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青川县牢牢把握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重大机遇,立足生态优势,坚持“美化县城、完善功能、开发竹园、活乡强镇”的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加快实现灾区发展振兴。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统筹
科学设置城镇布局。完善“一轴两心六点”的城镇空间布局。突出县城行政中心和竹园经济中心主体地位,统筹推进青溪、三锅、关庄、沙州、木鱼、姚渡6个重点集镇加快发展。推进以小集镇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引导高山农民下山,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加快小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提高居民聚居率。完善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以金唐线、乔沙线、乔凉线和沙州、青溪“三线两片”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居特色、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建设,科学构建了“中心镇+乡集镇+村级聚居点”的城乡可持续发展体系。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低碳经济,基本实现产业发展园区化。一是立足特色农产品和大宗矿产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以矿产品加工、医药制造、特色建材、生态农产品深加工的工业发展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全面建成茶叶、食用菌、木本油料、林板加工、畜禽养殖五条产业带和三锅现代农业、蒿溪有机茶叶、板桥食用菌、沙州油橄榄、白龙湖水产五大示范园区。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格局。
统筹规划交通布局。按照“提升主干路、打通断头路、延伸通村路、乡镇通油路”的思路,着力提高道路通达深度、通畅程度和抗灾能力,初步形成以绵广、广甘、广平3条高速公路和宝成、兰渝、西成3条铁路为对外出口,县内综合交通网络以剑青公路、乔木快速通道、省道105、国道212互联共通。
强化政策保障,激活城乡统筹
实施活乡强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出台“活乡强镇”十条意见,为乡镇放权、让利、减压、明责,破解乡镇发展难题。大幅度提高村(社区)公务经费,激发乡镇发展活力,大大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实施特困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实施14个特困村脱贫工程,成立10个结对帮村工作组,86个县级部门结对帮村。县财政每年为每个特困村安排专项资金4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力争通过三年帮扶,特困村人均收入达到全县平均水平。2012年,已完成投资6500万元,占三年规划总投资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11年增加800元。
实施十二户联动机制,构建城乡一体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十二户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文明联创、救助联帮和产业联带制度,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机制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联网,规范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运行。
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行农村产权和户籍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产权、集体林权、集体财产产权等确权颁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创新农村经营模式,推进农村土地、林地等所有权、使用权以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完善基础设施,助推城乡统筹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按照“清杂去乱建庭院,房前屋后建果园”的思路,以“五乱”治理为核心,发展庭院经济,彰显田园风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建生态家园5000户,改厕1万座、改圈1.5万户、改厨2万户、新建沼气池1.46万口。建成“四化”场镇3个、“四化”村庄15个,创建省市卫生村庄15个,“十百工程”达标村14个。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4个、市级文明村11个、省级生态乡镇20个、生态村40个、小康新村30个。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全面配套市政道路、人畜饮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成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72座(处),日处理污水1.4万吨、年处理垃圾2.5万吨,全县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全覆盖。
狠抓交通水利建设。广甘高速、乔木快速通道建成通车。继2012年建成通村水泥路141公里后,今年启动实施300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600公里,2014年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新建和加固堤防84公里、微水池6223口,新增灌溉面积1200亩、引蓄水能力40万立方米。治理重大地质灾害206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突出产业发展,承载城乡统筹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普惠制推进绿色山珍、名优绿茶、风景银杏、生态畜牧、木本油料、有机水产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实施“银杏富民工程”,累计栽植银杏544万株。特色农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5%。全县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2524元,增加304元,同比增长13.7%。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建好产业园区。全面推进20平方公里竹园工业集中区建设,坚持土地、项目、政策向园区集中,推进产业集聚、园城共融。壮大骨干企业。天运金属、青云上锰业、中哲新材料等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亿元企业达5家、规模以上企业达32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以商招商、资源招商、项目招商,重点引进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生态工业项目。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强化旅游景点提升,加强旅游营销,提高生态旅游知名度和认可度,“冬海南、夏青川”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基本形成。建成唐家河、青溪古城、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3个4A级旅游景区。突出田园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生态农家旅游,建成星级农家乐147家,旅游从业人员达3200余人。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3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和47.3%。
注重民生改善,促进城乡统筹
全面实施“十大救助制度”。创新建立《贫困救助制度》、《火灾救助制度》等十大救助制度,现已在全市推广实施。上半年,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43.3万元,惠及群众2774人次,群众有困难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全力保障民生。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和特困村扶贫计划,县政府每年承诺办好十件实事,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上半年,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95人,发放妇女创业贴息贷款3600万元,扶持自主创业人员360名。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规范建设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机制。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比例和补偿标准,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孤寡老人、孤儿、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工作,切实解决受灾群众、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今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同比增长109%。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完成,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解决。持续开展“百场文化下乡”、“百场法制讲座进村社”活动480余场次,播放“农村惠民电影”126场。全面推进“省级人口计生服务先进县”创建工作,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统筹
科学设置城镇布局。完善“一轴两心六点”的城镇空间布局。突出县城行政中心和竹园经济中心主体地位,统筹推进青溪、三锅、关庄、沙州、木鱼、姚渡6个重点集镇加快发展。推进以小集镇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引导高山农民下山,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加快小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提高居民聚居率。完善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以金唐线、乔沙线、乔凉线和沙州、青溪“三线两片”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居特色、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建设,科学构建了“中心镇+乡集镇+村级聚居点”的城乡可持续发展体系。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低碳经济,基本实现产业发展园区化。一是立足特色农产品和大宗矿产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以矿产品加工、医药制造、特色建材、生态农产品深加工的工业发展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全面建成茶叶、食用菌、木本油料、林板加工、畜禽养殖五条产业带和三锅现代农业、蒿溪有机茶叶、板桥食用菌、沙州油橄榄、白龙湖水产五大示范园区。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格局。
统筹规划交通布局。按照“提升主干路、打通断头路、延伸通村路、乡镇通油路”的思路,着力提高道路通达深度、通畅程度和抗灾能力,初步形成以绵广、广甘、广平3条高速公路和宝成、兰渝、西成3条铁路为对外出口,县内综合交通网络以剑青公路、乔木快速通道、省道105、国道212互联共通。
强化政策保障,激活城乡统筹
实施活乡强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出台“活乡强镇”十条意见,为乡镇放权、让利、减压、明责,破解乡镇发展难题。大幅度提高村(社区)公务经费,激发乡镇发展活力,大大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实施特困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实施14个特困村脱贫工程,成立10个结对帮村工作组,86个县级部门结对帮村。县财政每年为每个特困村安排专项资金4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力争通过三年帮扶,特困村人均收入达到全县平均水平。2012年,已完成投资6500万元,占三年规划总投资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11年增加800元。
实施十二户联动机制,构建城乡一体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十二户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文明联创、救助联帮和产业联带制度,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机制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联网,规范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运行。
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行农村产权和户籍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产权、集体林权、集体财产产权等确权颁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创新农村经营模式,推进农村土地、林地等所有权、使用权以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完善基础设施,助推城乡统筹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按照“清杂去乱建庭院,房前屋后建果园”的思路,以“五乱”治理为核心,发展庭院经济,彰显田园风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建生态家园5000户,改厕1万座、改圈1.5万户、改厨2万户、新建沼气池1.46万口。建成“四化”场镇3个、“四化”村庄15个,创建省市卫生村庄15个,“十百工程”达标村14个。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4个、市级文明村11个、省级生态乡镇20个、生态村40个、小康新村30个。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全面配套市政道路、人畜饮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成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72座(处),日处理污水1.4万吨、年处理垃圾2.5万吨,全县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全覆盖。
狠抓交通水利建设。广甘高速、乔木快速通道建成通车。继2012年建成通村水泥路141公里后,今年启动实施300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600公里,2014年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新建和加固堤防84公里、微水池6223口,新增灌溉面积1200亩、引蓄水能力40万立方米。治理重大地质灾害206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突出产业发展,承载城乡统筹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普惠制推进绿色山珍、名优绿茶、风景银杏、生态畜牧、木本油料、有机水产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实施“银杏富民工程”,累计栽植银杏544万株。特色农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5%。全县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2524元,增加304元,同比增长13.7%。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建好产业园区。全面推进20平方公里竹园工业集中区建设,坚持土地、项目、政策向园区集中,推进产业集聚、园城共融。壮大骨干企业。天运金属、青云上锰业、中哲新材料等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亿元企业达5家、规模以上企业达32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以商招商、资源招商、项目招商,重点引进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生态工业项目。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强化旅游景点提升,加强旅游营销,提高生态旅游知名度和认可度,“冬海南、夏青川”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基本形成。建成唐家河、青溪古城、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3个4A级旅游景区。突出田园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生态农家旅游,建成星级农家乐147家,旅游从业人员达3200余人。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3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和47.3%。
注重民生改善,促进城乡统筹
全面实施“十大救助制度”。创新建立《贫困救助制度》、《火灾救助制度》等十大救助制度,现已在全市推广实施。上半年,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43.3万元,惠及群众2774人次,群众有困难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全力保障民生。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和特困村扶贫计划,县政府每年承诺办好十件实事,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上半年,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95人,发放妇女创业贴息贷款3600万元,扶持自主创业人员360名。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规范建设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机制。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比例和补偿标准,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孤寡老人、孤儿、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工作,切实解决受灾群众、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今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同比增长109%。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完成,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解决。持续开展“百场文化下乡”、“百场法制讲座进村社”活动480余场次,播放“农村惠民电影”126场。全面推进“省级人口计生服务先进县”创建工作,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