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孩子天生都喜欢抬头寻觅未知的天空。“太阳为什么会发光?”“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月全食’是什么样的?”科普剧《太阳家族》近日在中国儿童科学教育高峰论坛亮相,中国科学院第五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通过形体表演模拟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与茫茫宇宙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孩童时的科学直觉与好奇心从哪里来?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改革存有哪些疑惑和困难?从仰望星空到走向太空,不仅仅是抬头看那么简单,更需要有人来呵护、引导和培养。家园如何携手,让埋在幼儿心底的兴趣种子生根发芽?听中国科学院幼儿园总园长王春菊为我们一一解答。
科学启蒙源于生活,就在身边
《教育家》: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王春菊: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并且很想去了解和发现。他们不是接受式地学习科学,而要在探究、体验、发现中学习科学。近年来,科学教育在幼儿园不断深入,但就儿童科学教育的现状而言,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当前,我认为科学教育似乎“离孩子远了些”。教师看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素养培养。相比于科学启蒙,很多教师更关注幼儿行为的规范,不自觉地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对于科学教育来说是十分有害的。不论是园所环境还是课程,一定要基于孩子的视角,才能让他们喜欢。
此外,专业师资现状堪忧。一方面,就全国而言,幼儿教师由于日常工作比较琐碎,很少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专业学习,自身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儿童科学教育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科学教育与真正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目标之间,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研究并实践契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和活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家》:孩子的好奇心从哪里来?科学素养是怎样炼成的?
王春菊: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因为他们有那份好奇心。很多同行都很羡慕我们享有的优质资源,的确,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基于背后拥有的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强大支持,有更多机会带孩子们走进科研院所,倾听科学家的心声,感受科学的魅力。不过,在我看来,科学知识存在于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就在他们身边,能够为他们随时随地接触到、感知到。
源于生活的科学,往往更容易根植于内心。不要把科学看得太神秘,要让孩子们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出发。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通过科技周,搭建创新舞台。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在每年的5月份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由家庭、社区、研究所多方参与的科技节,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展示孩子们追求新知、敢于创新实践的风采。二是用好家长和社区两类资源。我们社区的研究所、医院、商店,甚至门前的修车铺都是科学教育的资源。比如,有一次,大班的几个小朋友“组团”修理门前的破旧自行车,孩子们边独立思考,边依据拆卸的零部件画图、分析并讨论车子构造,其间,遇到破解不了的难题才会向修车师傅求助。这一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过多介入,孩子们在主動探索中锻炼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开展三个活动。即每月都有一个科学教育主题活动,每周都有一个科学小实验,每天都有一个科学小发现。不要把科学教育孤立化,而要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进来。比如,为了让孩子们感知季节、天气的变化,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式观察活动。孩子们通过实时记录数据,绘制相应的曲线图、柱状图,见证季节变化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科学离不开生活经验,科学就在孩子的身边,每一个小发现就是一种积累,越贴近生活实际的、贴近孩子心理成长的科学教育,越有意义。我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珍视孩子的好奇心,为孩子的好奇心搭建平台,呵护孩子的探究精神。
好老师让“玩”科学的孩子眼睛亮起来
《教育家》:儿童科学教育任重道远,幼儿教师如何作为,才能让园所弥漫“科学的味道”?
王春菊:科学启蒙不是一门科学课,其取向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素养、一种价值追求。对幼儿教师而言,要强化科学教育意识,重视自身专业成长。科学素养的内涵应该是让幼儿对科学永远充满好奇,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优先考虑的依然是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情感态度的培养,不够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没有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渐渐导致幼儿遗失了珍贵的好奇心。
儿童如何学习科学?怎样让科学课堂弥漫“科学的味道”?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只要听老师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科学的课堂不是死板的、呆滞的,老师要葆有和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要让孩子感觉到科学是“好玩”的,真正走近孩子,和他们“玩”出花样来。当然,这个“玩”并不是“由着孩子高兴”那么简单。
好老师敬畏天性,充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知道如何把科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始终与孩子分享、欣赏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与创造过程,逐步将科学转化为孩子的一种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让其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家长要做科学教育的深度参与者
《教育家》:家长在孩子的科学启蒙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看待当前父母在科学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
王春菊:培养科学素养和家庭教育之间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并不是要求家长非常熟悉科学,而是要懂得一点教育之道,懂得呵护孩子,尤其是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爱向大人们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可是不小的学问,这要求家长不断地学习,遇到答不上来的问题,不要呵斥孩子,更不要不懂装懂,糊弄孩子,家长要和孩子坦诚地沟通,一起寻求解法。
幼儿期唤醒、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的能力,效果似乎是隐性的,实则为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很多家长认为,我的孩子这么小,根本不需要科学启蒙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科学教育层面上,家庭里存有一些误区是很正常的。三分教育,七分等待。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将心态放平和,坚信播撒下科学思维的种子,依据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培育,孩子们一定会走得更远。
《教育家》:科学素养的培养靠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合力,家园如何携手创设成长新空间?
王春菊:面对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家园要携手创设一个和谐、有效的科学启蒙教育环境。为此,我们打造家园共同体,把家长和幼儿园凝聚在一起,组建以家长为主体的课程顾问团、管理顾问团等,家长成为园所发展的深度参与者,和孩子平等对话、同步成长。
孩童时的科学直觉与好奇心从哪里来?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改革存有哪些疑惑和困难?从仰望星空到走向太空,不仅仅是抬头看那么简单,更需要有人来呵护、引导和培养。家园如何携手,让埋在幼儿心底的兴趣种子生根发芽?听中国科学院幼儿园总园长王春菊为我们一一解答。
科学启蒙源于生活,就在身边
《教育家》: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王春菊: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并且很想去了解和发现。他们不是接受式地学习科学,而要在探究、体验、发现中学习科学。近年来,科学教育在幼儿园不断深入,但就儿童科学教育的现状而言,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当前,我认为科学教育似乎“离孩子远了些”。教师看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素养培养。相比于科学启蒙,很多教师更关注幼儿行为的规范,不自觉地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对于科学教育来说是十分有害的。不论是园所环境还是课程,一定要基于孩子的视角,才能让他们喜欢。
此外,专业师资现状堪忧。一方面,就全国而言,幼儿教师由于日常工作比较琐碎,很少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专业学习,自身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儿童科学教育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科学教育与真正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目标之间,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研究并实践契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和活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家》:孩子的好奇心从哪里来?科学素养是怎样炼成的?
王春菊: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因为他们有那份好奇心。很多同行都很羡慕我们享有的优质资源,的确,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基于背后拥有的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强大支持,有更多机会带孩子们走进科研院所,倾听科学家的心声,感受科学的魅力。不过,在我看来,科学知识存在于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就在他们身边,能够为他们随时随地接触到、感知到。
源于生活的科学,往往更容易根植于内心。不要把科学看得太神秘,要让孩子们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出发。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通过科技周,搭建创新舞台。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在每年的5月份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由家庭、社区、研究所多方参与的科技节,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展示孩子们追求新知、敢于创新实践的风采。二是用好家长和社区两类资源。我们社区的研究所、医院、商店,甚至门前的修车铺都是科学教育的资源。比如,有一次,大班的几个小朋友“组团”修理门前的破旧自行车,孩子们边独立思考,边依据拆卸的零部件画图、分析并讨论车子构造,其间,遇到破解不了的难题才会向修车师傅求助。这一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过多介入,孩子们在主動探索中锻炼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开展三个活动。即每月都有一个科学教育主题活动,每周都有一个科学小实验,每天都有一个科学小发现。不要把科学教育孤立化,而要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进来。比如,为了让孩子们感知季节、天气的变化,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式观察活动。孩子们通过实时记录数据,绘制相应的曲线图、柱状图,见证季节变化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科学离不开生活经验,科学就在孩子的身边,每一个小发现就是一种积累,越贴近生活实际的、贴近孩子心理成长的科学教育,越有意义。我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珍视孩子的好奇心,为孩子的好奇心搭建平台,呵护孩子的探究精神。
好老师让“玩”科学的孩子眼睛亮起来
《教育家》:儿童科学教育任重道远,幼儿教师如何作为,才能让园所弥漫“科学的味道”?
王春菊:科学启蒙不是一门科学课,其取向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素养、一种价值追求。对幼儿教师而言,要强化科学教育意识,重视自身专业成长。科学素养的内涵应该是让幼儿对科学永远充满好奇,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优先考虑的依然是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情感态度的培养,不够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没有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渐渐导致幼儿遗失了珍贵的好奇心。
儿童如何学习科学?怎样让科学课堂弥漫“科学的味道”?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只要听老师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科学的课堂不是死板的、呆滞的,老师要葆有和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要让孩子感觉到科学是“好玩”的,真正走近孩子,和他们“玩”出花样来。当然,这个“玩”并不是“由着孩子高兴”那么简单。
好老师敬畏天性,充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知道如何把科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始终与孩子分享、欣赏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与创造过程,逐步将科学转化为孩子的一种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让其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家长要做科学教育的深度参与者
《教育家》:家长在孩子的科学启蒙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看待当前父母在科学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
王春菊:培养科学素养和家庭教育之间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并不是要求家长非常熟悉科学,而是要懂得一点教育之道,懂得呵护孩子,尤其是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爱向大人们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可是不小的学问,这要求家长不断地学习,遇到答不上来的问题,不要呵斥孩子,更不要不懂装懂,糊弄孩子,家长要和孩子坦诚地沟通,一起寻求解法。
幼儿期唤醒、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的能力,效果似乎是隐性的,实则为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很多家长认为,我的孩子这么小,根本不需要科学启蒙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科学教育层面上,家庭里存有一些误区是很正常的。三分教育,七分等待。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将心态放平和,坚信播撒下科学思维的种子,依据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培育,孩子们一定会走得更远。
《教育家》:科学素养的培养靠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合力,家园如何携手创设成长新空间?
王春菊:面对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家园要携手创设一个和谐、有效的科学启蒙教育环境。为此,我们打造家园共同体,把家长和幼儿园凝聚在一起,组建以家长为主体的课程顾问团、管理顾问团等,家长成为园所发展的深度参与者,和孩子平等对话、同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