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中国全能主义政治及其成因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sh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0世纪的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兴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贯彻落实,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范式,全能主义政治是指此一关系上所体现的政治形态,而非一种政权机构形态。造成20世纪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兴起主要有社会革命、苏共政治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意识形态、政权组织结构、政纲失误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全能主义政治;全能主义;中国政治;公民社会;政治权力
  中图分类号:D6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9-0028-03
  
  一、全能主义政治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邹谠在《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一书中反复强调,全能主义政治是20世纪中国政治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①。那么,什么是“全能主义政治”呢?邹谠认为,全能主义是指“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地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的指导思想。全能主义政治指的是以这个指导思想为基础的政治社会”②。他还进一步分析指出,“全能主义政治一方面和我所谓的‘权威主义政治’如中国传统君主专制政治,可以划分得很清楚,另一方面和德意志和意大利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初的集权主义和个人独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也不相同”,“因而政治全能主义并不必然与个人崇拜主义同步”③。
  显然,邹谠先生主要是从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全能主义政治产生、发展及其基本特征的。据此,世界上产生集权主义政治的国家很多,但是产生全能主义政治的国家却很少,即使是在政治专制的中国古代,皇权也不可能轻易进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欧洲由于皇权和教权的分离,政治机构从根本上就不可能无限制地控制社会生活。三四十年代德国、意大利煽动个人崇拜,实行种族歧视和军事统治,但也做不到完全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市民社会和公共生活空间也没有完全失落。因而,全能主义政治从历史上看只是在极少数国家内曾经建立④。
  中国的全能主义政治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经由孙中山提出并身体力行,此后又经蒋介石的大力推动,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模式得以确立⑤。但由于这一时期实际从未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国民政府的统治受到来自国内外的诸多牵制和挑战,因而其作为建国目标的全能主义政治并未能够完全建立起来。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全能主义政治不仅未能铲除,反而一步步地被强化,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推向高峰。其后果是,由于政治权力的过渡扩张导致社会失序,市民社会被逐渐削弱以致近乎消亡。
  全能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党和国家的一体性和政治中心的一元性、政治权力的无限性和政治执行的高效性、政治动员的广泛性和政治参与的空泛性、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和国家对外的封闭性⑥。在20世纪中,中国先是国家处于危亡时期,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新中国建立后,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也要求我们必须迅速发展强大起来。在此背景之下,全能主义政治的兴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对推动国家的统一、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经济建设的全面铺开和迅速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政治权力对社会生活的侵入和控制开始变得越来越小,虽然全能主义政治的影响仍然存在,但国家已没有也不可能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对社会生活无限干预了。可以预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贯彻落实,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
  
  二、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兴起的因缘
  
  作为政治权力、政治结构、政治过程和政治意识有机统一的政治形态,政治权力是其决定因素⑦。因此,分析全能主义政治的形成,指出为什么这种政治形态下政治权力可以随时无限制侵入和控制其他社会阶层和领域最为关键。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范式,按照邹谠先生的分析,全能主义政治是指此一关系上所体现的政治形态,而非一种政权机构形态⑧。概而论之,造成20世纪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兴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社会革命的影响。毋庸置疑,中国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陷入一场危机之中,其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政治权威的丧失、农业经济的崩溃、传统文化的受创。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内乱频仍、军阀混战,中国迫切需要一个高效的政治权威。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向中国输送了大批廉价商品,严重打击了脆弱的农业经济,以致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发展、振兴民族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而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灵魂的底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儒家统治秩序的瘫痪。中国人需要一种文化意识来安身立命。这三重任务一齐摆在了中国人的面前。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时期——五四运动。这是一个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的时代,但最终救亡压倒了启蒙,“彻底改造社会的革命性的政治,成为焦点所在”⑨。用暴力来改造社会,在那时最鼓舞人心。是故,英美政治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失败了,而欧陆政治思潮则获得了成功⑩。从各个方面都要变革来看,这个社会革命为全能主义政治的实行埋下了因由。
  其二,苏共政治模式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斯大林担任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后,苏联逐步形成了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为特征的全能主义政治。正如斯大林所说:“我们的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党的原则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该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表现。”{11}党的权力的无限强化使政治权力无限制地侵入整个社会生活,导致党的意志甚至领袖的意志完全凌驾于国家和社会之上。中国共产党是在苏共的帮助下、以苏共为榜样建立起来的,建立之后在很长时期内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接受其领导。建国后,又因受到帝国主义的封锁,只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同时也缺乏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在政权组织形式和权力运行模式上主要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在此情况下,新中国没有也不可能跳出在社会主义阵营较普遍存在的全能主义政治模式。
  其三,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三大改造”完成后,计划经济体制迅速被建立起来,国家开始完全控制经济生活。这对于当时全国一盘棋式的管理和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公有制的实行,使得当时的各种政策方针的执行十分顺利。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在集权结构下都被统一配置。应当说,计划经济在一段时期内为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其种种弊端也逐渐显露。由于这种计划经济是建立在“一大二公”基础之上的,导致所有的资源都成为国家或集体的,社会不再拥有自己的资源,因而也就没有了制约国家的力量。相反,社会必须屈服于国家。“经济的国家化就是走向这种政治控制整个生活的决定性的一步”{12}。
  其四,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任何外来的文化与意识,中国人都不会原原本本地接受。佛教本是一种外来文化,却被中华儒家整合,发展出了理学。中国人也不是全盘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而是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来加以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阶段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应该说,它的大部分内容是精当的,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方向。但随着对中国政治历史的反思,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这个思想中也有某些不当之处。例如,毛泽东思想在哲学层面上对基本的认识判断——存在与意识关系——作了一个发展,“它修正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运动规律的揭示,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力固然是历史发展的能动力量,但人的正确思想即正确认识或反映生产力或客观事物的知识或理论更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13}这个正确思想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问题在于,思想什么时候是正确的?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在哪里?究其根源,毛泽东的主要不足在于对人的认识能力过于自信{14}。这实际上是犯了理性至上的错误。毛泽东对思想的过于自信,同时还强调“斗争哲学”,不仅导致了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推行,也导致了意识决定一切的错误认识。于是人们需要从思想意识上去反思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个人隐私。而且这一切都被冠以革命、改造的美名。经济上的受控制,迫使人们服从这种命运。他们相信这样做是对的。无论被迫还是下意识这样做,最终的结果是不言而明的,那就是民众的意识、社会的意识被控制了,由他们意识支配的所有生活领域也就被控制了。他们的意识就是国家的意识,换句话说,国家权力通过其意识可以触及所有的阶层。
  其五,政权组织结构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种集权式的政权结构。建国以后,这种情况也没有大的改变。党通过在全国的各个组织中的存在,通过党政的一体化,通过掌控资源,牢牢地控制了政权。党组织的无处不在确保了它能对每一个公民施加自己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单位体制。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在一个单位中,包括行政村、机关、学校、社团和各种企事业单位。单位分担政府职能是全能主义政治的最典型表现,其具体操作过程就是,借助革命的权威和执政党的权威扩大政府的权威,然后将社会分工的各个部门、各类单位全部纳入党政活动的轨道,使它们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和政治过程的一个环节{15}。如此,通过单位分担政府职能,把社会紧紧地捆附在政府身上,导致社会国家化,社会自身机制就不能正常运行。多年来,单位组织对国家、个人对单位组织的依赖并没有伴随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生根本变化{16}。
  其六,政纲失误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推翻了“三座大山”以后,按理说,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不复存在了。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敌我矛盾。可惜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很长一个时期中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重大失误大大促进了全能主义政治的深化。人们的言论、经济状况、社会组织关系、生活习性甚至私生活等众多领域都成为阶级划分的依据。政治权力在这条错误路线的指引下,轻轻松松地渗透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此外,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形成还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进行分析,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素来有一种依赖心理,对政府持善的理念,相信政府会为民作主,会照顾好这个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善于对权威无条件服从,认为权威应该是绝对的、严厉的甚至是无情的。这对全能主义政治的形成也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文化心理基础。再如,在革命战争年代集中控制一切的做法被习惯性带到和平建设年代,也对全能主义政治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着力于20世纪中国政治的特质来对全能主义政治这一特定政治形态加以初步分析,以图抛砖引玉。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有待于将来。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成因之间肯定是相互关联的,正是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全能主义政治才一步步演化生成。当然,回顾和研究它,有助于我们的政治发展在未来会更加健康。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中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翻开了健康而有活力的新的一页,已经展现出了十分光明的前景。
  
  注释:
  ①②③⑧[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25、20页。
  ④⑥ 席晓勤、郭坚刚:《全能主义政治与后全能主义社会的国家构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⑤ 史云贵:《中国政党“全能主义”治国模式及其政治现代化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⑦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⑨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43页。
  ⑩ 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11}《斯大林选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6页。
  {12}[瑞士]布鲁纳:《论权力》,刘小枫:《当代政治神学文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13}{14} 陈红太:《当代中国政府体系》,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359页。
  {15}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55页。
  {16} 刘智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页。
  (责任编辑 刘龙伏)
其他文献
去年12月,在连云港市朱自清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中山文学院院长、南京远东书局总编辑、作家陈德民先生送我一本《大家教育》周刊,上面刊载有他的长篇古风体抒情诗《印象南京》,读罢全诗,尽管几天时间过去了,但那铿锵的诗句,澎湃的激情,像一曲天籁之音,在耳畔不时回响。不仅为作者数年磨一剑的沉潜精神和坚定的毅力所感动!  认识德民先生还是我在东海县委工作期间,算起来已有30多年的光阴,知道他就更早了。1985年
期刊
说起对我影响较大或者说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培根随笔选》。这本小册子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青年译丛之一,由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书大约是“五角丛书”(相当于现在的口袋书)那样巴掌大小,杏黄色封面。译者何新是个非凡的人物,大学肄业却受聘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任教,1980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年成为著名历史学家黎澍先生的助手。他以卓越的才华和独到的眼光奠定了在中国学术界的特殊地位
期刊
昨天与今天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衣食住行,前面三样都是物化的,后面这个“行”现代意义上说也是物化的。大诗人李白有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是崇山峻岭的四川。江南一带则是有越河跨湖之苦。所以,修桥铺路,自来是一大功德。记得第一次出远门是在1969年12月,时年11岁,缘故是随父亲下放苏北农村。组织上在江北石佛寺“五七干校”开了个很隆重的欢送大会,赠送了一条扁担,然后用大客车带领下放干部们去
期刊
春光里的祖国  在北方,春天总是来得晚一些,所以  一个北方人对于春天的渴望,也就  更强烈一些:你看街边那个服装店里的女子  早已把春天的衣服,摆满了货架……  春天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欢快地  照在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上……而窗户边的桌子上  她刚上一年级的女儿,  在春光里,一笔一画  笨拙地写下:祖国  这春光里小小的祖国,横平,  竖直,安静,祥和  依偎在一张洁白的纸上,  离一个
期刊
何谓好文章?说道理要一箩筐。我喜欢简单的表达:让人一读有所得的文章便是好文章。比如一篇优秀的散文,总会在某些方面给人带来阅读的愉悦:或以优美的语言悦人眼目,或以纯真的情感扣人心弦,或以深邃的意境让人留连,或以新颖的哲理启人心智,如此等等,无一不是美的享受。近读女作家颜巧霞的散文集《在缝隙里明媚生长》《为爱而生,优雅而立》,便常有这样的获得感。  令我驻目动情的首先是那些描写亲情的文字。大概是因为这
期刊
在准噶尔荒原的星空下  无边夜幕。旧时的屯垦营垒  已混沌成一片烟墟般的大地之根  那是在准噶尔荒原的星空下  我们躺在自家棚顶,或干苜蓿草垛上  数星星,童真的眸子和星光一起闪烁  横贯中天的银河,似有我们的戏水喧笑  有我们越漂越远的歌谣,和苇叶之舟  草虫唧唧,蟾蛙在旷野之腹沉沉低唱  我独自一人,漫游在农场子校背后的荒原  那一片最后的原始荒原上,我茫然无语地  游荡了很久很久。像一匹离群
期刊
无题  喝绿茶还是红茶  一大早就纠结于  青山绿水或  残阳如血  都是美,都是  人所不能面对  菩提  菩提树的叶子有点像  我活过半个世纪后还能忆起的  那一张张人脸  每一张都似曾相识  菩提树的根会先往大地深处扎  然后再从黑暗中浮出来  像一些云絮盘踞,裸露  在树阴下。当我站在树下  树梢轻晃,斑驳的阳光洒满  我蓬松的全身。而此时  方圆百里云淡风轻  百里之内的菩提树都有着  
期刊
少琳在这本诗集的前面和后记中重复写下这句话:“做为一名诗人,我会带着板手上路,在路上,我会用手中的板手一次次地把自己拧紧”。  这句话很精辟,很有分量。一是让我想到现在很多诗人不敢承认自己是诗人,就是别人叫他诗人都不好意思,给人的感觉是诗人好像见不得人似的。在这一点上,少琳和俄国诗人布罗茨基表现得一樣自信,一样勇敢,从不羞羞答答、躲躲闪闪。在这个鱼目混杂的转型时代,他不惧清贫和寂寞,只想做一名纯粹
期刊
迟到的春天  马季  一  在这个迟到的春天  我用了漫长的两个月时间  清理短暂的二十年  那一年出门远行  乘坐时速七十公里的绿皮车  感觉像飞一样  三月末的北方,严寒未尽  难道真的唯有时光难忘  它留下浩瀚虚空,还有  远走他乡的孩子  微信上只看三天的朋友圈  今年,以五倍的速度南歸  高铁上旅客稀疏  不想喝水,没有食欲  车窗外的山水变成了马赛克  模糊不清  回到江南居舍  门缝
期刊
一、多重身份的创作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邱红根有着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仁心仁术。除了医生的职业之外,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写诗。在其诗集《叙述与颂歌》自序里他写到:“‘写诗’是一个晚熟的专业,它像我的职业——外科医生,现在赖以谋生的手段一样晚熟。”在多重身份光环的围绕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物欲社会里,他选择睿智而又简短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表达对诗歌的尊敬。  邱红根出生于湖北汉川的一个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