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本式”科学课堂倡导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与时间,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建构科学概念,实现学习目标。在科学课的展学环节,教师们都力图给孩子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和更充足的展示时间,让生生间的互动更充分,学习氛围更浓郁。
观念变了,课堂活了,在欣喜课堂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些课堂中,学生还缺乏必要的展学规范,教师也没有进行适时的组织调控和规范训练,使展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一些课堂中,学生虽基本形成展学规范,但交流互动的内容偏离了探究主题,教师也没有及时引导,让学生自由争论,造成虚假繁华的假象;一些课堂中,学生展学时科学语言不规范,教师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要求和点拨。这样的科学课堂只是注重了表面的把讲台留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可是没有注重展学的有效性,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很是让人担忧。
那么,学生展学时,教师只是一味地“靠边站”吗?教师该担任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教师要做营造展示氛围和调控交流互动的组织者
为了展学活动能围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顺利展开,教师要做营造宽松展示氛围和调控交流互动进程的组织者。在组织学生展示时,首先要明确展示任务及要求,还可以提示展示分工,适当指导展示站位;组织学生互评时,要鼓励相互补充和大胆质疑;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时,尤其注意展学环节中适时生成的新疑问的处理。
二、教师要做把握研究方向和搭建思维阶梯的引领者
《科学课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在“学本式”课堂展学环节,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既不能弱化,也不要强化,而是要优化,教师要做把握研究方向和搭建思维阶梯的引领者。
(一)当讨论的话题偏离探究主问题时要“引”
例《日食和月食》,学习小组围绕“月球什么情况下会挡住太阳而发生日食呢?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做模拟实验,然后展学。可是学生展学中主要针对实验时模拟天体运转速度展开争论,偏离了研究的主问题,这时教师也没有及时将学生“引”回来,教师跟着学生的争论提问:“为什么要慢慢转呢?”(意指公转周期长)可见,教师自己也被学生带着跑偏了航向,没有引领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天体的运动。展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引领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天体的运动(自转、公转、自西向东运转)。
(二)当需要呈现有价值的思维引爆点时要“引”
例《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围绕“如何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呢?”展开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上台汇报设计成果,小组间围绕变量控制补充质疑,细化实验方案注意点。在展学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在金属条一端加热时,牙签的掉落顺序是怎样的?在中间加热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引爆了学生的思维,使探究方案更明细、更完善。
(三)当需要为思维拔节搭建阶梯时要“引”
例《导体和绝缘体》,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将能够导电的物体和不能导电的物体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铁的东西能导电。两个组展学后,教师对展学进行了评价加分,然后,结合板书进行小结,揭示导体和绝缘体的科学概念。这节课在学生展学已提出铁的物体能够导电,概念建构水到渠成,需要思维拔节时,教师也没有相机引领,培养归纳思维能力,丧失了大好的时机,真是可惜。
(四)当展学中的意外突破教学预设时要“引”
例《导体和绝缘体》,学生建构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后,开展寻找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活动,当一学生说金属文具盒不导电时,全班哗然,教师抓住推测和现实的矛盾激发学生思考,再次引发猜测:“金属是导体,可金属文具盒为什么不导电呢?”有生说:“距离太长。”有生说:“金属外层的薄膜是绝缘体。”并准备回去用废旧的金属文具盒再做实验。一次意外,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不期而至的认知冲突,以巧妙的“二次”加工,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巩固了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生成了精彩的课堂。
三、教师要做善于倾听、为精彩点赞的热心观众
当学生的展学规范基本建立,能围绕探究主问题进行交流汇报,特别是学生敢于大胆质疑,课堂已建构起思维碰撞的学习氛围时,教师就可以做一名热心观众,欣赏学生的表现了。
例《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气球、泡泡液、锥形瓶、烧杯、热水和冷水等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小组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展学环节,学生针对泡泡液在实验中的用法展开了补充质疑。第一组汇报员提出将泡泡液倒入锥形瓶中;接着第二组补充了他们的做法,用泡泡液罩住锥形瓶口,让锥形瓶内形成密闭空间,再把锥形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现象;最后一个小组的同学对前两个小组的设计进行了对比,可谓点睛之笔,他说:“第一组将泡泡液倒入锥形瓶中,研究的只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第二组将泡泡液罩住锥形瓶口,研究的才是空气的热胀冷缩。”在这整个展学过程中,教师退位成为一位热心观众,将讲台留给学生,让学生展示精彩思考。
四、教师要做善于欣赏鼓励和点拨导向的点评嘉宾
学生展学后教师的精彩点评不仅是对展学者的鼓励点拨,也会让倾听者获益良多。要当好点评嘉宾,科学教师要改变评价语言贫乏、点拨引领不及时、轻率地下结论等普遍现象。注意把握学科特点,展学时多从学生的语言是否科学简洁、逻辑思维是否严密、证据是否充分确凿等方面进行有学科特色的评价点拨。这样,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收获将是巨大的。
【作者单位: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重庆】
观念变了,课堂活了,在欣喜课堂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些课堂中,学生还缺乏必要的展学规范,教师也没有进行适时的组织调控和规范训练,使展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一些课堂中,学生虽基本形成展学规范,但交流互动的内容偏离了探究主题,教师也没有及时引导,让学生自由争论,造成虚假繁华的假象;一些课堂中,学生展学时科学语言不规范,教师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要求和点拨。这样的科学课堂只是注重了表面的把讲台留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可是没有注重展学的有效性,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很是让人担忧。
那么,学生展学时,教师只是一味地“靠边站”吗?教师该担任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教师要做营造展示氛围和调控交流互动的组织者
为了展学活动能围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顺利展开,教师要做营造宽松展示氛围和调控交流互动进程的组织者。在组织学生展示时,首先要明确展示任务及要求,还可以提示展示分工,适当指导展示站位;组织学生互评时,要鼓励相互补充和大胆质疑;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时,尤其注意展学环节中适时生成的新疑问的处理。
二、教师要做把握研究方向和搭建思维阶梯的引领者
《科学课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在“学本式”课堂展学环节,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既不能弱化,也不要强化,而是要优化,教师要做把握研究方向和搭建思维阶梯的引领者。
(一)当讨论的话题偏离探究主问题时要“引”
例《日食和月食》,学习小组围绕“月球什么情况下会挡住太阳而发生日食呢?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做模拟实验,然后展学。可是学生展学中主要针对实验时模拟天体运转速度展开争论,偏离了研究的主问题,这时教师也没有及时将学生“引”回来,教师跟着学生的争论提问:“为什么要慢慢转呢?”(意指公转周期长)可见,教师自己也被学生带着跑偏了航向,没有引领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天体的运动。展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引领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天体的运动(自转、公转、自西向东运转)。
(二)当需要呈现有价值的思维引爆点时要“引”
例《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围绕“如何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呢?”展开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上台汇报设计成果,小组间围绕变量控制补充质疑,细化实验方案注意点。在展学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在金属条一端加热时,牙签的掉落顺序是怎样的?在中间加热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引爆了学生的思维,使探究方案更明细、更完善。
(三)当需要为思维拔节搭建阶梯时要“引”
例《导体和绝缘体》,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将能够导电的物体和不能导电的物体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铁的东西能导电。两个组展学后,教师对展学进行了评价加分,然后,结合板书进行小结,揭示导体和绝缘体的科学概念。这节课在学生展学已提出铁的物体能够导电,概念建构水到渠成,需要思维拔节时,教师也没有相机引领,培养归纳思维能力,丧失了大好的时机,真是可惜。
(四)当展学中的意外突破教学预设时要“引”
例《导体和绝缘体》,学生建构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后,开展寻找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活动,当一学生说金属文具盒不导电时,全班哗然,教师抓住推测和现实的矛盾激发学生思考,再次引发猜测:“金属是导体,可金属文具盒为什么不导电呢?”有生说:“距离太长。”有生说:“金属外层的薄膜是绝缘体。”并准备回去用废旧的金属文具盒再做实验。一次意外,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不期而至的认知冲突,以巧妙的“二次”加工,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巩固了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生成了精彩的课堂。
三、教师要做善于倾听、为精彩点赞的热心观众
当学生的展学规范基本建立,能围绕探究主问题进行交流汇报,特别是学生敢于大胆质疑,课堂已建构起思维碰撞的学习氛围时,教师就可以做一名热心观众,欣赏学生的表现了。
例《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气球、泡泡液、锥形瓶、烧杯、热水和冷水等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小组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展学环节,学生针对泡泡液在实验中的用法展开了补充质疑。第一组汇报员提出将泡泡液倒入锥形瓶中;接着第二组补充了他们的做法,用泡泡液罩住锥形瓶口,让锥形瓶内形成密闭空间,再把锥形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现象;最后一个小组的同学对前两个小组的设计进行了对比,可谓点睛之笔,他说:“第一组将泡泡液倒入锥形瓶中,研究的只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第二组将泡泡液罩住锥形瓶口,研究的才是空气的热胀冷缩。”在这整个展学过程中,教师退位成为一位热心观众,将讲台留给学生,让学生展示精彩思考。
四、教师要做善于欣赏鼓励和点拨导向的点评嘉宾
学生展学后教师的精彩点评不仅是对展学者的鼓励点拨,也会让倾听者获益良多。要当好点评嘉宾,科学教师要改变评价语言贫乏、点拨引领不及时、轻率地下结论等普遍现象。注意把握学科特点,展学时多从学生的语言是否科学简洁、逻辑思维是否严密、证据是否充分确凿等方面进行有学科特色的评价点拨。这样,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收获将是巨大的。
【作者单位: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