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这样一所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学校,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阅读内容单一,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全校开展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整合策略研究”的实验,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成长的“黄金搭档”——深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策略研究
为更好的开展此项活动, 我们以语文教研组为单位,选取有思想、能钻研的骨干教师组成实验研究团队,围绕实施方案,分工开展工作,定期组织交流,同时结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扎实推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渲染了良好读书氛围
1.开展了“阅读四个一”活动,即晨间一诵、午间一读、傍晚一背、晚间一记
晨间一诵:每天早上课前五分钟,为全校各班集中诵读时间,由语文课代表带领本班学生集体诵读。诵读内容根据年级段具体选择。为保证诵读效果,有监督岗每天检查。
午间一读:每天中午饭后一小时,为学生自由阅读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书目自由阅读。书籍可以自带,还可以从班级图书角借阅。
傍晚一背:每天下午放学后,在家背诵15分钟(为巩固背诵效果,此时可以再将晨诵内容重复一遍)。
晚间一记:每天晚上,学生都要写一篇读书笔记或做读书摘记,第二天返校,由小组长负责检查。
2.开展主题阅读、写作活动课
每学完一单元课文,我们都会结合语文主题丛书开展主题大阅读,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继而跟上主题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对那些极具代表性的课文,我们同样会及时跟进拓展阅读,学生搜集不到的材料,由任课教师搜集提供,以最大程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灵活的读书方法
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培养了学生灵活的读书方法
以专题讲座和阅读实践指导课的形式,在读书方法上作了具体指导: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指导学生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 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通过阅读指导课,大多数学生能在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制作卡片等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
(三)提供展示机会,锻炼了学生自由交流、口头表达的能力
(1)组织学生开展课前语文展示活动
我们一直坚持一种做法:每节语文课,让一名学生讲一个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成语故事或感人至深带有哲理性的话。具体做法是利用课前几分钟,由一名学生(按座次轮流)把他要讲的内容写在黑板的一角,教师进入教室后,学生到台前进行讲解,然后大家再把它积累在专门的小本子上。
(2)每周一次开展交流讨论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交流讨论活动,在阅读后互相启发、补充、交流阅读中的收获,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疑问。
这节课,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个性的见解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3)开辟宣传园地,展示积累成果
充分利用教室墙报、黑板报,开辟 “好书推荐”、“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学生可以摘录并张贴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或出手抄画报,或写名人警句条幅,形式不拘一格。
(四)家校联手,拓宽了学生阅读渠道
1.扩大课外阅读的阵地
(1)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补充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课外阅读材料。
(2)充分利用图书馆、教学网络等资源,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丰富资源。
2.丰富课外阅读的方式
(1)范文赏读
以范文来带动学生写作的信心与兴趣。每次作文讲评,我都会对选出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本人当堂宣读,并积累成册,班内相互交流。时间长了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习作被当做范文宣读,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老师订起来全班传阅。
(2)师生共读
发挥教师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曾读过的名著、经典篇目……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二、让小组评价成为吸引孩子学习的“棒棒糖”——推行小组三色星三环节评价,为课堂高效“保驾护航”
经过探索实践,学校对班级学习小组的评价,采取了运用绿、蓝、红三色星和学生评价(评价组员)、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班级(评价小组)相结合的三环节评价方式。
(一)分组原则及方法:
教师根据平日观察、课堂表现、考试等级,以及课任教师的意见,将班内学生均分为A(1)、B(2)、C(3)、D(4)四个等次,从每个等次中选一个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前后位)。由A生任组长,与D生同位;由B生任副组长,与C生同位。根据情况,必要时组长可轮流担任。分组情况要上教室墙壁,学生可以个性化地为小组制定奋斗口号及组名。半学期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实际,合理调整学习小组。
(二)评价环节及方法:
组长负责从“三姿端正、语言表达、交流展示、阅读积累、每日活动”五个方面加强对小组成员的评价管理,在各项评价内容中,按照表现,合理得星,合计五颗☆(绿星)晋级一颗☆(蓝星),三颗☆(蓝星)晋级一颗☆(红星),若表现不佳,则给予一到三颗☆(黄星)警告。统计结果一天一统计,一周一汇总,一月一积累,评选出周、月星级队员、小组。
一、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成长的“黄金搭档”——深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策略研究
为更好的开展此项活动, 我们以语文教研组为单位,选取有思想、能钻研的骨干教师组成实验研究团队,围绕实施方案,分工开展工作,定期组织交流,同时结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扎实推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渲染了良好读书氛围
1.开展了“阅读四个一”活动,即晨间一诵、午间一读、傍晚一背、晚间一记
晨间一诵:每天早上课前五分钟,为全校各班集中诵读时间,由语文课代表带领本班学生集体诵读。诵读内容根据年级段具体选择。为保证诵读效果,有监督岗每天检查。
午间一读:每天中午饭后一小时,为学生自由阅读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书目自由阅读。书籍可以自带,还可以从班级图书角借阅。
傍晚一背:每天下午放学后,在家背诵15分钟(为巩固背诵效果,此时可以再将晨诵内容重复一遍)。
晚间一记:每天晚上,学生都要写一篇读书笔记或做读书摘记,第二天返校,由小组长负责检查。
2.开展主题阅读、写作活动课
每学完一单元课文,我们都会结合语文主题丛书开展主题大阅读,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继而跟上主题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对那些极具代表性的课文,我们同样会及时跟进拓展阅读,学生搜集不到的材料,由任课教师搜集提供,以最大程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灵活的读书方法
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培养了学生灵活的读书方法
以专题讲座和阅读实践指导课的形式,在读书方法上作了具体指导: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指导学生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 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通过阅读指导课,大多数学生能在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制作卡片等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
(三)提供展示机会,锻炼了学生自由交流、口头表达的能力
(1)组织学生开展课前语文展示活动
我们一直坚持一种做法:每节语文课,让一名学生讲一个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成语故事或感人至深带有哲理性的话。具体做法是利用课前几分钟,由一名学生(按座次轮流)把他要讲的内容写在黑板的一角,教师进入教室后,学生到台前进行讲解,然后大家再把它积累在专门的小本子上。
(2)每周一次开展交流讨论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交流讨论活动,在阅读后互相启发、补充、交流阅读中的收获,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疑问。
这节课,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个性的见解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3)开辟宣传园地,展示积累成果
充分利用教室墙报、黑板报,开辟 “好书推荐”、“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学生可以摘录并张贴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或出手抄画报,或写名人警句条幅,形式不拘一格。
(四)家校联手,拓宽了学生阅读渠道
1.扩大课外阅读的阵地
(1)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补充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课外阅读材料。
(2)充分利用图书馆、教学网络等资源,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丰富资源。
2.丰富课外阅读的方式
(1)范文赏读
以范文来带动学生写作的信心与兴趣。每次作文讲评,我都会对选出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本人当堂宣读,并积累成册,班内相互交流。时间长了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习作被当做范文宣读,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老师订起来全班传阅。
(2)师生共读
发挥教师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曾读过的名著、经典篇目……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二、让小组评价成为吸引孩子学习的“棒棒糖”——推行小组三色星三环节评价,为课堂高效“保驾护航”
经过探索实践,学校对班级学习小组的评价,采取了运用绿、蓝、红三色星和学生评价(评价组员)、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班级(评价小组)相结合的三环节评价方式。
(一)分组原则及方法:
教师根据平日观察、课堂表现、考试等级,以及课任教师的意见,将班内学生均分为A(1)、B(2)、C(3)、D(4)四个等次,从每个等次中选一个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前后位)。由A生任组长,与D生同位;由B生任副组长,与C生同位。根据情况,必要时组长可轮流担任。分组情况要上教室墙壁,学生可以个性化地为小组制定奋斗口号及组名。半学期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实际,合理调整学习小组。
(二)评价环节及方法:
组长负责从“三姿端正、语言表达、交流展示、阅读积累、每日活动”五个方面加强对小组成员的评价管理,在各项评价内容中,按照表现,合理得星,合计五颗☆(绿星)晋级一颗☆(蓝星),三颗☆(蓝星)晋级一颗☆(红星),若表现不佳,则给予一到三颗☆(黄星)警告。统计结果一天一统计,一周一汇总,一月一积累,评选出周、月星级队员、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