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情操
对于小学生这样一个处在社会化初级阶段的群体,其思想体系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而学校作为最典型的社会化场所,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以及思想体系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们对于权威的盲目崇拜是普遍的,因而在学校一般会对老师言听计从,加之学生家长普遍缺少与孩子交谈、相处的时间,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超过学生父母对他们的影响。由于学生的行为举止图式的获得主要依靠教育和模仿,因此老师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倾向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这通常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时刻记住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为基础,没有良好的品德这个最基本的前提,知识、能力都将是空中楼阁,经不起现实与社会的检验。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如果拥有了专业技能,除非在尚未作恶之前内心向善,否则将会对国家、社会造成巨大破坏。老师的任务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即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困惑。没有传授道理这个根本,授业与解惑将无从谈起,切不可本末倒置。此外,开放、包容的思想情操,则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温度、有灵魂、有担当的人。不至于被困难打到,不会因为责任而胆怯,更不会为物欲而放弃做人的底线。因此,作为班主任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的意义,在学会求知前,要先学会做人。
二、培育兴趣与提高能力兼顾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比较盲目、缺少方向。就中国的教育体制而言,一般很少有学生会从内心喜欢学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对于小学生,处在义务教育阶段,通常是按部就班,因此学习兴趣不强的学生占比例非常大,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多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不是逼迫着学生完成繁多的作业。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学习,而在学习中收获了知识与乐趣,自然会喜欢上学习。个人认为,实践是培养兴趣的最好来源,让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在无形中被学生掌握,抑或是主动在学生的同辈群体间传播,这是传授知识的理想方式,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启发,自然会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而这就成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想办法提高其能力。而能力又分为很多种,在小学阶段无非就是比较基础的几种,例如,背诵能力,速记能力,简单运算能力和阅读能力等。当然,以上几种能力在今后的持续培养中还会不断提高。老师应该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各种能力,比如说背诵能力,一个孩子用两个小时背诵一首五言绝句,机械性地背了几十遍,最终流利地背下来,这不算能力,两个小时重复20几个字,足以在脑中打下烙印。而另外一个孩子用20分钟将该诗逐句翻译,然后体会名词、动词等之间的联系、排列位置以及韵律韵脚等,最终用10分钟把这首诗背诵下来,第二天巩固一下,同样可以流利地将诗背完,这就上升到了能力的高度。以后再有背诵,他仍然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有了某种更加简单的图式,背诵就变得容易。而班主任老师则需要具备发现这种能力或科学方法的眼睛,并将其总结出来告诉学生,可以使学生事半功倍。可以这样说,拥有学习的能力,才有可能去学好一门或几门学科。因此,培养兴趣与提高能力要同步进行,二者缺一不可。
三、教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一个人,如果想要对社会做出贡献,想要实现人生价值,没有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学生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班主任教师要时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虽然我国目前文凭主义大行其道,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学历越高,专注学习时间越长的人,其知识储备、能力、眼界、思想境界都普遍高于学历低、学习时间短的人,这说明学习对一个人的改变是持久的,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学生表明这样一个观点:在学生阶段,学习是其最主要的任务。当然,这种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以及老师讲授的内容,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如历史、政治、文学等内容。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长期过程中,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学会适应社会规范,懂得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等,以帮助其在步入社会时可以较快地融入并不伴随过度的压力。
四、结论
以上三点内容大体上说明了小学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应该秉承的理念,正所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或教育理念下指导教学,才会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可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要素缺一不可,要综合起来考虑,不留短板,方可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为于国家、于社会有用的人才。
对于小学生这样一个处在社会化初级阶段的群体,其思想体系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而学校作为最典型的社会化场所,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以及思想体系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们对于权威的盲目崇拜是普遍的,因而在学校一般会对老师言听计从,加之学生家长普遍缺少与孩子交谈、相处的时间,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超过学生父母对他们的影响。由于学生的行为举止图式的获得主要依靠教育和模仿,因此老师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倾向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这通常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时刻记住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为基础,没有良好的品德这个最基本的前提,知识、能力都将是空中楼阁,经不起现实与社会的检验。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如果拥有了专业技能,除非在尚未作恶之前内心向善,否则将会对国家、社会造成巨大破坏。老师的任务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即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困惑。没有传授道理这个根本,授业与解惑将无从谈起,切不可本末倒置。此外,开放、包容的思想情操,则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温度、有灵魂、有担当的人。不至于被困难打到,不会因为责任而胆怯,更不会为物欲而放弃做人的底线。因此,作为班主任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的意义,在学会求知前,要先学会做人。
二、培育兴趣与提高能力兼顾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比较盲目、缺少方向。就中国的教育体制而言,一般很少有学生会从内心喜欢学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对于小学生,处在义务教育阶段,通常是按部就班,因此学习兴趣不强的学生占比例非常大,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多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不是逼迫着学生完成繁多的作业。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学习,而在学习中收获了知识与乐趣,自然会喜欢上学习。个人认为,实践是培养兴趣的最好来源,让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在无形中被学生掌握,抑或是主动在学生的同辈群体间传播,这是传授知识的理想方式,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启发,自然会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而这就成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想办法提高其能力。而能力又分为很多种,在小学阶段无非就是比较基础的几种,例如,背诵能力,速记能力,简单运算能力和阅读能力等。当然,以上几种能力在今后的持续培养中还会不断提高。老师应该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各种能力,比如说背诵能力,一个孩子用两个小时背诵一首五言绝句,机械性地背了几十遍,最终流利地背下来,这不算能力,两个小时重复20几个字,足以在脑中打下烙印。而另外一个孩子用20分钟将该诗逐句翻译,然后体会名词、动词等之间的联系、排列位置以及韵律韵脚等,最终用10分钟把这首诗背诵下来,第二天巩固一下,同样可以流利地将诗背完,这就上升到了能力的高度。以后再有背诵,他仍然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有了某种更加简单的图式,背诵就变得容易。而班主任老师则需要具备发现这种能力或科学方法的眼睛,并将其总结出来告诉学生,可以使学生事半功倍。可以这样说,拥有学习的能力,才有可能去学好一门或几门学科。因此,培养兴趣与提高能力要同步进行,二者缺一不可。
三、教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一个人,如果想要对社会做出贡献,想要实现人生价值,没有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学生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班主任教师要时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虽然我国目前文凭主义大行其道,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学历越高,专注学习时间越长的人,其知识储备、能力、眼界、思想境界都普遍高于学历低、学习时间短的人,这说明学习对一个人的改变是持久的,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学生表明这样一个观点:在学生阶段,学习是其最主要的任务。当然,这种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以及老师讲授的内容,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如历史、政治、文学等内容。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长期过程中,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学会适应社会规范,懂得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等,以帮助其在步入社会时可以较快地融入并不伴随过度的压力。
四、结论
以上三点内容大体上说明了小学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应该秉承的理念,正所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或教育理念下指导教学,才会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可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要素缺一不可,要综合起来考虑,不留短板,方可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为于国家、于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