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篆书中堂为谁作?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o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送来一幅马一浮篆书中堂让我看,一目了然,是马先生所作。马一浮先生不仅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现代新儒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诗人和书法大家。而于书法一道,其面貌恰如其人,相既妙庄,字亦浑穆,一派宽厚气象。是作所录为《急就篇》中句子,结体宽博,行笔舒展,韵出秦代李斯小篆,“保泰”上款,未署作年。后面两点很有趣,值得聊聊。
  有人说“保泰”是罗叔重,我说不是。罗叔重原名瑛,号保泰,广东南海(今广州)人,与上款确实名副其“实”;罗叔重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也与马先生所处时代相合;罗叔重早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擅书法篆刻,能诗词,兴趣爱好也可关联……。那么为什么不是呢?因为马先生写的是教儿童识字的《急就篇》中的句子。马先生是十分严谨的大学者,现代大儒,讲究以礼待人,为人作书内容选择一定顾及对方的身份,比如他为老友谢无量所作书法,其内容不是自作诗词,就是自撰联语、文辞等等。当年丰子恺常常去看望马先生并向其请益,马先生也有多幅作品书赠丰子恺,其内容也大抵如此。而为慕名的索书者作书,通常是录一些古典诗词或者古贤哲语之类,罗叔重虽不以学问名世,但他是一位学人,是知识分子、书法家和篆刻家,马先生怎么会从蒙学的《急就篇》中录句送他呢?所以“保泰”不是罗叔重。那么“保泰”是谁呢?童鹤啸,一位曾经的五金业主,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能书也能画的杭州人。童鹤啸字保泰,当年家住杭州市中心的中山中路(今南宋御街)靠近清河坊那一段,此人性情豪爽,有逸怀,因为喜欢书画,房子又大,曾经在家里组织“金石书画社”,邀约同好,切磋书画,不亦乐乎。当年浙江美院的许多老画家就常到他家里来,喝喝茶,书画互娱。唐云先生每每来杭州,一般也会到他的“金石书画社”来,唐云先生与马一浮先生熟悉,他去位于花港公园内的蒋庄拜访马一浮先生,童鹤啸也曾一起去,这幅《马一浮“急就篇”节句篆书中堂》就是他随唐云一起拜访马先生之后,马先生为他所作。
  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也可以说明问题。当年隔着马路,在童家的斜对面有一家专门加工书画宣纸的店,叫“匀碧斋”。“匀碧斋”原为赵之谦的族弟赵晓村所创(大约创自清同治初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匀碧斋易主,盘给了汤裕民。匀碧斋加工的纸在杭州有名气,黄宾虹、马一浮、余绍宋、潘天寿等当年都曾用过匀碧斋的纸。马先生常用的是匀碧斋的煮硾玉版宣和煮硾加料特别宣,他根据不同书体选用不同宣纸,作篆书因为濡墨多行笔慢,他一般选用加料宣纸,每有需要,便由汤家老三送纸上门。此幅篆书中堂所用宣纸就是匀碧斋所出加料特别宣,纸背右下沿钤有朱红匀碧斋名号以及纸型、规格等文字印记。童鹤啸与匀碧斋是街坊邻居,这些情况他知道。而且,这幅字的纸应该是童鹤啸自备的,因为这个时候马一浮不卖字(马一浮一生仅为三件事卖过字),求其写字需要自备宣纸(当然不完全绝对,谢无量、丰子恺等老友就不在此列)。童鹤啸既懂宣纸又了解情况,故而所备宣纸符合马先生的用纸习惯,所以得到马先生的欢喜。
  至于“这个时候”——也就是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为何时,我认为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初至中期,因为1956年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匀碧斋被公私合营并入国营的“浣花斋”,匀碧斋名号从此停用。当然如果有旧纸囤积是会延用的,但那是例外。另一方面,即使延用,总体时间还是在那个范围,比对马先生这一时期所作书法,也证明了这一判断。
其他文献
当小车缓缓开进维也纳市区,这座中世纪欧洲三大城市之一的古都带着优雅高贵的气质展现于眼前。视线马上就被城中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所吸引,维也纳最为灿烂的过去几乎都凝聚在它们身上。岁月的点滴浸透在一砖一瓦中,每一栋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年轮痕迹,默默地诉说旧日的辉煌。  来到维也纳,随意在街上找一个人询问,他都会带着骄傲在你的地图上画一个圈,告诉你属于这座城市的灵魂和精髓就在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上。这是维也纳的内
期刊
如今有众多的同外艺术机构进驻香港,瞄准的是整个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巨大潜力市场,其实香港画廊业一直以来不是很发达,香港的也内人士并不是太习惯逛画廊,而是更加习惯到博物馆、美术馆去看画展,这些“外来”的画廊来到这里,可能还是要面临香港本地专业人士的一些质疑,而香港究竟是一个将来的“亚洲艺术中心”还是一个“大卖场”呢?香港香港亚洲艺术基金会主席余元康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从香港本土的收藏文化讲到外来画廊的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有一首著名的流行歌唱道“HonRkonR KowloonHongkong,we like Hongkong,mat place for you,”这阿歌里唱到的,就是香港两个不同的中心:香港岛与几龙岛。一个代表着标准的中产生活,一个代表着最市井的街坊生活。这两个岛,同样也代表着香港艺术圈两个不同的状态:一个是位于中环的高端画廊区,一个是位于接近城市边缘的艺术家聚集Ⅸ。它们同在一个城市
期刊
香港的艺术机构不为内地人所熟知,香港画廊最初多以商业为首要目的,即使到日前为止,商业仍然香港众多艺术机构所绕不开的议题。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画廊一直在寻求着自己的发展空间,财大气粗者继续留在繁华的商业区等待实力雄厚的买家,资金稍弱者则在寻找着更加便宜的新空间。而香港政府的艺术项目也仅仅将艺术作为点缀或者视为商业的附属,艺术区更是成为“在不影响日后土地发展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发展的“世外桃源”,其
期刊
在展开本文论题之前,先就“赢利”、“盈利”、“营利”三词作简单辨析。“赢利”、“盈利”同义,指企业单位所得利润,“赢/盈”取“获得、多余”之意,强调结果。“营利”指谋求利润,“营”字取“谋取”之意,与“牟利”同义,强调目的与行为。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原则是“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所以将NPO翻译为“非营利机构”或“非牟利机
期刊
由刘鼎、卢迎华和苏伟三人组成的策展团队提出“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世界”作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的题目,这是一个从实践者和创作者的角度出发的,希望重提个体秩序的展览。  它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为“不期而遇的遭遇”和“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公共项目,以及艺术家的系列讲座和放映活动。作为整个研究的出发点,“不期而遇的遭遇”是对于本土历史的观看,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实验性创作为研究对
期刊
地震一年后的2012年东京艺博会(ArtFairTokyo),海外藏家纷纷回笼,不过最重要的买气只能以“普通”二字来形容。说它“普通”,是以2005至2008年当时日本当代艺术的好景气来相较得出的。当年由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亚洲其他国家当代艺术连带趁势而起;加上质量高,价格相对低廉,那几年日本当代艺术品尤其被看好。还记得2007、2008年中国藏家首度赴日,在经过国内一番高价中国当代艺术品洗礼后
期刊
旗袍是最具代表性及最能凸显东方女性美的中国服装,亦是许多女士出席隆重场合时的不二之选。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襟,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人们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做旗袍流行的起点,30年代它到了顶蜂状态。当时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掩盖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凸凹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
期刊
享誉全球的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南美的巴西圣保罗双年展也走过了一甲子的轮回,而中国的双年展不过是最近二十年才有的事。“双年展”一词源于意大利文Biennial,单从词义上来说,但凡两年举办一次的展览或展会都可以叫做双年展,不过作为一个舶来词,“双年展”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在约定俗成的概念里,双年展意味着当代视觉艺术中最重要的展会,大多数的双年展都是国际性的,注重对新艺术的
期刊
高奇峰是岭南画派的始创人之一。他虽天赋画才,可惜一生短促,惟幸他的画艺透过众弟子的承传而得以发扬。高奇峰后期曾在广州二沙岛的天风楼设帐授徒,在他的众多门生弟子中,以赵少昂和其他六位弟子的成就最为卓著,遂有“天风七子”之名。天风七子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除经常共同举办画展和合作绘画外,又组织画会和传授画艺,对推动岭南画派的发展和影响功不可没。是次展览主要选自香港文化博物馆和香港艺术馆的藏品,以展示赵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