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教育资源配置落后、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及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是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然而,处于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康乐县第一中学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大胆革新、锐意进取,坚持奋斗精神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基础建设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特色化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服务全县人民的办学之路。
学校确立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充分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端正办学思想,长远规划办学方向。坚持“质量立校、教研兴校、名师强校”的办学思想,固化“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以“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培养合格+特长”的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成为了盛开在西部民族地区的课改之花。
机制建设保障课改方向
普通高中课改以来,学校成立由校长领导、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共同参加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成立了由学校教研组长任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科课程专家指导小组,加强新标准、新方案研读,加快对必修课、选修课等新的课程理念的消化、理解,为新课改的实施做好指导工作;制定了《康乐一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有关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国家、省、州新课改相关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陆续编印了“康乐一中新课改之路一至六”,作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指导性和参考性材料;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和“导师制”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学校—教研室—教研组—任课教师”的四级教研网络,分工明确、合作有效,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分析研究问题,总结推广课改中的有效方法和经验,以研促教,全面指导课改工作。
为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学校先后派出多名学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新课程,每年组织高三级全体教师参加省上举办的高考研讨会,提升教师备考能力。学校积极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校传经送宝,坚持“校本培训”。学校按照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的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国培计划”为契机,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新课程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每年定期组织以学科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增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特别是根据青年教师居多的现状,加强了对新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集中对五年内新上岗的教师组织了以魏书生、李镇西教育理念以及学生管理、参与式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内容的培训。
“我们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有效地实施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大胆探求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康乐一中教导主任这样说道。康乐一中积极认真地开展了从集体备课、说课、安排教师上课、教研组组织教师听课、教研组内教师反思、上课教师反思到教研组教师议课的一系列教研活动。在探讨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例如,物理学科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提出问題—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收集信息—验证假设与猜想—得出结论。通过“探索性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会科学探索的方法,获得知识技能,享受探索的乐趣。目前,康乐一中已基本上形成了“学、讲、练”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努力打造有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本教研推进课改成效
高中课改的有效推进,校本教研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该校在校本教研工作中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多样的教研活动为抓手,以提高有效课堂效率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课改以来,康乐一中秉承这样的理念和行动,狠抓了校本教研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
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康乐一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每周四课外活动时间,为教研组集体活动时间。各教研组开展探究“学讲练”教学模式及“五课”教研活动,组织示范课、公开课,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优化。在校本选修课程、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评价体系方面认真探讨、反复论证、以校为本、合理实施。如,语文组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山花儿”,化学组编写的“中草药种植”等校本课程。新课改以来,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共编写13门校本教材,为学生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选择的可能。各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成立专家小组,集体备课。任课教师每人负责部分教学内容的备课工作,然后集体研讨,最后由专家组审核通过后供本学科教师使用,实现备课资源共享。备课组教学中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重点难点、统一课外作业、统一测试和统一评卷等。
同时,该校的“导师制”活动独树一帜。学校秉承“琢玉成器”的传统,创造性地引用大学导师制度。每学年对新进入教师,均分配一名骨干教师作为导师,通过师徒“传、帮、带,听、学、问”让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不仅构建了融洽的教师关系,同时形成了教学研究的好风气。教研室每周安排一至两堂别开生面的“百家讲座”活动,讲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学术高度,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营造了宽松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活跃了校园学术研究气氛,充分发挥了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努力打造研究型教师,使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加强课题研究,用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康乐一中现有省级科研课题3个,特别是为了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康乐一中积极开展了校本教材的课题研究工作,从课时的安排、任课教师的配备等方面严格把关,不断修订和完善校本教材,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调整教学,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有效地服务了课改。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提升了课题研究的品质。
以人为本,抓住课改本质
走进康乐一中教学楼五楼,我们看到了该校舞蹈协会正在活动。据负责的赵玉龄老师介绍:“我们在这里给大家开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发挥特长的天地。让我们民族地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新课改推动了学生素质的提高,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活动。目前,康乐一中共拥有7个学生社团,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校园广播协会和文艺演出协会等,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主要由学生来组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监督的作用,社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的具体。
新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康乐一中要求学生每学年参加不少于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织新生军训、远足活动,其余的实践视具体情况而定。并按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要求,将校园区域划分给各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花卉管理、草坪修剪、日常管护等活动。
为推进课改工作全面展开,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学校为全校教职工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组织教师练健身操、太极拳,开展各种球类比赛,组织教师进行体检,多方筹措资金,修建教师周转房,解决教师住房困难。
付出终有收获,努力就会成功。长期以来,在康乐一中的不断坚持和努力下,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已初步树立了“以教为学,服务学生”的观点,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地位。动态生成的课堂形式已初露端倪。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结论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统一,知识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实现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统一。初步形成了课内外结合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初步形成。课堂上教师善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已蔚然成风。同时,课堂评价形式多样,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评价中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反思,促进了師生共同发展。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将大有作为。“反思以往的校本教研工作,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课改进入常态化的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更多的成长平台”。康乐一中校长杨爱平这样说道。
谈到今后的课改工作,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我们将在新课改实践的同时,学习各地各学校的先进经验;鼓励教师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认真总结校本教研方面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实现“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发展;在实现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完善师生评价方案,发挥评价机制的积极导向作用。全面实现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动力,以教研活动为途径,以校为本,以研促教,努力使课程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编辑:蔡扬宗
学校确立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充分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端正办学思想,长远规划办学方向。坚持“质量立校、教研兴校、名师强校”的办学思想,固化“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以“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培养合格+特长”的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成为了盛开在西部民族地区的课改之花。
机制建设保障课改方向
普通高中课改以来,学校成立由校长领导、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共同参加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成立了由学校教研组长任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科课程专家指导小组,加强新标准、新方案研读,加快对必修课、选修课等新的课程理念的消化、理解,为新课改的实施做好指导工作;制定了《康乐一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有关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国家、省、州新课改相关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陆续编印了“康乐一中新课改之路一至六”,作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指导性和参考性材料;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和“导师制”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学校—教研室—教研组—任课教师”的四级教研网络,分工明确、合作有效,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分析研究问题,总结推广课改中的有效方法和经验,以研促教,全面指导课改工作。
为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学校先后派出多名学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新课程,每年组织高三级全体教师参加省上举办的高考研讨会,提升教师备考能力。学校积极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校传经送宝,坚持“校本培训”。学校按照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的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国培计划”为契机,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新课程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每年定期组织以学科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增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特别是根据青年教师居多的现状,加强了对新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集中对五年内新上岗的教师组织了以魏书生、李镇西教育理念以及学生管理、参与式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内容的培训。
“我们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有效地实施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大胆探求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康乐一中教导主任这样说道。康乐一中积极认真地开展了从集体备课、说课、安排教师上课、教研组组织教师听课、教研组内教师反思、上课教师反思到教研组教师议课的一系列教研活动。在探讨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例如,物理学科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提出问題—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收集信息—验证假设与猜想—得出结论。通过“探索性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会科学探索的方法,获得知识技能,享受探索的乐趣。目前,康乐一中已基本上形成了“学、讲、练”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努力打造有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本教研推进课改成效
高中课改的有效推进,校本教研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该校在校本教研工作中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多样的教研活动为抓手,以提高有效课堂效率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课改以来,康乐一中秉承这样的理念和行动,狠抓了校本教研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
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康乐一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每周四课外活动时间,为教研组集体活动时间。各教研组开展探究“学讲练”教学模式及“五课”教研活动,组织示范课、公开课,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优化。在校本选修课程、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评价体系方面认真探讨、反复论证、以校为本、合理实施。如,语文组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山花儿”,化学组编写的“中草药种植”等校本课程。新课改以来,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共编写13门校本教材,为学生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选择的可能。各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成立专家小组,集体备课。任课教师每人负责部分教学内容的备课工作,然后集体研讨,最后由专家组审核通过后供本学科教师使用,实现备课资源共享。备课组教学中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重点难点、统一课外作业、统一测试和统一评卷等。
同时,该校的“导师制”活动独树一帜。学校秉承“琢玉成器”的传统,创造性地引用大学导师制度。每学年对新进入教师,均分配一名骨干教师作为导师,通过师徒“传、帮、带,听、学、问”让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不仅构建了融洽的教师关系,同时形成了教学研究的好风气。教研室每周安排一至两堂别开生面的“百家讲座”活动,讲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学术高度,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营造了宽松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活跃了校园学术研究气氛,充分发挥了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努力打造研究型教师,使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加强课题研究,用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康乐一中现有省级科研课题3个,特别是为了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康乐一中积极开展了校本教材的课题研究工作,从课时的安排、任课教师的配备等方面严格把关,不断修订和完善校本教材,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调整教学,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有效地服务了课改。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提升了课题研究的品质。
以人为本,抓住课改本质
走进康乐一中教学楼五楼,我们看到了该校舞蹈协会正在活动。据负责的赵玉龄老师介绍:“我们在这里给大家开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发挥特长的天地。让我们民族地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新课改推动了学生素质的提高,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活动。目前,康乐一中共拥有7个学生社团,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校园广播协会和文艺演出协会等,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主要由学生来组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监督的作用,社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的具体。
新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康乐一中要求学生每学年参加不少于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织新生军训、远足活动,其余的实践视具体情况而定。并按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要求,将校园区域划分给各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花卉管理、草坪修剪、日常管护等活动。
为推进课改工作全面展开,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学校为全校教职工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组织教师练健身操、太极拳,开展各种球类比赛,组织教师进行体检,多方筹措资金,修建教师周转房,解决教师住房困难。
付出终有收获,努力就会成功。长期以来,在康乐一中的不断坚持和努力下,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已初步树立了“以教为学,服务学生”的观点,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地位。动态生成的课堂形式已初露端倪。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结论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统一,知识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实现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统一。初步形成了课内外结合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初步形成。课堂上教师善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已蔚然成风。同时,课堂评价形式多样,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评价中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反思,促进了師生共同发展。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将大有作为。“反思以往的校本教研工作,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课改进入常态化的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更多的成长平台”。康乐一中校长杨爱平这样说道。
谈到今后的课改工作,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我们将在新课改实践的同时,学习各地各学校的先进经验;鼓励教师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认真总结校本教研方面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实现“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发展;在实现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完善师生评价方案,发挥评价机制的积极导向作用。全面实现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动力,以教研活动为途径,以校为本,以研促教,努力使课程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