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在新授课课型下,要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进行点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教学过程当中从课案的设计使用到整个机制的改革,都有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是对新课型使用过程当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主要讨论技巧和其注意事项。
1.分层次
(1)编写课案分层次。现行大多数课案由于科目特点不同,所以课案内容也不同,但是有一点,就是大多数都没有按学生的特点,做到对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分层次编写。可课案分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得到收获。根据辽宁省盘山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情况,每张课案分成ABC三层,又根据校内文理、普奥的情况单独设置难度。每个层次的学生做自己相对应的题,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情况有所提高,做高一层次的题。这样,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来挑战自己,充满了乐趣,充满了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每个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学习动向,在与学生谈话或者批改作业时评语有的放矢。
(2)每组内ABC分层。要想课案发生应有效用,还应该整个机制进行改革。每个小组内部都根据学习或生活等表现ABC分层次,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各得其所,在恰当的有限范围内提高自己的能力,还能激励自己。
2.起立对立,积极解决
(1)形式仪式能够使学生重视。在课堂进行讨论環节时,大多数课堂是每个小组各自七嘴八舌,教室内乱哄哄一片,有的学生甚至走神去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所以,必要的形式是不可少。
(2) 对面两两为一层,方便交流。在分小组时,平均把ABC层学生分到各组,各组AA、BB、CC座位相对应,面对面。待到讨论时,两两对面为同一层,讨论的也都是本层次的问题,不会小组都讨论同样几道题题,浪费时间。层层递进,C不会的问B,B不会的问A,最后组长总结答案,做出本小组最后的答案,更方便快捷,节约时间和精力。
3.先自己思考再讨论
现在有些课堂上之所以效率不高,是因为没有好好处理课案和讨论环节。鉴于我校情况,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可以改进。
(1)探究课案当堂发,马上做。有些老师嫌麻烦,为了课堂节省时间,把预习案、探究案、练习案都做在一张纸上或者不在一张纸上也都提前一起发下去,不仅造成了学生负担,而且不利于课堂思考。所以既然是预习案,就提前发课前收批改,上课之前培训并发下去。
(2)必须先自己读题。一般探究案发下去之后立马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想,连题都没读,能讨论什么呢?难道是做秀吗?笔者的做法是,发下探究案后,每个学生都有2分钟时间读题,对本题的材料、关键词,中心思想,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根据之前掌握情况及自己理解能力来完成概况、思路,自己形成初步答案。要想讨论,一定是自己先有想法的,有“论”可讨。
(3)讨论时两两对思路,完善想
法。讨论时全班齐力,由于是分层教学,两两对面的同学为同一层,更方便交流想法。
(4)小组讨论确定结果。最后一步层层提交疑难,最后汇总到组长,小组针对意见不同的问题进行探讨,确定结果,最后进行展示。
4.展示与点评
(1)标注展示的同学。教师在安排展示时候,应该在幻灯片中标注清晰是哪个层次展示哪道题,然后抽签;或者直接标明哪个问题由哪组哪层那个同学展示比如“3题由六组C2同学展示”。个人更倾向于前者,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后者的弊端是只有几个人展示,其余人一看没有自己的事情了,可能会走神。
(2)展示注意答题规范,每次都强调规范性,有利于考场中发挥。点评需要规范性,条理清晰,能够结合材料说出展示答案的优点与不足,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说得有条理,写出来也不会差,体现在试卷中得分率更高。
(3)正常来说点评比展示同学要高一层次,如C展示B点评,B展示A点评,A展示 A点评。体现层次差异,而且能激励学生做得更好,展示不被挑出错或者点评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来。
5.教师点拨作用的体现
(1)控制时间。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控制整堂课的节奏,紧凑而不紧张为宜。太紧张学生疲累,太放松则完不成学习任务。
(2)分配任务,灵活性与规律性统一。①分配到个人而非泛泛某组,否则会出现互相推诿,浪费时间,有人懒散走神的现象。②课堂有规律,学生有了心理准备会更认真。如果每节课都换个形式,学生会无所适从。所以还是尽量一个模式固定下来,让学生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③灵活性课堂让学生充满兴趣。虽然课堂不能一成不变,但是可以偶尔换个花样提高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不敢怠慢,知道了下一步老师会叫B组,C组就走神了。偶尔换个形式,学生会觉得乐在其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3)点拨作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下一步行动,学会学习,达到创建优质课堂的目的。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山县高级中学历史组)
1.分层次
(1)编写课案分层次。现行大多数课案由于科目特点不同,所以课案内容也不同,但是有一点,就是大多数都没有按学生的特点,做到对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分层次编写。可课案分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得到收获。根据辽宁省盘山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情况,每张课案分成ABC三层,又根据校内文理、普奥的情况单独设置难度。每个层次的学生做自己相对应的题,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情况有所提高,做高一层次的题。这样,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来挑战自己,充满了乐趣,充满了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每个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学习动向,在与学生谈话或者批改作业时评语有的放矢。
(2)每组内ABC分层。要想课案发生应有效用,还应该整个机制进行改革。每个小组内部都根据学习或生活等表现ABC分层次,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各得其所,在恰当的有限范围内提高自己的能力,还能激励自己。
2.起立对立,积极解决
(1)形式仪式能够使学生重视。在课堂进行讨论環节时,大多数课堂是每个小组各自七嘴八舌,教室内乱哄哄一片,有的学生甚至走神去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所以,必要的形式是不可少。
(2) 对面两两为一层,方便交流。在分小组时,平均把ABC层学生分到各组,各组AA、BB、CC座位相对应,面对面。待到讨论时,两两对面为同一层,讨论的也都是本层次的问题,不会小组都讨论同样几道题题,浪费时间。层层递进,C不会的问B,B不会的问A,最后组长总结答案,做出本小组最后的答案,更方便快捷,节约时间和精力。
3.先自己思考再讨论
现在有些课堂上之所以效率不高,是因为没有好好处理课案和讨论环节。鉴于我校情况,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可以改进。
(1)探究课案当堂发,马上做。有些老师嫌麻烦,为了课堂节省时间,把预习案、探究案、练习案都做在一张纸上或者不在一张纸上也都提前一起发下去,不仅造成了学生负担,而且不利于课堂思考。所以既然是预习案,就提前发课前收批改,上课之前培训并发下去。
(2)必须先自己读题。一般探究案发下去之后立马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想,连题都没读,能讨论什么呢?难道是做秀吗?笔者的做法是,发下探究案后,每个学生都有2分钟时间读题,对本题的材料、关键词,中心思想,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根据之前掌握情况及自己理解能力来完成概况、思路,自己形成初步答案。要想讨论,一定是自己先有想法的,有“论”可讨。
(3)讨论时两两对思路,完善想
法。讨论时全班齐力,由于是分层教学,两两对面的同学为同一层,更方便交流想法。
(4)小组讨论确定结果。最后一步层层提交疑难,最后汇总到组长,小组针对意见不同的问题进行探讨,确定结果,最后进行展示。
4.展示与点评
(1)标注展示的同学。教师在安排展示时候,应该在幻灯片中标注清晰是哪个层次展示哪道题,然后抽签;或者直接标明哪个问题由哪组哪层那个同学展示比如“3题由六组C2同学展示”。个人更倾向于前者,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后者的弊端是只有几个人展示,其余人一看没有自己的事情了,可能会走神。
(2)展示注意答题规范,每次都强调规范性,有利于考场中发挥。点评需要规范性,条理清晰,能够结合材料说出展示答案的优点与不足,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说得有条理,写出来也不会差,体现在试卷中得分率更高。
(3)正常来说点评比展示同学要高一层次,如C展示B点评,B展示A点评,A展示 A点评。体现层次差异,而且能激励学生做得更好,展示不被挑出错或者点评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来。
5.教师点拨作用的体现
(1)控制时间。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控制整堂课的节奏,紧凑而不紧张为宜。太紧张学生疲累,太放松则完不成学习任务。
(2)分配任务,灵活性与规律性统一。①分配到个人而非泛泛某组,否则会出现互相推诿,浪费时间,有人懒散走神的现象。②课堂有规律,学生有了心理准备会更认真。如果每节课都换个形式,学生会无所适从。所以还是尽量一个模式固定下来,让学生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③灵活性课堂让学生充满兴趣。虽然课堂不能一成不变,但是可以偶尔换个花样提高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不敢怠慢,知道了下一步老师会叫B组,C组就走神了。偶尔换个形式,学生会觉得乐在其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3)点拨作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下一步行动,学会学习,达到创建优质课堂的目的。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山县高级中学历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