作用
(一)弘扬传统,树立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的精髓,不仅蕴藏着高尚的情操和深刻的智慧,而且更沉淀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和不朽的灵魂。比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大学生常举常新的旗帜、常照常亮的航标灯,都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石和自信自强的精神支柱,树立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动力。
(二)文明有礼,忠孝仁义
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在次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可以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同时,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满足社会伦理基本要求、完善个人人格的道德规范。
(三)以和为贵,自然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许多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阐发。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高尔基说:“智慧是用来做事的,对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信仰具有巨大的动力;信仰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信仰是人的行动指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和民族需要他们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吴凌鸥.当前社会道德失衡现象的根源探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6):43-45
[2]张红霞.刘峰.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途径和方式[J].甘肃高师学报,2013,(4):66-68
作者简介:
吴钰,1983.06.06,女,山西大同,江西科技学院,助教,硕士学位,项目管理与评估论证。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信仰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
(一)无信仰现象普遍存在
通过对567名大学生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有无信仰无所谓或不需要信仰。有30.67%的学生认为有无信仰无所谓。有7.94%的学生不同意有或非常不同意“大学生应该有信仰”。8.79%的学生认为“信仰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迷信”;12.62%的学生认为“信仰仅仅是一种麻醉剂”。以上观念的学生占了总数超过60%。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已成为不争事实。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是,毕业找个好工作,早日挣钱买房。
(二)信仰无定性
信仰具有承继性,当代大学生普遍没有极其相信和尊敬的某种主张、宗教或某人。当代大学生比较自我,自信张扬,独立特行,凡事都愿自己做主。甚至一些热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信条“信春哥得永生”。不要以为这些大学生是有明确的信仰就是“春哥”,我们所说的信仰一定是有积极意义,反映和传递正能量的东西,这样才具有承继性。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置可否
佛教成了迷信,道家成了装神弄鬼,儒家严重制约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乏,成为共性现象。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它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行的思想核心。因此,钢健有为、中庸与仁和、崇德利用、天人合一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当代大学生更愿意相信立竿见影的事物,这就像某人身体上长了个瘤子,他们更相信把瘤子切掉,这个瘤子就没有了,而不会相信把身体调理好瘤子会自己消失一样。这是由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的。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
(一)历史根源
中国最早有信仰,皇帝祭天,敬天畏天,等等都是信仰的表现,新中国建立以后,思想被高度统一。革命的非常时期所造就了采用非常手段无法进行科学的领导。先是“反右”,然后是自然灾害,再后来是“文革”,一直到后来的拨乱反正。这其中,“文革”时期,在极端口号的鼓动下,社会忽左忽右,打、砸、抢手段统统派上用场,无所不用其极,社会发展基本停滞。这个时候,国人经历了“破四旧、立四新”、“批林、批孔”以及“上山下乡”等运动,原有的伦理观念一下子荡然无存。“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知识界难以对“文革”时期的种种错误进行反思和纠正,以至于我们民族丧失了最宝贵的反省机会。
(二)学校教育
高校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崇高信仰培养的因素。高校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帽子”,部分大学生盲目的专科接本科、本科升研究生、研究生又考博士。同时,大部分高校还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实践能力,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德育教育的不足或方法不当是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
(三)功利主义
个人本位和金钱万能等观念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崇高信仰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高官腐败、社会分配不均,住房、教育、医疗、等矛盾日益加剧,人们普遍感到焦虑、恐慌、无奈。作为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与未知的竞争,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巨大对比,信仰之塔在社会现实的大地上轰然倒塌。那就找点实际的吧,什么最实际,个人的利益最实际,这就是目前大学生的信仰。利益是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使身心都能愉悦,自然而然就能当成信仰了。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信仰中的作用
(一)弘扬传统,树立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的精髓,不仅蕴藏着高尚的情操和深刻的智慧,而且更沉淀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和不朽的灵魂。比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大学生常举常新的旗帜、常照常亮的航标灯,都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石和自信自强的精神支柱,树立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动力。
(二)文明有礼,忠孝仁义
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在次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可以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同时,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满足社会伦理基本要求、完善个人人格的道德规范。
(三)以和为贵,自然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许多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阐发。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高尔基说:“智慧是用来做事的,对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信仰具有巨大的动力;信仰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信仰是人的行动指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和民族需要他们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吴凌鸥.当前社会道德失衡现象的根源探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6):43-45
[2]张红霞.刘峰.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途径和方式[J].甘肃高师学报,2013,(4):66-68
作者简介:
吴钰,1983.06.06,女,山西大同,江西科技学院,助教,硕士学位,项目管理与评估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