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80-02
[摘要]目的:提高肛肠科各类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ASA)Ⅰ~Ⅱ级择期鞍麻下行各类肛肠科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结果:镇痛效果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SA评分,两组患者术后VSA评分均在4分以下,达到基本无痛。结论:鞍麻投入吗啡0.25mg可以得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小。两组对照镇痛效果差异不大,但不良反应差异有显著性,因此认为:以能达到术后镇痛为标准,鞍麻吗啡用量以微量(0.2~0.3mg)为宜。
[关键词]肛肠手术;吗啡;鞍麻;镇痛
鞍麻由于操作简单、起效快、镇痛作用完全、肌松作用满意,在肛肠科各类手术中仍然是首选麻醉方法之一,但术后镇痛有些不便。我院自2007年7月起对肛肠科手术患者在单次鞍麻过程中伍用微量吗啡,得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和镇痛效果。本文对0.25mg吗啡和0.5mg吗啡用于肛肠科各类手术后的镇痛进行临床观察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ASA)Ⅰ~Ⅱ级择期鞍麻下行各类肛肠科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患者男63例,女57例。年龄14~76周岁。手术时间29.4~118.9min。均无术前服用镇静镇痛药物史。
1.2方法:常规术前用药,入室开放静脉,监测BP、P、SpO2,病人取坐位,于L2~3或L3~4行腰椎穿刺,穿刺针斜口向下,穿刺成功后,Ⅰ组:布比卡因7.5mg+吗啡0.25mg;Ⅱ组:布比卡因7.5mg+吗啡0.5mg,用10s注入蛛网膜下腔,注入后保持原体位5min。
1.3观测项目
1.3.1术后镇痛效果:注药后12、24、48h测定VAS值(0~10分),0分表示没有疼痛,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疼痛。
1.3.2呼吸抑制情况:术后观察血氧饱和度(SpO2)。
1.3.3副作用:恶心、呕吐、瘙痒、头昏头晕和尿潴留。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平面上界为T9~T10,下界为S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镇痛效果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两组患者术后VSA评分均在4分以下,达到基本无痛。12、24、48h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比较Ⅱ组发生率显著高于Ⅰ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呼吸观察:鞍麻投入吗啡最令人担心的副作用是延迟性呼吸抑制,根据本研究观察结果,术后48h各时点的SpO2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均未发现因呼吸抑制而引起的低氧血症,说明鞍麻注入吗啡0.25~0.5mg在临床上未产生明显呼吸抑制。
3讨论
随着麻醉学理论知识研究的迅猛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脊髓后角存在阿片类受体后,已明确蛛网膜下腔注入吗啡有很强的镇痛效果,具有临床运用价值。但是由于用吗啡蛛网膜内注射有较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常因此而发生严重的医疗事故,所以蛛网膜下腔用吗啡不能引起临床麻醉医师的十分重视。为了能降低运用吗啡镇痛所产生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国内外众多学者讨论蛛网膜下隙投入吗啡的镇痛效果、副作用和投入量,一般认为0.2~0.3mg是最佳剂量。本次观察发现蛛网膜下隙投入吗啡:Ⅰ组:布比卡因7.5mg+吗啡0.25mg;Ⅱ组:布比卡因7.5mg+吗啡0.5mg,两组镇痛效果差异不大,均未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但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有显著性,与吗啡用量呈正性相关。Ⅰ组结果显示,鞍麻投入吗啡0.25mg应用于肛肠科手术,可以得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小。因此,以能达到术后镇痛为标准,鞍麻吗啡用量以微量(0.2~0.3mg)为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80-02
[摘要]目的:提高肛肠科各类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ASA)Ⅰ~Ⅱ级择期鞍麻下行各类肛肠科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结果:镇痛效果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SA评分,两组患者术后VSA评分均在4分以下,达到基本无痛。结论:鞍麻投入吗啡0.25mg可以得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小。两组对照镇痛效果差异不大,但不良反应差异有显著性,因此认为:以能达到术后镇痛为标准,鞍麻吗啡用量以微量(0.2~0.3mg)为宜。
[关键词]肛肠手术;吗啡;鞍麻;镇痛
鞍麻由于操作简单、起效快、镇痛作用完全、肌松作用满意,在肛肠科各类手术中仍然是首选麻醉方法之一,但术后镇痛有些不便。我院自2007年7月起对肛肠科手术患者在单次鞍麻过程中伍用微量吗啡,得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和镇痛效果。本文对0.25mg吗啡和0.5mg吗啡用于肛肠科各类手术后的镇痛进行临床观察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ASA)Ⅰ~Ⅱ级择期鞍麻下行各类肛肠科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患者男63例,女57例。年龄14~76周岁。手术时间29.4~118.9min。均无术前服用镇静镇痛药物史。
1.2方法:常规术前用药,入室开放静脉,监测BP、P、SpO2,病人取坐位,于L2~3或L3~4行腰椎穿刺,穿刺针斜口向下,穿刺成功后,Ⅰ组:布比卡因7.5mg+吗啡0.25mg;Ⅱ组:布比卡因7.5mg+吗啡0.5mg,用10s注入蛛网膜下腔,注入后保持原体位5min。
1.3观测项目
1.3.1术后镇痛效果:注药后12、24、48h测定VAS值(0~10分),0分表示没有疼痛,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疼痛。
1.3.2呼吸抑制情况:术后观察血氧饱和度(SpO2)。
1.3.3副作用:恶心、呕吐、瘙痒、头昏头晕和尿潴留。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平面上界为T9~T10,下界为S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镇痛效果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两组患者术后VSA评分均在4分以下,达到基本无痛。12、24、48h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比较Ⅱ组发生率显著高于Ⅰ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呼吸观察:鞍麻投入吗啡最令人担心的副作用是延迟性呼吸抑制,根据本研究观察结果,术后48h各时点的SpO2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均未发现因呼吸抑制而引起的低氧血症,说明鞍麻注入吗啡0.25~0.5mg在临床上未产生明显呼吸抑制。
3讨论
随着麻醉学理论知识研究的迅猛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脊髓后角存在阿片类受体后,已明确蛛网膜下腔注入吗啡有很强的镇痛效果,具有临床运用价值。但是由于用吗啡蛛网膜内注射有较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常因此而发生严重的医疗事故,所以蛛网膜下腔用吗啡不能引起临床麻醉医师的十分重视。为了能降低运用吗啡镇痛所产生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国内外众多学者讨论蛛网膜下隙投入吗啡的镇痛效果、副作用和投入量,一般认为0.2~0.3mg是最佳剂量。本次观察发现蛛网膜下隙投入吗啡:Ⅰ组:布比卡因7.5mg+吗啡0.25mg;Ⅱ组:布比卡因7.5mg+吗啡0.5mg,两组镇痛效果差异不大,均未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但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有显著性,与吗啡用量呈正性相关。Ⅰ组结果显示,鞍麻投入吗啡0.25mg应用于肛肠科手术,可以得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小。因此,以能达到术后镇痛为标准,鞍麻吗啡用量以微量(0.2~0.3mg)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