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12月5日凌晨,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郭永怀在一次飞机事故中壮烈牺牲了。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23名科技工作者颁发了每枚由515克纯金制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7名功臣中,郭永怀的名字赫然在列。
国外留学名声大震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滕家镇西滩郭家村一个家境殷实的普通农家。从小他就聪明伶俐,被父母视若掌上明珠。1919年,父亲将儿子送到了本家叔叔办的学堂里读书。17岁那年,郭永怀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中,成为四乡八疃第一个公费中学生。1929年,郭永怀考取了天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1931年7月转入本科,攻读物理。由于他对光学感兴趣,于1933年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兼做研究工作。
1938年夏天,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而考试结果是,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1940年,郭永怀得到赴加拿大学习的机会。1941年5月,郭永怀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空气动力学,他出色的研究成果令美国专家刮目相看。此后不久,他又与钱学森合作写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郭永怀名声大震,最终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194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的郭永怀受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他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突破音障、实现超音速飞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毅然回国报效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重重撞击着郭永怀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1956年9月30日,郭永怀等科学家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郭永怀回到北京后,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不久,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问他有什么要求,郭永怀焦急地说道:“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之后,郭永怀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高超空气动力学、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飞行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之中。他星期天和节假日也从不休息,经常是早出晚归,埋头书案。郭永怀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我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能早日实现现代化,能早日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鼓舞全世界的革命人民。”
在我国“两弹”发展的关键时刻,钱学森再一次向党中央推荐了郭永怀。
对于郭永怀来说,这意味着将要接触机密,将要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去献身。这位在美国坚持拒绝接触机密的科学家,在祖国召唤的时刻,毫不犹豫地投身研制原子弹的秘密工程。
在党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由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科研群体。郭永怀当时担任九院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1963年,他随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在艰苦的条件下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研究领域的“三尊大菩萨”之一。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动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的研究试验中,他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为确立核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所一直沿用。
在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中,郭永怀既是一线科学家,又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1963年,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陆续迁往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两弹”研制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无常,冬季寒气逼人,经常飞沙走石,最低温度可以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一年中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试验现场寂寞荒凉,寸草不生。由于缺氧所造成的头晕、胸闷、心悸、厌食,再加上营养跟不上,郭永怀和许多科研人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青海之间,每次又会增加一次身体不适应,严重损害了健康。
1963年7月25日,美、苏、英签署了《禁止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这个条约十分明显,就是妄图阻止中国成为核国家。为此,党中央下达了更为明确的命令:做好一切准备,在1964年年内爆响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炸响了。当蘑菇云升腾之时,郭永怀和他的战友们无不欢呼雀跃。
1965年5月30日,周恩来和邓小平、贺龙等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郭永怀等参加第一、二次核武器实验的专家,并为他们设宴庆功……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党中央的关怀,使郭永怀等科学家们士气大振。紧接着,他们又投入了新一轮战斗中……
1965年9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对“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由于工作繁忙,郭永怀每天一大早便赶到现场,了解装配进展情况和系统联试结果,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研究处理。在将要进入正式试验阶段的那些日子里,郭永怀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其实,又何止是试验前后的那段时间是这样,从1964年首次核试验到1968年底的8次核试验,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郭永怀的大多数日子都是这样度过的。在郭永怀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装置再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郭永怀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然而,郭永怀每当谈及这些时,挂在嘴边的却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空难中用身体保护科研资料
1968年12月4日,在研制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于是就让人抓紧时间联系飞机。然后,他匆忙从研制基地赶往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当夜幕降臨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偏离了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一头扎了下去。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机前舱碎裂,紧接着,火焰冲天而起……
前来迎接郭永怀的人们从惊骇中清醒过来后,急忙向出事现场飞奔过去。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只见他常穿的那件夹克服已被烧焦了大半,而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完整无损地夹在他俩胸前……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来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中央领导震惊了,整个科技界震惊了!周恩来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顿时流下了眼泪。
在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又一朵中华民族的蘑菇云状精神之花,为我们的这位英雄冲天怒放!
当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85年,郭永怀又被补授了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23名科技工作者颁发了每枚由515克纯金制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7名功臣名单中,郭永怀的名字赫然在列。
(摘自《党史纵览》2012年第1期)
国外留学名声大震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滕家镇西滩郭家村一个家境殷实的普通农家。从小他就聪明伶俐,被父母视若掌上明珠。1919年,父亲将儿子送到了本家叔叔办的学堂里读书。17岁那年,郭永怀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中,成为四乡八疃第一个公费中学生。1929年,郭永怀考取了天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1931年7月转入本科,攻读物理。由于他对光学感兴趣,于1933年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兼做研究工作。
1938年夏天,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而考试结果是,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1940年,郭永怀得到赴加拿大学习的机会。1941年5月,郭永怀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空气动力学,他出色的研究成果令美国专家刮目相看。此后不久,他又与钱学森合作写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郭永怀名声大震,最终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194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的郭永怀受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他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突破音障、实现超音速飞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毅然回国报效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重重撞击着郭永怀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1956年9月30日,郭永怀等科学家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郭永怀回到北京后,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不久,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问他有什么要求,郭永怀焦急地说道:“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之后,郭永怀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高超空气动力学、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飞行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之中。他星期天和节假日也从不休息,经常是早出晚归,埋头书案。郭永怀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我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能早日实现现代化,能早日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鼓舞全世界的革命人民。”
在我国“两弹”发展的关键时刻,钱学森再一次向党中央推荐了郭永怀。
对于郭永怀来说,这意味着将要接触机密,将要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去献身。这位在美国坚持拒绝接触机密的科学家,在祖国召唤的时刻,毫不犹豫地投身研制原子弹的秘密工程。
在党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由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科研群体。郭永怀当时担任九院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1963年,他随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在艰苦的条件下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研究领域的“三尊大菩萨”之一。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动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的研究试验中,他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为确立核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所一直沿用。
在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中,郭永怀既是一线科学家,又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1963年,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陆续迁往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两弹”研制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无常,冬季寒气逼人,经常飞沙走石,最低温度可以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一年中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试验现场寂寞荒凉,寸草不生。由于缺氧所造成的头晕、胸闷、心悸、厌食,再加上营养跟不上,郭永怀和许多科研人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青海之间,每次又会增加一次身体不适应,严重损害了健康。
1963年7月25日,美、苏、英签署了《禁止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这个条约十分明显,就是妄图阻止中国成为核国家。为此,党中央下达了更为明确的命令:做好一切准备,在1964年年内爆响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炸响了。当蘑菇云升腾之时,郭永怀和他的战友们无不欢呼雀跃。
1965年5月30日,周恩来和邓小平、贺龙等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郭永怀等参加第一、二次核武器实验的专家,并为他们设宴庆功……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党中央的关怀,使郭永怀等科学家们士气大振。紧接着,他们又投入了新一轮战斗中……
1965年9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对“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由于工作繁忙,郭永怀每天一大早便赶到现场,了解装配进展情况和系统联试结果,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研究处理。在将要进入正式试验阶段的那些日子里,郭永怀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其实,又何止是试验前后的那段时间是这样,从1964年首次核试验到1968年底的8次核试验,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郭永怀的大多数日子都是这样度过的。在郭永怀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装置再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郭永怀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然而,郭永怀每当谈及这些时,挂在嘴边的却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空难中用身体保护科研资料
1968年12月4日,在研制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于是就让人抓紧时间联系飞机。然后,他匆忙从研制基地赶往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当夜幕降臨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偏离了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一头扎了下去。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机前舱碎裂,紧接着,火焰冲天而起……
前来迎接郭永怀的人们从惊骇中清醒过来后,急忙向出事现场飞奔过去。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只见他常穿的那件夹克服已被烧焦了大半,而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完整无损地夹在他俩胸前……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来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中央领导震惊了,整个科技界震惊了!周恩来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顿时流下了眼泪。
在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又一朵中华民族的蘑菇云状精神之花,为我们的这位英雄冲天怒放!
当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85年,郭永怀又被补授了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23名科技工作者颁发了每枚由515克纯金制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7名功臣名单中,郭永怀的名字赫然在列。
(摘自《党史纵览》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