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约占整个教学内容的四分之一比例。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文言文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逐句解析、学生死记硬背的基层上。教学形式极为单一,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自然也都不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文言文教学也要及时调整,便于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关键词:初中汉语文: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5-0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文言文语言生动、丰富,用词精练、准确,而且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文言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继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文言文教学。
一、猜读文意,提高能力
文意猜读法指的是学生在自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上下文间的关系,对新知识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逐渐明确文意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在点拨重点难点前,先不让学生看资料书,让他们先根据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遇到不会翻译处,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大胆猜测。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在翻译文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一句时,先让学生翻译“居”字,作者是来游玩的,所以,可以推测“居”肯定是不能译为“居住”之意的,要将其翻译成“待、停留”之意;再看“以”字的翻译,“不能长时间停留”是有原因的,因此,要把“以”翻译成“因为”。这种根据上下文翻译的方法比学生查资料书更快捷,而且更能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地,也能提高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渐渐地,学生在看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文章时,也会试着根据所学知识并且结合文章语境读懂其中的文意。实践教学经验证明,这种方法会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与水平。
二、授之以渔,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词句。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一定要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在为学生讲解词语通假现象、古今异意以使其懂得活用字词之后,要多鼓励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内涵上进行剖析,逐渐引导学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培养他们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使得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做出必要分析,比如“鲜美”一词在语境中实际表达的是“鲜艳美丽”的意思,学习这篇文言文时,要先让学生在正确了解字词含义后,从整体上明白文章的大意,接着,再进一步去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进而去理解并与之产生共鸣。
三、在诵读中理解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真正让学生重视,真正“会读”,能够在读中见“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有些教师尽管比较重视阅读,但是只是为读而读,没有具体明确的目的,也没有让读有效地为理解文章的内涵服务,学生也没有在读中感受和表现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魅力。我们在指导学生文言文诵读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这与词的理解、句的理解关系紧密。只做到这样还不够,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来,在读中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比较高的要求。要读出文章的情味,就需要体会、掌握文章表达出来的情感,要仔细揣摩语言的运用。此外,也要在读中发现问题,需要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所以,文言文的诵读不仅要用口,也要用心。只有用心阅读,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用心,才能在读中发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理解的困难,也可能是提出一些新的有价值的疑问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让学生有自由的诵读机会,也要指导学生主动去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吟咏玩味,体验情味,主动发现问题。根据教学实践得出,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普遍要比读白话文差得多,这也与教师重视串讲,轻视诵读以及对诵读缺少有效指导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诵读教学,让学生诵读中理解其中的含义。
四、在古老智慧中融入时尚观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先从古人的“行为”切入,透过人物的行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进而再评价人物的精神,然后再从现代视角来看待现实中与之相关的问题。这里以《晏子使楚》一文为例,其中,晏子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大义凛然,而且不卑不亢,机智勇敢地挫败了楚王的阴谋。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晏子的机智善辩、从容不迫以及卓越的才华,而且还能有效感知晏子那种爱国护国的深情。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能领悟到要勇于敢于维护捍卫个人以及国家的尊严与荣誉。而且还能感受到作为一个现代外交家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要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深与思想,要有良好的修养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与勇敢的气概等。在学习文言文时,也可以从古人的“思想”着手,古代圣贤的很多主张都是非常可贵的,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现代观念去认知、评价,使古代思想精髓为现代人所用。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我们也能认识到“磨难造就人才”、“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而且也要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要在困难中不断铸造自己钢铁般的意志。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本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尽管课标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不算难,但是作为教与学主体的我们同样肩负着学习文言文的重任,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是会感觉到难度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症下药,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及时帮助他们化解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2]曾媚英.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提升《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第1期
[3]余树财《莫畏浮云遮望眼--高考写景抒情散文的一种解读策略》(《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 第9期)
[4]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 展现文言魅力[J].读与写杂志,2012,10(10):82.
[5]郝宝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教师,2012,(5):56-57 .
[6]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汉语文: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5-0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文言文语言生动、丰富,用词精练、准确,而且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文言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继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文言文教学。
一、猜读文意,提高能力
文意猜读法指的是学生在自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上下文间的关系,对新知识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逐渐明确文意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在点拨重点难点前,先不让学生看资料书,让他们先根据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遇到不会翻译处,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大胆猜测。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在翻译文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一句时,先让学生翻译“居”字,作者是来游玩的,所以,可以推测“居”肯定是不能译为“居住”之意的,要将其翻译成“待、停留”之意;再看“以”字的翻译,“不能长时间停留”是有原因的,因此,要把“以”翻译成“因为”。这种根据上下文翻译的方法比学生查资料书更快捷,而且更能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地,也能提高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渐渐地,学生在看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文章时,也会试着根据所学知识并且结合文章语境读懂其中的文意。实践教学经验证明,这种方法会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与水平。
二、授之以渔,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词句。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一定要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在为学生讲解词语通假现象、古今异意以使其懂得活用字词之后,要多鼓励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内涵上进行剖析,逐渐引导学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培养他们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使得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做出必要分析,比如“鲜美”一词在语境中实际表达的是“鲜艳美丽”的意思,学习这篇文言文时,要先让学生在正确了解字词含义后,从整体上明白文章的大意,接着,再进一步去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进而去理解并与之产生共鸣。
三、在诵读中理解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真正让学生重视,真正“会读”,能够在读中见“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有些教师尽管比较重视阅读,但是只是为读而读,没有具体明确的目的,也没有让读有效地为理解文章的内涵服务,学生也没有在读中感受和表现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魅力。我们在指导学生文言文诵读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这与词的理解、句的理解关系紧密。只做到这样还不够,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来,在读中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比较高的要求。要读出文章的情味,就需要体会、掌握文章表达出来的情感,要仔细揣摩语言的运用。此外,也要在读中发现问题,需要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所以,文言文的诵读不仅要用口,也要用心。只有用心阅读,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用心,才能在读中发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理解的困难,也可能是提出一些新的有价值的疑问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让学生有自由的诵读机会,也要指导学生主动去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吟咏玩味,体验情味,主动发现问题。根据教学实践得出,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普遍要比读白话文差得多,这也与教师重视串讲,轻视诵读以及对诵读缺少有效指导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诵读教学,让学生诵读中理解其中的含义。
四、在古老智慧中融入时尚观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先从古人的“行为”切入,透过人物的行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进而再评价人物的精神,然后再从现代视角来看待现实中与之相关的问题。这里以《晏子使楚》一文为例,其中,晏子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大义凛然,而且不卑不亢,机智勇敢地挫败了楚王的阴谋。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晏子的机智善辩、从容不迫以及卓越的才华,而且还能有效感知晏子那种爱国护国的深情。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能领悟到要勇于敢于维护捍卫个人以及国家的尊严与荣誉。而且还能感受到作为一个现代外交家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要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深与思想,要有良好的修养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与勇敢的气概等。在学习文言文时,也可以从古人的“思想”着手,古代圣贤的很多主张都是非常可贵的,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现代观念去认知、评价,使古代思想精髓为现代人所用。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我们也能认识到“磨难造就人才”、“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而且也要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要在困难中不断铸造自己钢铁般的意志。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本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尽管课标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不算难,但是作为教与学主体的我们同样肩负着学习文言文的重任,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是会感觉到难度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症下药,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及时帮助他们化解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2]曾媚英.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提升《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第1期
[3]余树财《莫畏浮云遮望眼--高考写景抒情散文的一种解读策略》(《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 第9期)
[4]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 展现文言魅力[J].读与写杂志,2012,10(10):82.
[5]郝宝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教师,2012,(5):56-57 .
[6]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