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与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为了让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文化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孩子们。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个有趣、惊险、奇特、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教师戛然收声,然后告诉孩子: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就会主动去进行阅读。
2.谈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3.介绍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在读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循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或上网查阅,同时也丰富了知识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
三、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班级之间互相交流,由各班负责图书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应尽量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设立专门的阅读课,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广泛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诗歌朗诵会、课文朗读比赛、古诗吟诵、“我喜爱的一本书”图书推荐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有针对性地“读”。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效果,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小明星等。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逐步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文化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孩子们。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个有趣、惊险、奇特、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教师戛然收声,然后告诉孩子: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就会主动去进行阅读。
2.谈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3.介绍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在读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循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或上网查阅,同时也丰富了知识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
三、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班级之间互相交流,由各班负责图书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应尽量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设立专门的阅读课,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广泛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诗歌朗诵会、课文朗读比赛、古诗吟诵、“我喜爱的一本书”图书推荐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有针对性地“读”。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效果,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小明星等。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逐步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