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o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世界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与不确定性成为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公共领域,难以预料、突然发生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即称之为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皆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事件背景下,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的一次大考验,也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挑战。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再一次警醒着人们,世界已经进入复杂性的风险社会。对此,从风险社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发直面问题,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风险冲击,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服务,从价值导向层面与实际管理行为来引导学生正确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是战“疫”时期的特殊挑战。
  关键词:风险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重大疫情
  现代化的社会常伴随风险因素,风险的必然性是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小则影响个体生活情境,大则影响群体动向乃至社会运转。以国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例,2003年“非典”的出现,使许多人有了明确的风险意识。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爆发,中国各地、全世界多个国家相继出现病例,多国、多地区启动了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以应对疫情危机对政治经济生活的波及。在这样的疫情风险环境中,谁都无法置身事外,人们的生活秩序、工作场景、心理情感等都面临着冲击,如果未能正确应对疫情所带来的风险挑战,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创伤。面对疫情,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为战胜疫情指引方向,他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1]。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因其仍处于成长阶段,在意识观念塑造上未完全成形,社会性风险带来的影响会有程度上的深化,一旦产生消极后果则更具严重性。因此在重大疫情背景下,更要遵循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强化价值引领。
  一、重大疫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挑战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一个阶段,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反思现代性的概念。随着科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类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技术性、社会性风险,可以说社会正在按照风险分配的逻辑进行运转,风险数量的增加伴随人们风险意识的提高。当代人生活在一个真实存在的风险社会中,更是生活在一种不断被建构的风险文化之中。[2]风险是具有“人为性”“建构性”等特征,2003年的SARS病毒非典型肺炎,根据后来的医学研究已证明是人类吃野味(果子狸乃病毒中间宿主)所导致,由此造成了全国性的传染病风险。即使SARS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禁食野生动物法律的完善,然而制度落地的软弱、政府管理的失位、个别群众的猎奇心理使得野味市场依然畸形存在。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然截至目前仍未明晰其来源,但多项研究将病毒的来源再一次指向了野生动物。这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显著的“人祸”印记,不得不令人重新审视现代物质条件下人与环境、社会之间的潜在性风险。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必须得以极大发挥,彰显育人导向力量,如何做好思想上的疫情防控,对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一次“大考”。
  (一)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学生易出现认知偏差
  在风险社会理论视野下,不管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场域,都属于世界共同体的一部分,风险社会既带来了审慎的现代性反思,也提供着对未来的无限想象。哈贝马斯曾提到,从一切综合中解放出来的多元性使得精神科学内部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相对主义。[3]全球化和现代性为中国注入了多元化价值,价值理念似乎成为了一种可选择的姿态呈现在国民面前,带来的风险挑战则是削弱了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高等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承担着对青年学子的思想政治教育重任,其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是培养一种公共的善。此次新冠病毒所引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使得主流核心价值观与其他多元思潮在进行着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对话”:一是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疫情问题上,差异化的话语论战;二是抗疫过程中涌现的正向精神与消极、异质的非理性情感的价值观冲突。恶意言论和人为造成的恐慌所带来的风险冲击,波及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过程,容易导致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出现认知上的偏差,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这要求高校适时针对学生群体既要做好管理服务的工作,更要做好思想教育以应对疫情给学生造成价值观念的混乱。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要构建社会价值秩序,以公共价值的向度来强化主流核心价值的主导性,解决多元价值之间的矛盾,在意识风险的阵地上针对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来塑造社会共识。
  (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存在角色压力
  囿于疫情所带来不确定风险增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灵活的手段和渠道来应对,这就相当考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智慧与耐心,既是一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学生网络管理模式改善的机遇,也給扮演学生引路人角色的教师带来了诸多新要求,主要表现为:如何将面对面的课堂授课、谈心谈话等从现实阵地及时高效地转移到网络空间;如何将党和国家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制度优势、涌现出的抗疫英雄故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元素;如何化身“主播”继续扮演学生知识传授者、学习引导者和心理疏导者等多重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下,由于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教师在处理角色间关系时容易顾此失彼,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角色压力。[4]一是疫情期间内,各种实与不实的信息充斥着网络生活,一方面,容易给学生带来意识形态方面的困惑乃至反应过度,另一方面,为给学生答疑解惑需要思想政治教师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辨别导向能力,则知识储备压力相应产生。二是在“停课不停学”的原则要求下,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没法顺利开展,在学校的安排部署下需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学。由于大多教师在新媒体教学技术应用方面稍有不足,网络课堂软件的选择、平台技术应用的培训等也都给他们带来了短期焦虑感。三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暴露出的应急能力的短板,对学生在精神文化、日常管理等层面进行风险教育、强化风险认知的关注不够。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要以此次疫情现实为突破口,挖掘思想教育元素,朝着提高学生政治认同和风险意识的方向前进。   二、重大疫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一)“复杂性”风险引发的认同性困境
  人是政治的动物,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复杂的社会性风险给其价值观念塑形增添不确定性,影响着他们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政治认同。首先,经济全球化也伴随着风险的全球化,风险因素繁多。这给一些带有政治目的的组织、观念提供了输入国内社会的机会,包括部分学生群体在内的少数社会成员会以一种纯粹工具理性的思维将经济、科技的差距作为价值判别的标准,而产生一种盲目崇拜西方社会、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从近些年来在微薄、微信公众号、网络论坛等互联网媒介平台频频出现的不当言论可以窥见,这对于社会阅历不丰富、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有着消极影响。政治与生活紧密相关,安东尼·吉登斯也曾提出,我们进入了“生活政治”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能够成为可讨论的政治,那么在此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卫生健康问题可谓是讨论最为热烈的政治。由此引发的公众对公共卫生制度的漏洞、政府应对疫情管理体制的缺陷、公共空间的过激舆论场的质疑和批判,易導致大学生们对政治体系缺乏一定的归属感和对政府权威的信任危机,存在一定的思想认同困境,更甚者诱发对社会主义制度、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危机。宥于公共卫生应急管制下组织边界和时空的约束,也给当前的风险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个体化”风险呈现的共生性困境
  风险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风险走向个体化。由于风险呈现的网络化特征,人作为社会动物无法独善其身,即使科技知识日新月异,对风险的认识也逐步提高,但依旧存在着两种风险认知的困境:一是个人风险意识提高,但在严重风险前常易反应过度,乃至做出非理性的反应;二是在风险判断上越来越信任专家系统,但专家智囊团本身对于风险尤其是突发全新的,也是处在一个渐进了解的阶段,权威性容易受质疑。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其造成的更大危机在于,由于对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的不了解、恐惧而产生无助的消极情绪,这种无助感藉由媒介传播扩散至社会情境中的其他个体,从而导致一种普遍性的消极,这也是基于现代性危机产生的从个性到一般的共生性困境。在网络世界中,组织的边界变得模糊,个体的言行、事件都能借助网络实现即时传播,并时刻具有放大效应,一件细小的事件也能通过舆论的力量而转变成公共事件扩大影响力。大学生群体获知各种信息的途径在当下已十分便利,拥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也属于思想较为活跃的群体,而某个消极性事件的发生则会刺激到大学生对于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反思和批判,每个人都能针对性发声,长此以往容易导向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5]当疫情重灾区的弱势群体未能得到及时救助、个别行政官员的不作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缺失等,都在网络上被曝光而得到群体批判,加上个别媒体带有偏好性的舆论引导或与疫情相关的不实报道更是容易冲击到心智未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对防控工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简言之,一旦个体的理性选择汇集为集体行动时,很容易就转变为盲目的集体非理性[6],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环节需要警惕的。
  (三)“常态性”风险遭遇的特殊性困境
  必须承认,我们是处在一个变革的社会,不确定的增强、风险的增多不是反常,而只会是常态。高等教育的改革正在继续走向深入,社会化、国际化进程随之加快,办学格局重构的同时,所应对的多领域、常态性风险也在逐渐显现:学习西方先进成果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指导地位导致的紧张关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与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等多层次因素的影响构成当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遭遇的特殊性困境。高校意识形态、精神文化领域的风险可以说是最本质的风险,而世界全球化、共同体趋势也将使得这一风险具有常态性并贯穿国民教育的发展过程。社会在急剧变化,作为社会成员且尚处于象牙塔的青年学生群体,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独立性和多变性日趋增强。文明的冲突、自由市场滋生的非主流文化现象等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并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主流文化与共同价值的认同。风险的爆发具有其内在逻辑,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也具有偶发性和分配性,新型冠状病毒在国内以及全世界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物质利益层面,也有意识观念领域。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针对风险的特质理应更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性风险,需要从防范理念、价值取向等维度进行教育观念的重塑,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当前重大疫情的实际状况增加风险意识教育,让学生了解风险社会的特征,引导学生强化政治意识和文化自信,树立和培养学生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健康心理,以高度的人文省思来回应、解决现代性发展的风险问题。
  三、疫情风险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实践
  历史经验表明,我们面临更大的风险:被夸大的恐惧和顺序错误的优先事项。早在疫情爆发初期也许有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每年流感、冠心病等常见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相比似乎并不可怕,但却使社会公众错误地预估他们所面临的健康风险性。随着新冠病毒在全世界的蔓延且持续至今,这一突发、危及生命的传染病已不得不被其他国家极度重视。我国集中全国力量、资源控制疫情蔓延,这是经过风险权衡而采取与之威胁程度相称的公共政策,成效显著,凸显“中国之治”优势,在国内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同时将防治经验毫无保留向世界传递,彰显大国担当。在疫情期间,高校始终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学生的健康、思想状况、心智等风险管理工作,从实际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尽可能做到精致细腻,积极引导学生减缓疫情所可能带来的对生活、学习的风险冲击。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着力关键,加强风险教育
  在风险社会中,对恐惧和风险的处理成为必要的文化资格,对其所要求的能力培养,成为教育制度的核心任务。[7]学生群体受社会舆论影响的程度较大,他们的风险知识多是碎片化的,因此高校首先要确立风险教育的意识,发挥风险管理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功能,在实践中做到科学应对。在高校响应重大公共卫生安全机制的背景下,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在抗击疫情期间居于学生管理应急防护的前线位置,应将风险思维培育置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 以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为牵引,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着力关键, 配合学校、学院共同构建大学理性规则秩序, 培养大学生应对风险的思维能力。在当前疫情营造的风险教育情境中,国家抗击疫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丰富的资源,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要从职业性、专业性角度,借助互联网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和学生管理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疫情防控专题警示教育之际, 充分发挥风险意识在理性判断、维持秩序的功能,讲好抗“疫”故事,铭记榜样力量,坚定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与此同时,做好政策宣传教育,加强对党中央、各级政府关于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依法配合防控工作。此外,多数高校虽开设有风险管理的课程,然多为经济管理领域的专业课,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尤其是医学院校,可将医学人文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通,开设针对公共卫生健康风险的通识课程,了解风险的类别,认清风险带来的可能性危害,提高风险的防范、应对和化解能力;创新实践途径,围绕风险主题,创设风险情境,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训练风险思维,激发青年学子维护人民卫生健康的社会责任意识。学生管理工作可谓是社会管理的缩影,帮助大学生树立风险意识和思维,目的是帮助其走上社会后能够合理应对困难和挑战。   (二)塑造“政治人”角色,激发主体自觉意识
  风险社会不仅是一个认知的理论概念,还是一种正在出现的秩序和公共空间,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就政府层面而言,风险的跨边界特征需要更多治理主体出现并达成合作关系。那么对于高校的管理尤其是疫情下针对学生的管理而言,同样是需要借助多方力量,构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防控机制,如在校-院两级的管理机制中,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共治秩序的动态主体,启动家-校联动机制,强化沟通,形成合力,保证各项政策通知传达覆盖到位,利用网络途径实现对学生信息的实时掌握,听取学生应急需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特殊背景下的公共空间中塑造“政治人”角色,即要培养学生树立公共责任意识,培养公民道德素质,配合做好防控工作,积极参与抗疫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在共同防治中彰显中国大学精神,在经受巨大考验中提升担当能力。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谣言”成为了公共场域的焦点,虚假谣言的散播也容易带来恐惧、蔑视乃至暴力,所谓官方倡导的“不信謠、不传谣”,其隐含的内在话语逻辑便为谣言是虚假的、有害的,这时作为教师要能够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切,通过党课、思想政治课等课程平台用科学理论辅以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有独立的判别能力,在疫情防控的课堂上锤炼思想,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强化主体自觉意识;做好风险教育,防范流言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不盲目轻信从众,纠正学生认知偏差;以共情式沟通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化表达,使其学会反思并利用所学知识辅助自己的理性认知和价值判断,避免过激行为,从信息的被动消费者成为主动的思考者,提升在网络媒介发声的正向积极性,在价值重构中化解认同危机。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本身做到政治坚定是基本要求,在疫情背景下还需借助现代信息媒体手段重塑教学理念,进一步积淀理论素养,认真组织线上授课,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化解“角色压力”。教师在舆论焦点、意识形态领域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舆情引导能力,师生一道共同强化政治认同,守牢思想文化阵地。
  (三)建立学生风险档案,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在疫情防控的早期阶段,学生长期局限在“家”这个空间,心理状态的起伏是个显性问题。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风险社会必然给个体带来一定的危机感,这需要进行相应的心态转变、心理调整。高校强调的全方位育人,根本上来说就是针对学生人格、身体与思想的和谐与完善,心理疏导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缺的一环,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正确的思想观念与健全的心理,是个体抵御多元价值观冲击的最后屏障。当下疫情所带来的压力感骤增、紧张的生存生活状态、焦虑的情绪、价值冲突等,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有的心理精神状态。对于成长中的学生群体而言,这样的状态难以为其提供强大的心理慰藉和精神支撑,容易偏离个人全面发展轨道。因此,作为育人机构的高等院校,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8],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干预和应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大学生心智成熟,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体系[9],例如为帮助学生应对疫情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适时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心理援助服务,以热线电话、即时社交通讯工具等为依托,对有需要的学生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和问诊,做到科学的心理防护和心理安抚;再者,由辅导员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开展安全隐患信息排查工作,整合相关数据信息,并结合以往对学生的了解认知建立学生风险档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对于特殊学生群体要给予重点关注,做好常态化沟通,保持对其思想、行为的了解掌握;通过线上班会、安全专题教育、网络思想政治课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引导学生做好疫情期间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注重人文关怀和学风建设,鼓励学生在网络授课阶段组建学习共同体,在个人学习和群体学习中做到互助共享,互相监督,把精力放在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上来,促进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现代社会中,风险来源于知识,而非无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风险所带来的可能影响和发展困境具有紧迫性,并依赖组织化力量来为学生的思想转型提供价值引导和制度支持。当前疫情扩大了网络空间的交流,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是参与热点话题讨论、却也易受流言渗透的重要群体。但他们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以自己的集体观望来表达意见,以追求安稳有序的生活来诉说自身的理性选择。这是大学生群体参与公共生活的利益诉求以及公民权利意识增强的体现。因此需要引导他们成为净化网络生态、推动社会发展健康向上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更要引导其理性看待疫情发展规律,推动他们主动承担起防范公共卫生风险、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责任。随着国内疫情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缓解,社会生活秩序逐渐恢复,我们见证着在抗击疫情中彰显的制度优势,教师群体更是要借此契机努力培育出新的社会精神和公共价值,践行全员育人方针,优化教学话语方式,培养学生对现代生活风险的主体自觉意识。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今后也许仍会出现新的公共卫生危机,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是我们理应思考的问题。社会上的个体,如果能够对潜伏着高度风险的现代生活的本质有所洞察,将风险意识、规则理念内化为自觉的遵循,才能够防患于未然,时刻做好应对危机事件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田训龙.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N].光明日报.2020-02-20(001).
  [2]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
  [3](德)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54.
  [4]梁巍.“战疫”之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2):68-72.
  [5]魏明禄,丁烈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及其规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1):38-41.
  [6]杨雪东.制度运行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86.
  [7](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92.
  [8]陈华洲,项微微.重大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7):82-84.
  [9]谷照亮,林伯海.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长成熟的方式方法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20(04):59-63.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廖伟聪,深圳大学医学部辅导员、团委书记;肖向东,深圳大学医学部党委副书记、讲师;姜雨彤,深圳大学医学部辅导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深圳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JG2019116);井冈山大学2020年度教学改革项目“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JJQ-20-22)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从符号学维度考察,红色基因是中华文化基因库中具有红色色彩标识的符号系统,蕴含着物质与精神的二重性,在不同社会语境中具象化为形态各异的红色符号。通过红色符号的“能指-所指”隐喻机制,红色基因展现为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始色、传统社会中华文化的背景色、当代社会中华文化的主体色,在时(过去与未来)、空(天与地、东与西)、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华民族)的三维框架中,聚合隐含于远古时期、传统社会及当代社
期刊
摘 要: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深入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人与环境良性互动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经由“使用者参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开展助人自助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性,促成优势发展彰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性,形成系统联动优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性,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
期刊
摘 要: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主要依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教育基地三条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与全国情况同中有异的是,民族地区的法治思维教育的效果还相对滞后。这主要反映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理念面临分离,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面临分离,以及具体实践中的知与行面临分离等诸多问题。面对困境,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应以自身教育范式的转向来积极调整和优化教育思路,从增强权利意识向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关键少数”,其发展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但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还较为淡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政治责任意识不明、思想理论学习不深、组织活动主动性不高和行为模范作用不突出。因此,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中,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高校党组织可将政治意识的培养融合其青春本色,理论学习融合树人目标,组织生活融合模式创新,党性实践融合学生本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中,高校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Z学院为例,在分析学习型党支部与学风建设联系基础上,指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习型党支部与学风建设的作用,提出规划学习型党支部的管理机制、完善学习型党支部的学习机制、发挥先进党员的表率作用和推进学习型党支部特色化建设等相应的改进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学习型党支部;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方法  高校
期刊
摘 要:微情景设置是教师利用新媒体营造或创设的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微型化、智能化、交互性、开放性的“真实场景”。微情景设置有游戏情景、媒体情景和模拟情景三种设置类型,设置原则包括主体性、真实直观性、知识趣味性和可操作性。2018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结构和特点为微情景设置的应用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微情景视域中的游戏情景和媒体情景是模拟情景的“另类”呈现。坚持传统情景“守正”
期刊
摘 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深入贯彻 “三全育人”理念、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的新举措。因此,要深刻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二者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由领导统筹、课程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参与以及评价监管激励所组成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对我国高校来说,“培养什么人
期刊
摘 要:校园文化氛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对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在育人方面发挥积极效用,但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过程中,却存在文化育人理念较为落后、文化建设阵地需要完善、校内各部门协同配合不够、文化氛围营造缺乏整体性、文化载体设计缺乏特色等问题。因此,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充分挖掘与利用原有校园文化资源,实现校园文化氛围的系
期刊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教育强国梦的重要教育方式。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学的理论说服力和理论感染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论自信与理论修养水平。但是,当前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三点不足:第一,教师对红色文化融入教育
期刊
摘 要:党建带团建是高校加强共青团领导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手段。高校“紅色育人”工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素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面导向,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高校“红色育人”工程推进过程中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必须在教育资源上深入挖掘,依托省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内到外,拓宽高校红色育人新素材,同时更新教育理念,变更教育方式,结合实际,探索“红色”育人新模式,并加强党委领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