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仁荣:安徽含山县仙踪镇六衖村村支书
让党员形象“亮”起来
六衖村位于含山县西北部,全村“九山十八洼,洼洼有人家”,从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脱贫致富思路狭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
李仁荣于2004年2月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不仅明白经济发展的硬道理,带领全村干群立足村情,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更懂得在基层工作中,党员所起的带头和榜样作用的重要性。上任后,他首先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村里实际情况设立了政策宣传岗、科技示范岗、道路维护岗等近10个岗,全村留守在家的72名党员,个个认领了岗位,并积极发挥作用。
42岁的无职党员汪夕荣在山羊生产示范岗上发挥作用大,他免费向新发展户送羊羔,毫无保留地向饲养户传授饲养技术,为养殖户的羊防病治病。现在全村有山羊规模养殖户18户,年饲养总量达3000多只,年出栏2000多只,共获收入80多万元,六衖村已成为全县的波尔山羊养殖基地;刘金华等5位党员在山林维护岗上尽职尽责,义务巡山查山,使全村2万亩山场未发生一起重大火灾。党员们千方百计的引导群众依托丰富的山场资源饲养山羊、种植苎麻和日本山芋,发展特色经济,李仁荣希望走出一条抓基层党建促经济发展的路子。
现在,全村苎麻种植达1100亩,年产优质苎麻20万公斤。日本山芋订单种植达400亩,年产达标山羊40万公斤,收入近80万元。村民们还利用山坡地和房前屋后栽植板粟、梨子、柿子等果树,水果除自家食用,每户还可收入200多元,“农民口袋鼓起来,党员形象亮起来”。李仁荣让普通党员充分发挥了作用,重新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大大提高。一些致富带头人和行业能手更加坚定了加入党组织的信心和决心,纷纷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三年来村里共发展新党员6名,每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
村党支部当年就被含山县委授予“五个好”基层党组织称号,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省、市、县各级新闻煤体做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他本人也连续三年被含山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干部。
文·本刊特约记者洪茂琼
燕超元:江苏徐州沛县农林局局长
声在外,名在内
九十年代初,沛县小麦单产不增、倒伏问题突出。时任农业局副局长的燕超元在唐楼乡开辟了千亩试验示范田,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调研。他们自带干粮,吃住在田头,有时半个多月不能回家。唐楼村村长想犒劳一下他们,买了一捆啤酒送过去,很多工作人员一会就喝了个精光。事后,燕超元自掏腰包12块钱还给了村长,且一再嘱咐工作人员:“咱们是来搞科研的,一定要干出样子,百姓对咱的好记在心里就行了,千万不能随便吃人家的、拿人家的。”经过五年的辛勤劳动,他研究出了“小麦精播三高栽培技术体系”。国务院原副总理姜春云称赞这一技术是“小麦丰收的典范”。
寒冬腊月正是育苗的关键时期,燕超元天天下到菜棚帮助解决问题,由于过度劳累,得了阑尾炎,动手术时伤口已严重化脓。在他住院三天后,一场寒流使乡镇大部分塑料棚被刮烂,番茄苗全被冻蔫。燕超元捂着刀口来到菜棚与技术人员研究补救措施。提着礼物到医院探望的人一拨又一拨,却都被家属谢绝了。“我不是不领情的人,一声问候就心满意足了。”燕超元动情地说。10天之后,燕超元从菜棚回到医院拆线,局长住院在菜棚也成了当年一大新闻。他的身体康复了,被冻伤的番茄苗侧枝也出芽了!
“正人先正己”,燕超元经常这样告诫自己。把好手关,不伸手;把好嘴关,不吃请;把好权力观,不滥用职权。前年他刚刚调任局长,开的第一个党组会就是把弟弟从县科技局现金会计的“肥差”上劝调下来。弟弟的确想不通,自己学的是财会专业,干现金会计已经20多年了,兢兢业业,“下岗”面子上说不过去,于情于理也不通。老母亲也说:“你在单位一不管人,二不管钱,弟弟不属你分管,他碍你事啦!哪有你这样当哥哥的。”燕超元反复做弟弟的工作,“谁让你是我弟弟呢,谁让你和我最亲呢,咱可不能让别人说闲话!”一席话解开了弟弟的思想疙瘩。
燕超元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把应得的住房让给普通职工、公事在外住廉价房、吃地摊饭。在省委召开的首批“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总结大会上,燕超元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直机关代表作典型发言,并于近日被授予徐州市“十佳勤政廉政好干部”。
文·本刊特约记者 戴书林刘以岁司航波
王延金:山东临沂莒南壮岗镇大河西村村支书
为民勇挑担
巍巍沂蒙山,绵延八百里。贫穷落后一直是沂蒙山区的代名词,然而沂蒙山区东南部莒南壮岗镇大河西村,却是岭上果树缠绕,岭下大棚连片。村内道路宽阔,路灯盏盏。村民悠闲的在运动器材上锻炼身体,他们说:“我们能有今天,离不开我们的好支书王延金。”
大河西村地处丘陵地带,90%的地在岭上,浇不上水,只能靠天吃饭,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村民生活很贫困。复员回来在镇农机站工作的王延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84年,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铁饭碗,回到村里带领乡亲们建河坝通水渠,战天斗地,最终建起了13处塘坝,配石渠2000米,使全村95%的土地浇上了水。
不仅要解决温饱,还要让村民走上致富路。针对大部分土地是岭地的现实,王延金提出在不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岭上建果园,岭下种植蔬菜大棚的新路子。截止2006年底,全村已发展优质桃园600亩、板栗260亩、红嘎拉苹果50亩,河滩速生杨200亩,大棚蔬菜200亩。
起初村民对种植大棚认识不足,生产热情不高,王延金就自己带头建了4个蔬菜大棚,种植淡季蔬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不懂大棚的日常管理和缺乏相应的技术,王延金吃了不少苦头。为提高大棚蔬菜品质和产量,王延金先后聘请山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数十家科研单位的专家来村里传授技术。1993年,他专门从寿光聘请专家,作村里的技术顾问指导生产。
为解决农民的卖果品难问题,他带领两委干部成立了农副产品购销服务站,并于1998年投资5万元,利用村后沟废地建起了一座容量10吨的小恒温库。旺季储存、淡季出售,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又投资建起了一座占地8亩,库容量200吨的气调库一座,成立金河果品有限公司。2005年,他与临沂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东绿润公司在该村及周边村建立了莒南县万亩出口食品生产基地,成立了莒南县万亩出口食品协会,对接国际市场。
文·本刊特约记者严兴刚王桂波
梁桂森:河北省蠡县辛兴镇梁庄村农民
痴心种粮终不悔
“三追(肥)不如一底(肥),年外(施)不如年里(施)。”“麦子要驴耳叶,不要猪耳叶,苗过旺会晚熟、青干。”谈起种庄稼,河北省蠡县辛兴镇梁庄村60岁的农民梁桂森滔滔不绝。“种了大半辈子地,越种越上瘾,越种越有经验。”去年他承包的140多亩小麦玉米地丰收,纯收入达8万余元。
梁桂森年轻时曾当过生产队长、村支书,凭着对种田的痴爱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1996年10月他承包了县棉花原种厂的145亩地。蠡县棉花原种厂是国有农场,主要培育优质小麦种子和进行玉米新种示范,以前由河南人承包经营时连年亏损,连租金都交不起,厂里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梁桂森主动找到县农业局,以每亩220元的租金与厂里签定了30年的承包合同。
“有的人觉得种地脏、累,我却觉得充满乐趣。农民嘛,种地尤其是种粮食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问心无愧,对国家也有利。”从承包这140多亩地起,梁桂森就下定决心把它管理好,水、肥、土、种、密度、植保、工、管样样操心。他新打了一口井,又平整了土地,请农业局土肥站的技师进行了土壤成分化验分析,做到科学配比平衡土壤肥力。为选择优良籽种,他从北京农科院引进了“中麦9”、“626”等小麦良种和“农大108”、“沈丹16”、“蠡裕18”等玉米良种,并在实践中比较其不同特性。“种田一要靠科技,二要靠实打实的苦干。我全家10口人吃住在农场,精耕细作,一心扑在农田里。既然是育种和示范种植,就不能有半点马虎,播种时间、肥水用量和次数、虫病情况都要一一记录,尤其是收获时从精选、去杂到晾晒、存放都小心翼翼。”因为常试验新品种,他个人有时不免受些损失,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周围农民常来这里取经学习,他也乐为人师。“作为一名老党员,能为社会、乡亲尽些微薄之力觉得很充实。”他的种植规模不段加大,今春正联系农业局准备铺设防渗管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梁桂森去年种植的玉米示范田在全县“蠡裕16”玉米种植擂台赛上获二等奖。30亩玉米被北京一家种子公司全部收购,小麦种子以高于市场价15-20%销售一空。“国家重视农业、关心农民,颁布了许多惠农政策,我们要好好珍惜和利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要用实践证明,搞农业种植也大有出路。”站在树木环绕的农田里,身体硬朗的梁桂森满脸自信。
文·本刊特约记者 刘东兴
让党员形象“亮”起来
六衖村位于含山县西北部,全村“九山十八洼,洼洼有人家”,从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脱贫致富思路狭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
李仁荣于2004年2月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不仅明白经济发展的硬道理,带领全村干群立足村情,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更懂得在基层工作中,党员所起的带头和榜样作用的重要性。上任后,他首先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村里实际情况设立了政策宣传岗、科技示范岗、道路维护岗等近10个岗,全村留守在家的72名党员,个个认领了岗位,并积极发挥作用。
42岁的无职党员汪夕荣在山羊生产示范岗上发挥作用大,他免费向新发展户送羊羔,毫无保留地向饲养户传授饲养技术,为养殖户的羊防病治病。现在全村有山羊规模养殖户18户,年饲养总量达3000多只,年出栏2000多只,共获收入80多万元,六衖村已成为全县的波尔山羊养殖基地;刘金华等5位党员在山林维护岗上尽职尽责,义务巡山查山,使全村2万亩山场未发生一起重大火灾。党员们千方百计的引导群众依托丰富的山场资源饲养山羊、种植苎麻和日本山芋,发展特色经济,李仁荣希望走出一条抓基层党建促经济发展的路子。
现在,全村苎麻种植达1100亩,年产优质苎麻20万公斤。日本山芋订单种植达400亩,年产达标山羊40万公斤,收入近80万元。村民们还利用山坡地和房前屋后栽植板粟、梨子、柿子等果树,水果除自家食用,每户还可收入200多元,“农民口袋鼓起来,党员形象亮起来”。李仁荣让普通党员充分发挥了作用,重新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大大提高。一些致富带头人和行业能手更加坚定了加入党组织的信心和决心,纷纷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三年来村里共发展新党员6名,每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
村党支部当年就被含山县委授予“五个好”基层党组织称号,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省、市、县各级新闻煤体做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他本人也连续三年被含山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干部。
文·本刊特约记者洪茂琼
燕超元:江苏徐州沛县农林局局长
声在外,名在内
九十年代初,沛县小麦单产不增、倒伏问题突出。时任农业局副局长的燕超元在唐楼乡开辟了千亩试验示范田,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调研。他们自带干粮,吃住在田头,有时半个多月不能回家。唐楼村村长想犒劳一下他们,买了一捆啤酒送过去,很多工作人员一会就喝了个精光。事后,燕超元自掏腰包12块钱还给了村长,且一再嘱咐工作人员:“咱们是来搞科研的,一定要干出样子,百姓对咱的好记在心里就行了,千万不能随便吃人家的、拿人家的。”经过五年的辛勤劳动,他研究出了“小麦精播三高栽培技术体系”。国务院原副总理姜春云称赞这一技术是“小麦丰收的典范”。
寒冬腊月正是育苗的关键时期,燕超元天天下到菜棚帮助解决问题,由于过度劳累,得了阑尾炎,动手术时伤口已严重化脓。在他住院三天后,一场寒流使乡镇大部分塑料棚被刮烂,番茄苗全被冻蔫。燕超元捂着刀口来到菜棚与技术人员研究补救措施。提着礼物到医院探望的人一拨又一拨,却都被家属谢绝了。“我不是不领情的人,一声问候就心满意足了。”燕超元动情地说。10天之后,燕超元从菜棚回到医院拆线,局长住院在菜棚也成了当年一大新闻。他的身体康复了,被冻伤的番茄苗侧枝也出芽了!
“正人先正己”,燕超元经常这样告诫自己。把好手关,不伸手;把好嘴关,不吃请;把好权力观,不滥用职权。前年他刚刚调任局长,开的第一个党组会就是把弟弟从县科技局现金会计的“肥差”上劝调下来。弟弟的确想不通,自己学的是财会专业,干现金会计已经20多年了,兢兢业业,“下岗”面子上说不过去,于情于理也不通。老母亲也说:“你在单位一不管人,二不管钱,弟弟不属你分管,他碍你事啦!哪有你这样当哥哥的。”燕超元反复做弟弟的工作,“谁让你是我弟弟呢,谁让你和我最亲呢,咱可不能让别人说闲话!”一席话解开了弟弟的思想疙瘩。
燕超元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把应得的住房让给普通职工、公事在外住廉价房、吃地摊饭。在省委召开的首批“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总结大会上,燕超元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直机关代表作典型发言,并于近日被授予徐州市“十佳勤政廉政好干部”。
文·本刊特约记者 戴书林刘以岁司航波
王延金:山东临沂莒南壮岗镇大河西村村支书
为民勇挑担
巍巍沂蒙山,绵延八百里。贫穷落后一直是沂蒙山区的代名词,然而沂蒙山区东南部莒南壮岗镇大河西村,却是岭上果树缠绕,岭下大棚连片。村内道路宽阔,路灯盏盏。村民悠闲的在运动器材上锻炼身体,他们说:“我们能有今天,离不开我们的好支书王延金。”
大河西村地处丘陵地带,90%的地在岭上,浇不上水,只能靠天吃饭,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村民生活很贫困。复员回来在镇农机站工作的王延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84年,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铁饭碗,回到村里带领乡亲们建河坝通水渠,战天斗地,最终建起了13处塘坝,配石渠2000米,使全村95%的土地浇上了水。
不仅要解决温饱,还要让村民走上致富路。针对大部分土地是岭地的现实,王延金提出在不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岭上建果园,岭下种植蔬菜大棚的新路子。截止2006年底,全村已发展优质桃园600亩、板栗260亩、红嘎拉苹果50亩,河滩速生杨200亩,大棚蔬菜200亩。
起初村民对种植大棚认识不足,生产热情不高,王延金就自己带头建了4个蔬菜大棚,种植淡季蔬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不懂大棚的日常管理和缺乏相应的技术,王延金吃了不少苦头。为提高大棚蔬菜品质和产量,王延金先后聘请山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数十家科研单位的专家来村里传授技术。1993年,他专门从寿光聘请专家,作村里的技术顾问指导生产。
为解决农民的卖果品难问题,他带领两委干部成立了农副产品购销服务站,并于1998年投资5万元,利用村后沟废地建起了一座容量10吨的小恒温库。旺季储存、淡季出售,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又投资建起了一座占地8亩,库容量200吨的气调库一座,成立金河果品有限公司。2005年,他与临沂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东绿润公司在该村及周边村建立了莒南县万亩出口食品生产基地,成立了莒南县万亩出口食品协会,对接国际市场。
文·本刊特约记者严兴刚王桂波
梁桂森:河北省蠡县辛兴镇梁庄村农民
痴心种粮终不悔
“三追(肥)不如一底(肥),年外(施)不如年里(施)。”“麦子要驴耳叶,不要猪耳叶,苗过旺会晚熟、青干。”谈起种庄稼,河北省蠡县辛兴镇梁庄村60岁的农民梁桂森滔滔不绝。“种了大半辈子地,越种越上瘾,越种越有经验。”去年他承包的140多亩小麦玉米地丰收,纯收入达8万余元。
梁桂森年轻时曾当过生产队长、村支书,凭着对种田的痴爱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1996年10月他承包了县棉花原种厂的145亩地。蠡县棉花原种厂是国有农场,主要培育优质小麦种子和进行玉米新种示范,以前由河南人承包经营时连年亏损,连租金都交不起,厂里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梁桂森主动找到县农业局,以每亩220元的租金与厂里签定了30年的承包合同。
“有的人觉得种地脏、累,我却觉得充满乐趣。农民嘛,种地尤其是种粮食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问心无愧,对国家也有利。”从承包这140多亩地起,梁桂森就下定决心把它管理好,水、肥、土、种、密度、植保、工、管样样操心。他新打了一口井,又平整了土地,请农业局土肥站的技师进行了土壤成分化验分析,做到科学配比平衡土壤肥力。为选择优良籽种,他从北京农科院引进了“中麦9”、“626”等小麦良种和“农大108”、“沈丹16”、“蠡裕18”等玉米良种,并在实践中比较其不同特性。“种田一要靠科技,二要靠实打实的苦干。我全家10口人吃住在农场,精耕细作,一心扑在农田里。既然是育种和示范种植,就不能有半点马虎,播种时间、肥水用量和次数、虫病情况都要一一记录,尤其是收获时从精选、去杂到晾晒、存放都小心翼翼。”因为常试验新品种,他个人有时不免受些损失,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周围农民常来这里取经学习,他也乐为人师。“作为一名老党员,能为社会、乡亲尽些微薄之力觉得很充实。”他的种植规模不段加大,今春正联系农业局准备铺设防渗管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梁桂森去年种植的玉米示范田在全县“蠡裕16”玉米种植擂台赛上获二等奖。30亩玉米被北京一家种子公司全部收购,小麦种子以高于市场价15-20%销售一空。“国家重视农业、关心农民,颁布了许多惠农政策,我们要好好珍惜和利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要用实践证明,搞农业种植也大有出路。”站在树木环绕的农田里,身体硬朗的梁桂森满脸自信。
文·本刊特约记者 刘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