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儿好的日子,刘思麟会骑她那辆淘来的二手凤凰自行车上班。她是故宫博物院里传说中的“修文物的女孩儿”。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文物的伤况进行二维和三维的信息采集。
每天下午5点下了班,到晚上12点睡觉之前,还有七八个小时。刘思麟的白天与夜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白天在故宫这样严肃的历史圣殿里工作,晚上她却热衷于用摄影创作去解构历史。
在她居住的四合院的房间里,书架上摆满画册,许多都是波普艺术,比如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涂鸦艺术家班克西……桌上一台超大电脑,还有各式相机,都是她创作的工具。
21岁时,刘思麟开始做第一张照片。最开始是为了好玩儿,看到妈妈的一张老照片,短发,穿着衬衫,很干练,酷酷的。她觉得和当下的妈妈一点儿也不像,就P了一张图,把自己和年轻时的妈妈放在一起。
这种自娱自乐渐渐变成一种严肃的创作。她从海量的名人照片里,选择她最想表达自己态度的照片。每一次,都要构思自己以什么身份介入,再根据时代背景选定服装、动作和表情。
到了26岁,她这一组作品拿下了2016年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有媒体说,这个奖项被称为摄影界的奥斯卡。这些作品随后在许多欧洲国家展出和获奖。
很多人问:这算艺术吗?当时推荐她作品的策展人这样写道:“无论是在静态摄影还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直播之中,刘思麟把自己的形象当作一种传播介质,亲身试探和演绎互联网时代中图像的多舛命运。”
与从事文物工作需要的审慎、严谨不同,打小儿她就天马行空。这也许和独处有关。4岁时她家搬到北京,就住在四合院里。爸爸妈妈都下班很晚,放了学,她喜欢独自对着窗子发呆。“正是太阳落山的时候,透过那雕花的窗格子,能看到光线在屋子里移动。还能看到鸽灰色的天空、树与飞鸟。
对她而言,到故宫工作完全是出人意料的选择——“我们这代人,从流行文化里面成长起来。再稍微大点,就无缝链接到网络时代。但总觉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所以想回到这个文化土壤里,而故宫也许是最能直接给我这种感受的地方。”
工作与艺术创作的一些技艺是共通的。她用摄影透光的方法拍古代书画,能看到它们内部的信息和伤况。一个本质上非常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也逐渐觉得,“其实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能影响别人的生活”。
但艺术观念的融合需要时间。最初她来故宫,是希望获得创作的灵感。后来她发现,传统文化与她做的当代艺术,严肃的工作与她解构的创作方式,东方与西方,嚴谨与自由,还是不一样。
好在她还有许多漫长的夜晚,那都是她一个人的创作时间。每一个作品都很复杂。一张海明威的照片,她已经做了3年。那张照片里,海明威坐在家里的沙发前面逗猫,穿一件白色T恤,看起来很放松。她喜欢他这种状态,也穿了个睡衣,扎个辫子,想像他女儿一样。她分析了光线、景别、透视,但就是看着别扭,“不知道哪里不对,就是没有找到原因”。
但她觉得《老人与海》好,不想放弃。“小时候不理解海明威,《老人与海》就是捕鱼,就是搏斗一下,幸存了。长大了会发现,和平凡做抗争,是每个人的宿命。”
摘自《人物》
每天下午5点下了班,到晚上12点睡觉之前,还有七八个小时。刘思麟的白天与夜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白天在故宫这样严肃的历史圣殿里工作,晚上她却热衷于用摄影创作去解构历史。
在她居住的四合院的房间里,书架上摆满画册,许多都是波普艺术,比如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涂鸦艺术家班克西……桌上一台超大电脑,还有各式相机,都是她创作的工具。
21岁时,刘思麟开始做第一张照片。最开始是为了好玩儿,看到妈妈的一张老照片,短发,穿着衬衫,很干练,酷酷的。她觉得和当下的妈妈一点儿也不像,就P了一张图,把自己和年轻时的妈妈放在一起。
这种自娱自乐渐渐变成一种严肃的创作。她从海量的名人照片里,选择她最想表达自己态度的照片。每一次,都要构思自己以什么身份介入,再根据时代背景选定服装、动作和表情。
到了26岁,她这一组作品拿下了2016年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有媒体说,这个奖项被称为摄影界的奥斯卡。这些作品随后在许多欧洲国家展出和获奖。
很多人问:这算艺术吗?当时推荐她作品的策展人这样写道:“无论是在静态摄影还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直播之中,刘思麟把自己的形象当作一种传播介质,亲身试探和演绎互联网时代中图像的多舛命运。”
与从事文物工作需要的审慎、严谨不同,打小儿她就天马行空。这也许和独处有关。4岁时她家搬到北京,就住在四合院里。爸爸妈妈都下班很晚,放了学,她喜欢独自对着窗子发呆。“正是太阳落山的时候,透过那雕花的窗格子,能看到光线在屋子里移动。还能看到鸽灰色的天空、树与飞鸟。
对她而言,到故宫工作完全是出人意料的选择——“我们这代人,从流行文化里面成长起来。再稍微大点,就无缝链接到网络时代。但总觉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所以想回到这个文化土壤里,而故宫也许是最能直接给我这种感受的地方。”
工作与艺术创作的一些技艺是共通的。她用摄影透光的方法拍古代书画,能看到它们内部的信息和伤况。一个本质上非常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也逐渐觉得,“其实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能影响别人的生活”。
但艺术观念的融合需要时间。最初她来故宫,是希望获得创作的灵感。后来她发现,传统文化与她做的当代艺术,严肃的工作与她解构的创作方式,东方与西方,嚴谨与自由,还是不一样。
好在她还有许多漫长的夜晚,那都是她一个人的创作时间。每一个作品都很复杂。一张海明威的照片,她已经做了3年。那张照片里,海明威坐在家里的沙发前面逗猫,穿一件白色T恤,看起来很放松。她喜欢他这种状态,也穿了个睡衣,扎个辫子,想像他女儿一样。她分析了光线、景别、透视,但就是看着别扭,“不知道哪里不对,就是没有找到原因”。
但她觉得《老人与海》好,不想放弃。“小时候不理解海明威,《老人与海》就是捕鱼,就是搏斗一下,幸存了。长大了会发现,和平凡做抗争,是每个人的宿命。”
摘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