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大舞台是将艺术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一个平台,在区域内起着组织、引领艺术教育的作用。艺术大舞台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可。为此,本文结合南京市秦淮区建设艺术大舞台工作的实践,从阐述艺术大舞台建设的基本要求入手,提出了艺术大舞台建成的四大基本条件,对艺术大舞台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旨在为探索艺术大舞台建设抛砖引玉。
关键词:社区教育培训学院;艺术大舞台;建设
艺术既是一个人获得自身发展和人格提升的保证,也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艺术大舞台正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应运而生的,这也是社区教育的新的抓手。为此,本文拟就县(市、区)级社区教育培训学院艺术大舞台建设,结合南京市秦淮区的工作实际作肤浅的探讨。
艺术大舞台建设的基本要求
1.艺术大舞台必须进行准确的定位
艺术大舞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产物,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差异。因此,艺术大舞台的定位也不必一概而论,可以根据艺术大舞台应具有区域性、开放性、灵活性、全员性等基本特质,确定其基本定位框架,即共性部分。在此前提下,允许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区域发展特色路径,进行个性化的定位,这样做既不僵化,又有利于形成各自的特色。南京市秦淮区构建区级艺术大舞台,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社区艺术教育精品社团,区内目前加入艺术大舞台的区级精品艺术团体达到9个,连同街道和社区的艺术社团加在一起,总数共达到60个。此外,我们还结合社区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提升艺术大舞台的品质,引导艺术大舞台发展成为全区家喻户晓、人人向往参与的社团组织,形成“区有大舞台,社有小舞台”的浓郁艺术氛围,在我区范围内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力量、以社区艺术大舞台为主要载体、以市民为主体的、有秦淮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新格局。
2.艺术大舞台必须实行政府主办、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
政府主办可以实现艺术大舞台的规范性和高层次性,体现政府在艺术大舞台的领导地位,增强区域内全体成员的认同感。社会各方参与能够保证艺术大舞台的全员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政府财政要保证艺术大舞台正常经费,设备设施经费和开展活动必须的专项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做到逐年有所增长。要探索多渠道筹措经费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支持艺术大舞台办学。艺术大舞台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艺术大舞台虽然所承担的工作具有公益性和义务性,使它不可能通过真正意义上的纯市场机制来加强建设,但可以通过挖掘潜力,如这社会机构提供有偿教育服务,增加一定的收入,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艺术大舞台必须建立内部工作科学评价体系
艺术大舞台的发展有赖于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将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经验和自身实际有机结合,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结合南京市秦淮区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评价体系的主要依据。
首先是政策依据。主要是国家、省有关部门下发的一系列关于艺术大舞台发展和建设的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第二是理论依据。评价体系既要按照一般单位内部评价的理论,又要结合社区教育工作理论,还要根据艺术大舞台的特点,三者加以融合、贯通;第三是现实依据。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对社区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当地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把后者作为基点,用发展的眼光制定评价体系。
(2)评价体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导向性。要以艺术大舞台工作应达到的目标为标准,在要素项目和权重安排上向工作重点和难点倾斜,体现导向性。第二是整体性。评价体系要全面反映对艺术大舞台工作的整体要求,在权重的安排上要整体考虑,前后照应,既要考虑某项工作在整体中的重要程度,也要考虑达标的难易程度和工作任务量的轻重。第三是可操作性。所制定的各项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素标准要便于实施、运用和具体执行、测量。第四是相对稳定性。评价体系标准制定后,要保持相对稳定。当然,可以根据艺术大舞台工作的变化发展情况,对其评价体系适时修订完善,使评价体系更趋合理。第五是激励性。人是艺术大舞台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在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上下气力来研究,充分发挥论证性评价和自我总结性评价相统一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方法的功效,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统计学家帕累托发现在整体中80%的效益是20%的优质资源创造的,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可根据该原则,对20%的职工给予激励的评价,其余80%的职工就需要通过鼓励性评价来调动积极性。
4.艺术大舞台必须坚持多元的发展方向。
艺术大舞台的办学必须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社区教育多元发展为目标,以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为原则,发挥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功能,构建以艺术大舞台为龙头的区域艺术教育平台,积极开展多元性的艺术教育培训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艺术教育培训服务,发挥多方优势,实现艺术大舞台的最大价值。
艺术大舞台建成的基本条件
1.较好的地域优势
地域优势是艺术大舞台高起点建设的必要条件。南京市秦淮区发展社区艺术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秦淮区是南京市传统的商业文化中心城区,素以商贸繁荣、文教发达、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而著称。区内有数十家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集中了全市90%以上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新闻媒体,如江苏演艺集团、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省话剧团、扬剧团、锡剧团、南京市文联、南京市京剧团、越剧团、杂技团、民乐团等;还有新街口“华东第一商圈”;有大小电影院十来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秦淮区就创出了社区教育“春之声、夏之夜、秋之色、冬之乐”四季群众文化活动特色。1994年,秦淮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区”,2003年成为“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2006年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这些有利条件为艺术大舞台的建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政府的鼎力支持
多年来,秦淮区各届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文化建设,每年都将其纳入区、街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从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扶持。近年来,更是前瞻性地规划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不惜将地处黄金商业地段,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且经济效益较好的原秦淮会堂改建扩建成了多功能的区文化馆,成为国家一级文化馆;二是投资100多万元将原文化馆改建扩建成1500平方米的科技型图书馆,添置了32台电脑及相关软件,图书馆的藏书量达到11万册,并全部实现电脑化管理,作为“江苏文化网”首批基层点之一建成了江苏文化网秦淮区图书馆基层中心,使原不足200平方米的小型图书馆一跃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成为南京市城区成人图书馆示范馆;三是投资近450万元,在集山、水、城、林于一体的风景宜人的月牙湖公园内,建造了一座华东地区最大的风格独特、造型别致、功能完善的水上舞台;同时又在区社区服务中心三楼建造近1000平方米的月牙湖文化活动中心。全国、省市领导多次视察月牙湖公园、月牙湖居住区,对包括水上音乐舞台在内的月牙湖地区高品位的文化教育环境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3.坚强的组织保证
坚强的组织是艺术大舞台建设的保证,也是艺术大舞台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南京市秦淮区在政策保障的前提下,还成立了社区艺术大舞台实验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牵头,街道分管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为重要成员,教育局派驻街道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各社区文教干部协同参与项目实验工作。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辖区内专业团体、专业人才的作用。区内7个专业文艺团体如省演艺集团、省京、省话、省锡、省扬、市越、市京分别与我区7个街道结成了社区文化共建对子,实现了社区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双赢”,补充了社区文艺辅导员的不足,提高了社区文化的艺术档次,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秦淮区充分发挥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社会文艺团体和团队的优势,教育、文化部门会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全区组织成立了文学、书法、美术、诗社、摄影、戏剧、舞蹈、音乐等协会组织,吸引了有文艺专长的文化人、热心社区教育事业的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提高了社区艺术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水平。
4.资源的充分利用
资源效益的放大,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南京市秦淮区在整合利用全区有利的资源条件、文化设施,形成社区教育艺术活动的网络体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区政府和各街道先后共投入500多万元,用于加强文化站阵地建设。12个街道都建有一定规模的等级文化站,其中大光路街道投入180多万元,建成一幢1500平方米的五层文化站大楼,与瑞金路街道文化站成为省特级文化站。光华路街道后来者居上,在银龙地区专门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银龙大舞台成为该街道的特色品牌,为区级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现全区12个街道文化站全部达标,其中有的达到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街道标准;12个街道全部达到“万册图书馆”标准。此外,全区还建成了一批布局合理的可供群众休憩、娱乐和开展文化活动的广场,全区已有规划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区、街和社区三级社区教育、文化阵地网络,区街文化活动阵地达5万平方米。这不仅为常年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平台,为创出社区教育的群众文化特色提供了舞台,更为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后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建设艺术大舞台的思考
1.政府的支持是艺术大舞台立足之本
艺术大舞台通过高雅的艺术形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和进取心,开阔人的心胸与眼界,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心。这种形式的必要条件是场地和社会各界、相关部门的支持,这就要求政府来协调解决,方能保证艺术大舞台的正常运转。南京市秦淮区艺术大舞台之所以发展得这样好,全靠政府的扶持和支持。
2.艺术大舞台的发展有一个逐步提高、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由于艺术大舞台在南京市秦淮区运行仅有几年,虽然发展势头很好,已经形成了专兼职队伍,演出效果也不错,但艺术骨干人数还显得偏少,特色品牌形成的时间还不长,在更宽、更广的范围内还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艺术大舞台所展示的内容、形式虽然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但随着居民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大舞台走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是大势所趋。因此,艺术大舞台的发展之路还会相当漫长。
3.经费问题是艺术大舞台发展的瓶颈
艺术大舞台每一次活动都需要一定经费支撑,这是艺术大舞台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坎,也是今后发展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南京市秦淮区目前采取的模式是:“政府支持一部分,企业捐助一部分,居民适当出一部分”,尽最大可能减少支出,以达到用最少的钱办成事、办好事。
4.艺术大舞台辐射作用的发挥任重道远
如何深挖艺术大舞台的内涵,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艺术大舞台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如何吸引辖区内居民由观看艺术大舞台活动,到参与艺术大舞台活动,到热爱艺术大舞台所组织的各种活动,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南京市秦淮区努力发掘区域内重要资源为己所用,如南京白局在秦淮区有很好的基础,为做好南京白局的传承工作,秦淮区社区培训学院成立了白局说唱团,并定期举办培训、演出活动,深受居民的欢迎,目前该剧团已经在秦淮区生根、开花、结果。
艺术大舞台的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才能适应新的发展、新的需求。为此,恳切地希望全国的专家、学者都来进一步探索艺术大舞台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让艺术大舞台成为社区教育的灿烂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责任编辑:王有月)
关键词:社区教育培训学院;艺术大舞台;建设
艺术既是一个人获得自身发展和人格提升的保证,也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艺术大舞台正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应运而生的,这也是社区教育的新的抓手。为此,本文拟就县(市、区)级社区教育培训学院艺术大舞台建设,结合南京市秦淮区的工作实际作肤浅的探讨。
艺术大舞台建设的基本要求
1.艺术大舞台必须进行准确的定位
艺术大舞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产物,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差异。因此,艺术大舞台的定位也不必一概而论,可以根据艺术大舞台应具有区域性、开放性、灵活性、全员性等基本特质,确定其基本定位框架,即共性部分。在此前提下,允许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区域发展特色路径,进行个性化的定位,这样做既不僵化,又有利于形成各自的特色。南京市秦淮区构建区级艺术大舞台,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社区艺术教育精品社团,区内目前加入艺术大舞台的区级精品艺术团体达到9个,连同街道和社区的艺术社团加在一起,总数共达到60个。此外,我们还结合社区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提升艺术大舞台的品质,引导艺术大舞台发展成为全区家喻户晓、人人向往参与的社团组织,形成“区有大舞台,社有小舞台”的浓郁艺术氛围,在我区范围内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力量、以社区艺术大舞台为主要载体、以市民为主体的、有秦淮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新格局。
2.艺术大舞台必须实行政府主办、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
政府主办可以实现艺术大舞台的规范性和高层次性,体现政府在艺术大舞台的领导地位,增强区域内全体成员的认同感。社会各方参与能够保证艺术大舞台的全员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政府财政要保证艺术大舞台正常经费,设备设施经费和开展活动必须的专项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做到逐年有所增长。要探索多渠道筹措经费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支持艺术大舞台办学。艺术大舞台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艺术大舞台虽然所承担的工作具有公益性和义务性,使它不可能通过真正意义上的纯市场机制来加强建设,但可以通过挖掘潜力,如这社会机构提供有偿教育服务,增加一定的收入,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艺术大舞台必须建立内部工作科学评价体系
艺术大舞台的发展有赖于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将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经验和自身实际有机结合,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结合南京市秦淮区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评价体系的主要依据。
首先是政策依据。主要是国家、省有关部门下发的一系列关于艺术大舞台发展和建设的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第二是理论依据。评价体系既要按照一般单位内部评价的理论,又要结合社区教育工作理论,还要根据艺术大舞台的特点,三者加以融合、贯通;第三是现实依据。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对社区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当地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把后者作为基点,用发展的眼光制定评价体系。
(2)评价体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导向性。要以艺术大舞台工作应达到的目标为标准,在要素项目和权重安排上向工作重点和难点倾斜,体现导向性。第二是整体性。评价体系要全面反映对艺术大舞台工作的整体要求,在权重的安排上要整体考虑,前后照应,既要考虑某项工作在整体中的重要程度,也要考虑达标的难易程度和工作任务量的轻重。第三是可操作性。所制定的各项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素标准要便于实施、运用和具体执行、测量。第四是相对稳定性。评价体系标准制定后,要保持相对稳定。当然,可以根据艺术大舞台工作的变化发展情况,对其评价体系适时修订完善,使评价体系更趋合理。第五是激励性。人是艺术大舞台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在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上下气力来研究,充分发挥论证性评价和自我总结性评价相统一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方法的功效,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统计学家帕累托发现在整体中80%的效益是20%的优质资源创造的,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可根据该原则,对20%的职工给予激励的评价,其余80%的职工就需要通过鼓励性评价来调动积极性。
4.艺术大舞台必须坚持多元的发展方向。
艺术大舞台的办学必须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社区教育多元发展为目标,以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为原则,发挥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功能,构建以艺术大舞台为龙头的区域艺术教育平台,积极开展多元性的艺术教育培训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艺术教育培训服务,发挥多方优势,实现艺术大舞台的最大价值。
艺术大舞台建成的基本条件
1.较好的地域优势
地域优势是艺术大舞台高起点建设的必要条件。南京市秦淮区发展社区艺术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秦淮区是南京市传统的商业文化中心城区,素以商贸繁荣、文教发达、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而著称。区内有数十家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集中了全市90%以上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新闻媒体,如江苏演艺集团、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省话剧团、扬剧团、锡剧团、南京市文联、南京市京剧团、越剧团、杂技团、民乐团等;还有新街口“华东第一商圈”;有大小电影院十来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秦淮区就创出了社区教育“春之声、夏之夜、秋之色、冬之乐”四季群众文化活动特色。1994年,秦淮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区”,2003年成为“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2006年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这些有利条件为艺术大舞台的建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政府的鼎力支持
多年来,秦淮区各届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文化建设,每年都将其纳入区、街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从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扶持。近年来,更是前瞻性地规划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不惜将地处黄金商业地段,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且经济效益较好的原秦淮会堂改建扩建成了多功能的区文化馆,成为国家一级文化馆;二是投资100多万元将原文化馆改建扩建成1500平方米的科技型图书馆,添置了32台电脑及相关软件,图书馆的藏书量达到11万册,并全部实现电脑化管理,作为“江苏文化网”首批基层点之一建成了江苏文化网秦淮区图书馆基层中心,使原不足200平方米的小型图书馆一跃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成为南京市城区成人图书馆示范馆;三是投资近450万元,在集山、水、城、林于一体的风景宜人的月牙湖公园内,建造了一座华东地区最大的风格独特、造型别致、功能完善的水上舞台;同时又在区社区服务中心三楼建造近1000平方米的月牙湖文化活动中心。全国、省市领导多次视察月牙湖公园、月牙湖居住区,对包括水上音乐舞台在内的月牙湖地区高品位的文化教育环境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3.坚强的组织保证
坚强的组织是艺术大舞台建设的保证,也是艺术大舞台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南京市秦淮区在政策保障的前提下,还成立了社区艺术大舞台实验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牵头,街道分管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为重要成员,教育局派驻街道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各社区文教干部协同参与项目实验工作。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辖区内专业团体、专业人才的作用。区内7个专业文艺团体如省演艺集团、省京、省话、省锡、省扬、市越、市京分别与我区7个街道结成了社区文化共建对子,实现了社区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双赢”,补充了社区文艺辅导员的不足,提高了社区文化的艺术档次,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秦淮区充分发挥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社会文艺团体和团队的优势,教育、文化部门会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全区组织成立了文学、书法、美术、诗社、摄影、戏剧、舞蹈、音乐等协会组织,吸引了有文艺专长的文化人、热心社区教育事业的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提高了社区艺术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水平。
4.资源的充分利用
资源效益的放大,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南京市秦淮区在整合利用全区有利的资源条件、文化设施,形成社区教育艺术活动的网络体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区政府和各街道先后共投入500多万元,用于加强文化站阵地建设。12个街道都建有一定规模的等级文化站,其中大光路街道投入180多万元,建成一幢1500平方米的五层文化站大楼,与瑞金路街道文化站成为省特级文化站。光华路街道后来者居上,在银龙地区专门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银龙大舞台成为该街道的特色品牌,为区级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现全区12个街道文化站全部达标,其中有的达到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街道标准;12个街道全部达到“万册图书馆”标准。此外,全区还建成了一批布局合理的可供群众休憩、娱乐和开展文化活动的广场,全区已有规划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区、街和社区三级社区教育、文化阵地网络,区街文化活动阵地达5万平方米。这不仅为常年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平台,为创出社区教育的群众文化特色提供了舞台,更为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后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建设艺术大舞台的思考
1.政府的支持是艺术大舞台立足之本
艺术大舞台通过高雅的艺术形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和进取心,开阔人的心胸与眼界,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心。这种形式的必要条件是场地和社会各界、相关部门的支持,这就要求政府来协调解决,方能保证艺术大舞台的正常运转。南京市秦淮区艺术大舞台之所以发展得这样好,全靠政府的扶持和支持。
2.艺术大舞台的发展有一个逐步提高、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由于艺术大舞台在南京市秦淮区运行仅有几年,虽然发展势头很好,已经形成了专兼职队伍,演出效果也不错,但艺术骨干人数还显得偏少,特色品牌形成的时间还不长,在更宽、更广的范围内还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艺术大舞台所展示的内容、形式虽然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但随着居民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大舞台走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是大势所趋。因此,艺术大舞台的发展之路还会相当漫长。
3.经费问题是艺术大舞台发展的瓶颈
艺术大舞台每一次活动都需要一定经费支撑,这是艺术大舞台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坎,也是今后发展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南京市秦淮区目前采取的模式是:“政府支持一部分,企业捐助一部分,居民适当出一部分”,尽最大可能减少支出,以达到用最少的钱办成事、办好事。
4.艺术大舞台辐射作用的发挥任重道远
如何深挖艺术大舞台的内涵,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艺术大舞台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如何吸引辖区内居民由观看艺术大舞台活动,到参与艺术大舞台活动,到热爱艺术大舞台所组织的各种活动,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南京市秦淮区努力发掘区域内重要资源为己所用,如南京白局在秦淮区有很好的基础,为做好南京白局的传承工作,秦淮区社区培训学院成立了白局说唱团,并定期举办培训、演出活动,深受居民的欢迎,目前该剧团已经在秦淮区生根、开花、结果。
艺术大舞台的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才能适应新的发展、新的需求。为此,恳切地希望全国的专家、学者都来进一步探索艺术大舞台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让艺术大舞台成为社区教育的灿烂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责任编辑:王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