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國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中高年级起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探索,续而全面推广,成为新课改中的极具价值的重大举措。但实际上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们却有着重重的困惑:有的教师认为既然该学科起名“综合”,就什么内容都可以往上靠,应付检查时只要超出学科教材的内容就都可以说成是综合实践的内容;有的教师认为既然该学科起名“实践”,什么课有动手的内容都可以认为是综合实践课的内容;有的教师认为该学科起名“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什么课堂时的表演、汇报时的展示,让学生当带队导游的情况比比皆是,做足表面功夫,却对本课程和学生发展意义不大;有的教师以为综合实践就是一门和语数外没有区别的课程,一本下发的教材一成不变地执行就行了,能上起来的内容就上,如“编织”,没办法没条件上的内容就不上,如“木工”制作,内容的随意性很大。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想法哪些是对的,哪些又是错的呢?这需要我们从综合实践的课程、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价值认识和课堂的执行处理、综合实践的活动这三方面去思考。
一、“有”与“无”
我们认为,如果以过去只从学科的角度去理解综合实践课程,就会出现只是被动单一地执行教材的情况,这种视角是狭隘的。我们现在所说的综合实践课程不仅仅是对分科(学科)课程而且也是对分类活动课程的超越,是对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儿童经验的全面整合,这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本意。如较早实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国,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提出的“涉及诸学科教学”的课程思想,以各种各样的主题学习方式开展横断的综合学习;英国的“学科交叉课程”和美国的“整合化课程”,这些发达国家是在寻求广域的、复合的、交叉的课程组织形式,来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即寻求学问与生活知识的统一和整合。综合实践合成与学科课程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从这一点来看,认为什么都可以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的老师是有其现实背景根源的,但我们应当清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功能。学科课程需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多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是其主要的任务和职能,尽管综合实践课程也要学生掌握和学习有关的知识,但力图通过综合实践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现、学会创造,这才是开展综合实践课的目的所在。同样的用直尺测量,在数学课上可能更侧重的是认识直尺,并通过直尺来做些数理性的认知;在科学课上则是通过直尺测量事物的相关数据来更精确、更科学地认知事物;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则运用直尺来获得相关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直尺测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环节远没有在其他课上的那么重要,甚至要花一节数学课的时间来通过直尺来认识尺度,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才应是重点。通过这个小例子,笔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当清楚了,化“ 有形”(各种学科的知识)为“无形”(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统用),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性、综合性。
实践性无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是在两者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实践。这个实践是研究性的学习,是设计性的、体验性的、实践性的,绝不仅仅是展示、汇报简单的“动”。这也渗透了相当程度的教师的课程观,即综合实践倡导的是自主体验、主动参与的活动方式,而并非获取丰富系统的知识,而是取得直接经验、熟练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与“无”体现更多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的思考,这个价值是通过现实教师的某种想法对比来阐述的,如果教师们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教育理论对于传统教育理论的颠覆,如果对于陶行知辛苦卓越的教育实践有着更多的理解,也许就会对目前综合实践课的现状显示出某些担忧。
二、“加”与“减”
就教师的课堂执行角度来说,我们有专门的综合实践内容更好。在目前的情况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用“整合”的策略不失为一种选择。目前“情况”,指的是教育大环境仍难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教育活动安全的高度关注、学校自身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程度等条件的制约情况下,结合主学科来实施综合实践的部分内容,则是我们无奈的选择。
而从学科教学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角度说,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整合起综合实践的内容,符合综合实践课的整合性的特点,更有利于用分析的眼光,从一个个局部去认识和把握知识,避免了割裂和片面,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沟通了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与素质,整体认识世界、融汇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于是,有的老师用《浅谈综合实践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浅思考》、《综合实践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之我见》等在网络平台都可以搜到的论文名称来表达各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的联系,这体现了教师良好的整合意识。
“加”与“减”更体现出教师对于教材和课堂执行与处理的智慧,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采用加法,能体现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拓展与自由,采用减法则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聚焦与集中,在目前综合实践课教师大多以主科兼职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能力,打造出有自己特色的综合实践课堂教学。
三、“分”与“合”
追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课外活动,到第二课堂、第二渠道,再到活动课、活动课程,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步伐。课程设置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这里就渗透了由“分”到“合”的过程。
让我们再来看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确定主题——提前准备——拟定方案——实施活动——总结活动——评价反思。也体现了由教师自己设计到课堂实施,再到教师与学生参与的“分”与“合”的课堂实施过程。
再看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最突出的“活动”二字。通过活动,使得静态的课程和动态的活动合而为一;通过活动,重构了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课堂角色;通过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等等。这些在综合实践课程中需要变化、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主题得以立体式的展现。面对活动的领域、主题、目的以及方式等诸多方面,还会存在各种具体的形式,在这里笔者更注重在活动中的“生成性”,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必然的趋势,只有生成性,上述关于古诗的教学才有了更为宽广的视野,也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但单从活动的组织形式来说,这里的活动是以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为主体的。学生的活动可以以个人“独立”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出去旅游、社会实践、参加校外活动,这些都可以开发成学生个体的综合实践内容。在校内课堂之中的综合实践,笔者还是主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为主。这样个体与小组活动形式结合,独立与合作相得益彰,有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开展。学生这种“分”与“合”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学习更加丰富。
再次回味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根普的话:“我先前总认为教师们都是在教同样的学科,同样的课程内容,只是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教得好而已。但我现在认为,在同一学科名词下所教的事实上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让我们用审慎的态度和理性的目光投向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能穿透表象的迷雾达及真理的彼岸,这才是我们成为“与众不同”的教师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2]郭元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3]史建荣:《以整合为策略,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民教育》2010年第7期
[4]曲振河:《社区:学生素质提升的新天地》,《中小学管理》,2010年第12期
作者单位:扬州市东花园小学
一、“有”与“无”
我们认为,如果以过去只从学科的角度去理解综合实践课程,就会出现只是被动单一地执行教材的情况,这种视角是狭隘的。我们现在所说的综合实践课程不仅仅是对分科(学科)课程而且也是对分类活动课程的超越,是对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儿童经验的全面整合,这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本意。如较早实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国,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提出的“涉及诸学科教学”的课程思想,以各种各样的主题学习方式开展横断的综合学习;英国的“学科交叉课程”和美国的“整合化课程”,这些发达国家是在寻求广域的、复合的、交叉的课程组织形式,来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即寻求学问与生活知识的统一和整合。综合实践合成与学科课程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从这一点来看,认为什么都可以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的老师是有其现实背景根源的,但我们应当清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功能。学科课程需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多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是其主要的任务和职能,尽管综合实践课程也要学生掌握和学习有关的知识,但力图通过综合实践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现、学会创造,这才是开展综合实践课的目的所在。同样的用直尺测量,在数学课上可能更侧重的是认识直尺,并通过直尺来做些数理性的认知;在科学课上则是通过直尺测量事物的相关数据来更精确、更科学地认知事物;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则运用直尺来获得相关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直尺测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环节远没有在其他课上的那么重要,甚至要花一节数学课的时间来通过直尺来认识尺度,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才应是重点。通过这个小例子,笔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当清楚了,化“ 有形”(各种学科的知识)为“无形”(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统用),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性、综合性。
实践性无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是在两者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实践。这个实践是研究性的学习,是设计性的、体验性的、实践性的,绝不仅仅是展示、汇报简单的“动”。这也渗透了相当程度的教师的课程观,即综合实践倡导的是自主体验、主动参与的活动方式,而并非获取丰富系统的知识,而是取得直接经验、熟练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与“无”体现更多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的思考,这个价值是通过现实教师的某种想法对比来阐述的,如果教师们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教育理论对于传统教育理论的颠覆,如果对于陶行知辛苦卓越的教育实践有着更多的理解,也许就会对目前综合实践课的现状显示出某些担忧。
二、“加”与“减”
就教师的课堂执行角度来说,我们有专门的综合实践内容更好。在目前的情况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用“整合”的策略不失为一种选择。目前“情况”,指的是教育大环境仍难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教育活动安全的高度关注、学校自身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程度等条件的制约情况下,结合主学科来实施综合实践的部分内容,则是我们无奈的选择。
而从学科教学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角度说,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整合起综合实践的内容,符合综合实践课的整合性的特点,更有利于用分析的眼光,从一个个局部去认识和把握知识,避免了割裂和片面,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沟通了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与素质,整体认识世界、融汇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于是,有的老师用《浅谈综合实践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浅思考》、《综合实践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之我见》等在网络平台都可以搜到的论文名称来表达各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的联系,这体现了教师良好的整合意识。
“加”与“减”更体现出教师对于教材和课堂执行与处理的智慧,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采用加法,能体现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拓展与自由,采用减法则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聚焦与集中,在目前综合实践课教师大多以主科兼职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能力,打造出有自己特色的综合实践课堂教学。
三、“分”与“合”
追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课外活动,到第二课堂、第二渠道,再到活动课、活动课程,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步伐。课程设置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这里就渗透了由“分”到“合”的过程。
让我们再来看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确定主题——提前准备——拟定方案——实施活动——总结活动——评价反思。也体现了由教师自己设计到课堂实施,再到教师与学生参与的“分”与“合”的课堂实施过程。
再看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最突出的“活动”二字。通过活动,使得静态的课程和动态的活动合而为一;通过活动,重构了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课堂角色;通过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等等。这些在综合实践课程中需要变化、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主题得以立体式的展现。面对活动的领域、主题、目的以及方式等诸多方面,还会存在各种具体的形式,在这里笔者更注重在活动中的“生成性”,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必然的趋势,只有生成性,上述关于古诗的教学才有了更为宽广的视野,也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但单从活动的组织形式来说,这里的活动是以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为主体的。学生的活动可以以个人“独立”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出去旅游、社会实践、参加校外活动,这些都可以开发成学生个体的综合实践内容。在校内课堂之中的综合实践,笔者还是主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为主。这样个体与小组活动形式结合,独立与合作相得益彰,有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开展。学生这种“分”与“合”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学习更加丰富。
再次回味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根普的话:“我先前总认为教师们都是在教同样的学科,同样的课程内容,只是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教得好而已。但我现在认为,在同一学科名词下所教的事实上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让我们用审慎的态度和理性的目光投向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能穿透表象的迷雾达及真理的彼岸,这才是我们成为“与众不同”的教师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2]郭元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3]史建荣:《以整合为策略,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民教育》2010年第7期
[4]曲振河:《社区:学生素质提升的新天地》,《中小学管理》,2010年第12期
作者单位:扬州市东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