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与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相关的及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习者在这种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
【关键词】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时代性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故事、生活、活动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创设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故事化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
二、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活动的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l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lO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像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三、情境活动化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四、情境问题化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五、情境内容的时代性
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学生当小小检查员解决问题后我告诉学生:现在的车祸大部分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你想对超载的司机叔叔说什么?引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生活性是情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前提,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牧牛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时代性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故事、生活、活动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创设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故事化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
二、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活动的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l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lO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像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三、情境活动化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四、情境问题化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五、情境内容的时代性
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学生当小小检查员解决问题后我告诉学生:现在的车祸大部分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你想对超载的司机叔叔说什么?引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生活性是情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前提,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牧牛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