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到读者来信对一个写专栏的人来说,是件挺高兴的事,这起码证明还有人在关注你。另外,我收到了好几封读者的来信都是高中生、大学生写来的,他们中还有人叫我“大哥哥”,这个称呼有点肉麻,但是在一个萌社会里,还是让人听起来高兴。
不过高中生们问我的问题令我意外,除了看什么书之外,问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他们以后从事什么工作能赚到更多的钱—问法不同,但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的小孩想这个问题好早啊,这大概是个社会的进步,我在30岁的时候还把主要精力放在彩票“事业”上呢。
关于就业问题,我更愿意就通才市场进行讨论,因为专才市场人士,他们更多的是按部就班的,有自己很明确的职业方向的。
来看看就业市场是个怎样的市场吧,如果就业市场是个有效市场,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就业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于人们只凭借熟练程度获得市场上的收入地位,在不同行业、公司之间,人们也是可以没有损失的调动的。
如果是这样,这个世界对年轻人来说是个光明的世界,对上了年纪的公司人,比如说40多岁的,那就是地狱。而且如果是这样,一个通才市场也根本不存在从事什么职业的问题,只要你从事一个职业,然后努力做,那么以后一切就都一样了。
很显然,我们的市场不是那么平滑的,我的一个前同事就是个例证。他从传媒行业转行到一个听起来更赚钱的行业,但是在那里他陷入了另一个问题,那里的确有很多钱,但是他的每一个案子都很难被合伙人组成的委员会通过。在就业市场中,除了技术问题以外,先进入者一般会给后进入者制造很多不容易逾越的障碍,他们制造这种障碍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原来从业者,使他们免受过度竞争的伤害。这种障碍制造大概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并不是由哪个人保守不保守造成的,这也使得就业市场成了一个无效的市场。
所以也就很好理解,人们在就业市场中的规律基本符合无效市场的特点,比如一般来说,人们的财富是在职业生涯中少数几年积累起来的,而非均匀分布在整个职业生涯之中。
除此之外,就业市场受到大商品化的影响很大,如果某个产业经历了大商品化,那么在这个产业中工作的一般公司人绝对是很难赚到超过社会平均劳动水平的钱的。而这种大商品化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在这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记者这个行业,在20到30年前,一般公司人想进入记者这个行业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那时候,新闻没有陷入大商品化的境地,记者这个行业总的社会资本价值在众多职业中是比较高的。但是互联网让记者群体遭遇到了困境,特别是所谓的Web2.0之后,这种情况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就业市场中,大商品化程度越高的局域就业市场就越有效,而大商品化程度低的局域市场越是无效,如果一个人足够努力,最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先进入有效的局域市场,然后再转行到无效的局域市场去挣更多的钱—一个新鲜公司人先做记者或者基础销售员,再转向一个更赚钱的职位也许是个不错的道路。
另外应该提醒公司人的是,在转换行业时,要注意避免贬值转换。在这几年,我遇到的记者中就有一些这样的,他们觉得工作压力太大或者工作并不顺心,希望尽快换个工作,为了换工作他们不惜在新公司老板面前以打折的价格“贩卖”自己,而打折的价格让这些人在新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得不偿失,所以又开始一次被迫的迁徙,而新的迁徙很可能又存在打折的成分。
在一个大商品化了的就业市场里,一个人如果觉得压力大,那八成是压力幻觉,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最后再考虑换工作的问题。
不过高中生们问我的问题令我意外,除了看什么书之外,问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他们以后从事什么工作能赚到更多的钱—问法不同,但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的小孩想这个问题好早啊,这大概是个社会的进步,我在30岁的时候还把主要精力放在彩票“事业”上呢。
关于就业问题,我更愿意就通才市场进行讨论,因为专才市场人士,他们更多的是按部就班的,有自己很明确的职业方向的。
来看看就业市场是个怎样的市场吧,如果就业市场是个有效市场,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就业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于人们只凭借熟练程度获得市场上的收入地位,在不同行业、公司之间,人们也是可以没有损失的调动的。
如果是这样,这个世界对年轻人来说是个光明的世界,对上了年纪的公司人,比如说40多岁的,那就是地狱。而且如果是这样,一个通才市场也根本不存在从事什么职业的问题,只要你从事一个职业,然后努力做,那么以后一切就都一样了。
很显然,我们的市场不是那么平滑的,我的一个前同事就是个例证。他从传媒行业转行到一个听起来更赚钱的行业,但是在那里他陷入了另一个问题,那里的确有很多钱,但是他的每一个案子都很难被合伙人组成的委员会通过。在就业市场中,除了技术问题以外,先进入者一般会给后进入者制造很多不容易逾越的障碍,他们制造这种障碍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原来从业者,使他们免受过度竞争的伤害。这种障碍制造大概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并不是由哪个人保守不保守造成的,这也使得就业市场成了一个无效的市场。
所以也就很好理解,人们在就业市场中的规律基本符合无效市场的特点,比如一般来说,人们的财富是在职业生涯中少数几年积累起来的,而非均匀分布在整个职业生涯之中。
除此之外,就业市场受到大商品化的影响很大,如果某个产业经历了大商品化,那么在这个产业中工作的一般公司人绝对是很难赚到超过社会平均劳动水平的钱的。而这种大商品化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在这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记者这个行业,在20到30年前,一般公司人想进入记者这个行业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那时候,新闻没有陷入大商品化的境地,记者这个行业总的社会资本价值在众多职业中是比较高的。但是互联网让记者群体遭遇到了困境,特别是所谓的Web2.0之后,这种情况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就业市场中,大商品化程度越高的局域就业市场就越有效,而大商品化程度低的局域市场越是无效,如果一个人足够努力,最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先进入有效的局域市场,然后再转行到无效的局域市场去挣更多的钱—一个新鲜公司人先做记者或者基础销售员,再转向一个更赚钱的职位也许是个不错的道路。
另外应该提醒公司人的是,在转换行业时,要注意避免贬值转换。在这几年,我遇到的记者中就有一些这样的,他们觉得工作压力太大或者工作并不顺心,希望尽快换个工作,为了换工作他们不惜在新公司老板面前以打折的价格“贩卖”自己,而打折的价格让这些人在新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得不偿失,所以又开始一次被迫的迁徙,而新的迁徙很可能又存在打折的成分。
在一个大商品化了的就业市场里,一个人如果觉得压力大,那八成是压力幻觉,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最后再考虑换工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