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浅见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zyy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大语文、大视野、大开放、大融合应该成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的总体思路。
  
  一、 强化“大语文”意识,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要提高建设、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效率,就要加强对教师的多级多元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参与开发的积极性。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请看这样一则教学案例:
  师A:学完《军神》一课,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刘伯承的有关资料。
  师B:① 上课前三天,布置学生搜集刘伯承的相关资料,并提示搜集资料的途径与方法。② 语文课上,学生交流资料,教师酌情作相应处理:画像,挂在黑板上;其他文字资料,则张贴在教室四周。③ 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教师取出课外资料(根据有关资料剪辑组合而成的翻印材料),分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大家速读材料,从中找出刘伯承的其他称谓,然后以“我对刘伯承说……”的形式交流读后感受。④ 下课前,布置学生完成弹性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刘伯承的资料,并利用喜欢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案例中的两位教师的做法,我们不难发现,他俩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存在明显差异,教师A只是一般性地布置任务;教师B则重视过程与方法,因此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联系社会生活,促进语文学习空间的“大开放”
  
  我们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还可以以社区发生的重要事件为背景和对象,进行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以国内外发生的事件为课题,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网络进行深入探讨。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下《水》一文时,为了强化学生的节水意识,组织全班学生分组到社区居民家调查用水情况,到水务公司参观访问,为学生播放一些发达国家对用水的管理,然后列表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用水经验,再让学生到图书馆、科技馆搜集有关资料,提出节约用水的思路和方案等,这样的教学不仅充分利用了学校内外的现有资源,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 唤醒体验,扩大视野,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
  
  学生的体验是不可忽视的资源。它能为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提供无限的空间,也为学生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提供素材。在当前有些教师重视电教媒体资源、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生命资源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呼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重视开发学生体验等生命形态的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程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如对苏教版五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人物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的课文,可以在精读课文之后安排课本剧表演,从编写剧本,到登台表演,中间的过程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去体验、参与,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事物。这种课程资源开发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感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会文悟道的同时,创造力得到培养。
  
  四、 重视资源整合,在大融合中获得大提升
  
  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还要处理好知识、智力、能力培养与兴趣、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学习资源或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时,应该时时关注两者统一,努力做到求知、启智、练能的过程,也即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课,可通过学长征、知长征、讲长征。课前,就让学生通过课外书籍阅读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了解长征,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史,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课中结合课文内容补充“翻雪山”“过草地”等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红军战士为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故事,在自主阅读中,学生的心被打动了,并将这种感受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课后要求学生上图书室、上网进行深度阅读,设计以“长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用长征精神感染教育自己。
  (作者单位:淮安市涟水县南门小学)
其他文献
一、 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指着讲台和课桌上摆放的师生自带的各种水果)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许多水果朋友。看,它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长着一副副妩媚的面庞。猜一猜李老师平时最爱吃什么水果?我不直接说出水果的名字,但是你们可以向我提问,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提问呢?  生:老师,你喜欢的水果是什么形状啊?  师:它弯弯的。  生:你喜欢的水果是什么颜色?  师:成熟时是黄色的。  生:你喜
很多时候,我都在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可以采用更生动,或者让学生更心动的方式来进行.一课的非常规教学实践让我收获多多.rn一、课前交流“故事”rn是二年级的一篇寓言
一、 以歌激趣,创设情境  1. 课前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来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喜欢吗?   2. 苏轼望月,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现代作家赵丽宏望月,看到的月光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跟随文字走进课文。(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音乐的欣赏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二、 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
一、导入揭题,引发矛盾冲突rn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rn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真是呵护有加.(板书:爱)然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下
一、 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 简单了解长征情况。那是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岁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幕后,有太多故事,但是作者毛泽东却仅用七律道尽了长征的万古风流。让我们齐读课题——(生读)《七律 长征》。  3. “七律”七言律诗,“长征”诗歌的题目,在朗读的时候中间要注意停顿,让我们一起再
[片段一]rn师:在作者的记忆里,对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谁能用这样的句式“在我的记忆里,__________”,借用课文中的内容说一句话?rn生:在我的记忆里,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
一、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 (板书课题)——水,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马朝虎到缺水严重的村子里看一看。齐读第1自然段。  2. 你从一系列的数字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苦)  3. 默读课文的第二、三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呢?(雨天洗澡的痛快,一勺水解暑的快乐。板书——乐)  4. 针对板书,自由质疑。在这样严重缺水的村子,人们生活是多么的艰苦,而文章花大量的笔墨写了有水之乐,到底是苦还是乐,为什
提出:小学六年要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任务.那么,这个阅读总量如何根据不同学段加以落实,同时又能达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要求呢?我们教研室在广泛调研与征求意
一、 词串复习,导入新课    师: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撒脱蹦跳气喘吁吁得意满足  生:(读第一组词语)我想到了刘老师笑谈腿疾这件事。  生:(读第二组词语,两个“转”字读不好,教师引导纠正)读这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旋转板书这件事。  生:(读第三组词语
一、 背景音乐《阳光校园》    师:同学们,在这熟悉的旋律中,不知不觉,我们度过了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离开六(3)班这个无比温馨的家了。这么多的日子以来,我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一起笑过,一起哭过,朝夕相处,荣辱与共。回顾六年的小学生活,我们之间结下了深情厚谊,今天,先一起看看以往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的照片吧。  师:(媒体映示照片)这一幅幅活泼有趣的照片,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