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往往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特定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在这一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理念被提出并得以重视,在政府的倡导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双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提供新的路径。近年来,在政府、高职院校协调努力下,“双师型”教师培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双师型”教师内涵以及高职院校“双师型”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探索其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 双师 培养 策略
一、高职院校以及“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院校具有和普通高校的共同属性,都是以育人为最终目的,都是属于专门化、专业化的教育,学生的主体大多都经过高考、具有中等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也具有和普通高校不同的特有属性,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这就对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高职院校一般都是地方院校,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学科设置都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跟随当地经济发展要求作出变化,这也要求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顺应学科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一般都被要求考取某项资格证书,因此在毕业的时候不仅拥有学历证书,证明其拥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还拥有代表某项技能的资格证书,证明其拥有胜任某岗位的特定技能。“双师型”教师一般在理论知识掌握与实际操作方面都表现优秀,而且技术服务能力较强,同时具备较高的教、学、做素质以及实践素质以满足当前的教育实际。他们大多拥有讲师或更高职称的证书,并拥有中级或其以上行业技术职务的证书,也可能是高级或以上的等级职称证书,这就是所谓“双证书”。“双师型”教师往往被要求技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师资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偏年轻化,因为高职院校在招录教师时还是依靠大量接收应届毕业生,从其他渠道补充的相当少,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更是不尽如人意。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这与高职院校自身学术、科研硬件不足有一定关系,而且高职院校引进的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其职称上升过程很慢,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自主职称评审权,需要由省里统一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这对职称的上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点现状。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虽然各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对专任教师提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据有关人员对全国119所高职高专院校调查分析,高职院校、技术学院和高专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是46%、36.8%和19.7%,比例偏低。高职院校目前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高学历教师偏少。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也注重学历的要求,往往要求是研究生,但高职院校往往是由高专改革或是现有职业大学联合办学或是成人高校办出高职特色等。这些院校的教师原来大多数是中专、大专层次,他们在学历上还来不及提高。
2.“双师型”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从统计数据看,双师型教师中的高级和副高级职称的占比较大,从年龄结构上看,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年龄老化,40岁以下的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许多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面临退休,有的学科专业由于老一代学科带头人退休,已经出现了断层。中青年教师中真正脱颖而出、优秀拔尖的人才缺乏。
3.“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行业经验不足。前文提到过,高职院校在招聘方面大多依靠应届毕业生,从科研机构和企业调入的很少,许多从企业调入的也与其教学工作没有多大关联。“双师型”教师也遵循了这个规律,许多老师毕业后直接走上了讲台,没有太多实践经历,进入岗位之后,实践的场所和机会也很少。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许多企业不愿意接收教师参加顶岗生产实践,还有许多教师在学校规定的专业实践中造假,没有事实参与,这些都导致了“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4.“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较多,学科设计较广,学校组织“双师型”教师的专门培训成本较高,而且为了符合“双师型”人才的要求,组织相关的培训不能局限于校内环境,往往需要深入企业、机构,这也为培训操作增加了难度。此外,“双师型”教师担任的都是专业课,课程安排较多,教学压力大,专业课教学往往不好替代上课,许多高职院校本身专业课教师就缺乏,外出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很少,参加“双师型”教师专门培训严重不足。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建议
1.优化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与培养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很多举措都没法落到实处。“双师型”教师既要提高学历,又要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证书,还需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培养周期大,难度大。许多高校并没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识,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支持帮助力度,同时,高职院校应配合政府的经费支持,给予“双师型”教师一定的扶持,例如,对于专业知识强,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其聘任较高的岗位;同时提高其工资待遇,或者给予相应的津贴;政府部门可结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增拨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同时作为学校等级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方面要提供专门的资金用于教师们参加各类的技能以及学习等的培训支持。
2.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高职院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建设规划,明确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和措施,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一线实践基地的聯系,作为教师培养的基地;另一方面,选派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教师定期到对口事业、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一线向有经验的管理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还应注重从行业和企业生产一线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者、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的应用型人才。给予“双师型”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政策导向以提高教师向“双师型”努力的积极性。
3.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教师自身应在思想上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一方面,提高教学能力,这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不断进行专业学习;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把在一线的实践和挂职锻炼作为自身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拟订自身的“双师”素质的培养计划,通过学习、培训、实践等各种方式使自己更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段宜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策研究——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16(06).
[2]宋明江,杨正强,胡守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若干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7(01):96-102.
[3]张健.江苏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理论观察,2017(04):145-146.
[4]王新星.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培训,2013(01):185-186.
[5]孙泽文,叶敏.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索[J].职教论坛,2009(15):23-25.
关键词:高职 双师 培养 策略
一、高职院校以及“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院校具有和普通高校的共同属性,都是以育人为最终目的,都是属于专门化、专业化的教育,学生的主体大多都经过高考、具有中等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也具有和普通高校不同的特有属性,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这就对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高职院校一般都是地方院校,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学科设置都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跟随当地经济发展要求作出变化,这也要求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顺应学科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一般都被要求考取某项资格证书,因此在毕业的时候不仅拥有学历证书,证明其拥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还拥有代表某项技能的资格证书,证明其拥有胜任某岗位的特定技能。“双师型”教师一般在理论知识掌握与实际操作方面都表现优秀,而且技术服务能力较强,同时具备较高的教、学、做素质以及实践素质以满足当前的教育实际。他们大多拥有讲师或更高职称的证书,并拥有中级或其以上行业技术职务的证书,也可能是高级或以上的等级职称证书,这就是所谓“双证书”。“双师型”教师往往被要求技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师资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偏年轻化,因为高职院校在招录教师时还是依靠大量接收应届毕业生,从其他渠道补充的相当少,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更是不尽如人意。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这与高职院校自身学术、科研硬件不足有一定关系,而且高职院校引进的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其职称上升过程很慢,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自主职称评审权,需要由省里统一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这对职称的上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点现状。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虽然各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对专任教师提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据有关人员对全国119所高职高专院校调查分析,高职院校、技术学院和高专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是46%、36.8%和19.7%,比例偏低。高职院校目前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高学历教师偏少。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也注重学历的要求,往往要求是研究生,但高职院校往往是由高专改革或是现有职业大学联合办学或是成人高校办出高职特色等。这些院校的教师原来大多数是中专、大专层次,他们在学历上还来不及提高。
2.“双师型”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从统计数据看,双师型教师中的高级和副高级职称的占比较大,从年龄结构上看,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年龄老化,40岁以下的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许多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面临退休,有的学科专业由于老一代学科带头人退休,已经出现了断层。中青年教师中真正脱颖而出、优秀拔尖的人才缺乏。
3.“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行业经验不足。前文提到过,高职院校在招聘方面大多依靠应届毕业生,从科研机构和企业调入的很少,许多从企业调入的也与其教学工作没有多大关联。“双师型”教师也遵循了这个规律,许多老师毕业后直接走上了讲台,没有太多实践经历,进入岗位之后,实践的场所和机会也很少。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许多企业不愿意接收教师参加顶岗生产实践,还有许多教师在学校规定的专业实践中造假,没有事实参与,这些都导致了“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4.“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较多,学科设计较广,学校组织“双师型”教师的专门培训成本较高,而且为了符合“双师型”人才的要求,组织相关的培训不能局限于校内环境,往往需要深入企业、机构,这也为培训操作增加了难度。此外,“双师型”教师担任的都是专业课,课程安排较多,教学压力大,专业课教学往往不好替代上课,许多高职院校本身专业课教师就缺乏,外出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很少,参加“双师型”教师专门培训严重不足。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建议
1.优化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与培养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很多举措都没法落到实处。“双师型”教师既要提高学历,又要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证书,还需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培养周期大,难度大。许多高校并没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识,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支持帮助力度,同时,高职院校应配合政府的经费支持,给予“双师型”教师一定的扶持,例如,对于专业知识强,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其聘任较高的岗位;同时提高其工资待遇,或者给予相应的津贴;政府部门可结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增拨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同时作为学校等级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方面要提供专门的资金用于教师们参加各类的技能以及学习等的培训支持。
2.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高职院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建设规划,明确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和措施,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一线实践基地的聯系,作为教师培养的基地;另一方面,选派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教师定期到对口事业、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一线向有经验的管理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还应注重从行业和企业生产一线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者、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的应用型人才。给予“双师型”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政策导向以提高教师向“双师型”努力的积极性。
3.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教师自身应在思想上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一方面,提高教学能力,这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不断进行专业学习;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把在一线的实践和挂职锻炼作为自身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拟订自身的“双师”素质的培养计划,通过学习、培训、实践等各种方式使自己更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段宜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策研究——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16(06).
[2]宋明江,杨正强,胡守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若干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7(01):96-102.
[3]张健.江苏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理论观察,2017(04):145-146.
[4]王新星.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培训,2013(01):185-186.
[5]孙泽文,叶敏.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索[J].职教论坛,2009(1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