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实践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社区教育的实施赋予人们实践行为和精神世界的人文性。社区教育的实施首先要回归到文化资源的发掘上。中华门街道的文化资源,具体包括以下3种文化:催人奋进的创业文化、闻名中外的报恩文化、历史悠久的慈善文化,这些文化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发与重塑是社区教育的关注重点。
关键词:社区教育;文化资源;开发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社区教育能满足居民精神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知识文化和技能水平,是多种传统教育板块的沟通桥梁和平台,发展社区教育是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社區教育的九种主要模式:上海社区教育的政府模式、沈阳的自治模式、青岛的服务模式、台湾的学习型社区模式、日本的“公民馆”模式、英国的“社区计划学习网络”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巴西的“乌贾玛”(Uniaman)模式、香港的义工援助模式等,其中,最集中的是它们都围绕一个“文化”。学习模式的核心是文化,慈善精神模式也是文化,服务模式和自治模式表达的也是文化(当然是一种现代文化)。英国社会学家约翰·汤姆林森认为,“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社区教育的实施赋予人们实践行为和精神世界的人文性。社区教育的实施首先要回归到文化资源的发掘上。
中华门街道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还有研究者将其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来谈文化资源。笔者从历史的角度细分一下中华门街道的文化资源,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文化:
1.催人奋进的创业文化
中华门街道地处南京市城南,1865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在南京雨花台附近创立了“金陵机器局”(亦称江宁机器局),为当时全国四大兵工厂之一,是南京民族工业的摇篮。“屋宇皆仿外洋,募洋匠为师,督诸将制造炮位门火洋枪抬枪。”民国十七年(1928年)工厂更名为“金陵兵工厂”,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迁往重庆,改称“二十一兵工厂”。解放后在原址扩大规模兴建“南京晨光机器制造厂”,并逐步改兵器生产为航天高科技企业。2007年,工厂迁往新区,工厂旧址上成立了“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
追本溯源,“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1865"凝聚了洋务运动以来中华民族富国强兵的苦苦探索,记录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中国由弱变强的历史进程,承载着国人走向世界、驰骋宇宙的梦想。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兴邦——这就是创业文化的记忆。“1865”从“师夷”到“制夷”,从仿造洋枪洋炮到锻造灵山大佛,从马克沁机枪的怒吼到新中国的“嫦娥奔月”,“1865”创业史在诉说这样一个真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2.闻名中外的报恩文化
2008年8月以来,“惊世考古大发现”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人们的视线也也再次关注到金陵大报恩寺的重建工作中来,由此,我们有必要回顾这一段历史,回顾这里所拥有的重要人物与事件,揭示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传统,以便更好地展示这一地区文化所固有的特色。
报恩寺乃明朝永乐间所建,寺宇占地广阔恢宏,依山临水,绿荫蓊郁。寺内禅堂僧房相率而立,佛殿画廊名目繁多,钟楼池台点缀其间,更有举世间闻名,号称天下第一塔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此塔被世人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迹之一。大报恩寺建置的目的,是成祖登基后为宣扬和报答先皇太后之恩德。这是当时最高统治者向世人表达的情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哪怕对自己的父母也要知恩图报。
报恩,即报答和感谢他人所赐予的恩惠。她不仅仅是一种孝道伦理,更是一种和谐的社会心态。她倡导的是宽容、理解和博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导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品质日渐的丧失,人们的感恩思想也变得十分淡薄,这一严重的精神缺失,直接导致社会人心的自私、冷漠和无情。因此,当今社会提倡和弘扬感恩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感恩文化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积极因素。有了社会的稳定,才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历史悠久的慈善文化
中华门街道有着很深厚的慈善文化积淀。中国历史上慈善活动一般都是由佛家宗教及少量的民间家族实施,到了宋代,慈善活动统一归政府实施,宋嘉定四年(公元1195年)朝廷在南京城报恩寺南建善堂性质的养济院,设院落2所,每所以500人为额,明洪武继续开办,“清嘉庆年间在中华门外金工里一带,设积善堂,办义学、施茶、掩埋、惜谷”。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由蒋恒清等人集资在位于今雨花路171号创建的“南郊义学”,招收周边贫家孩子免费上课,学生一度达到四五十人。
“慈善”这两个字,英语是“PHILAN—THROPY”,来自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另外一个词汇“CHARITY”的本意是“爱”和“博爱”。在中国的辞典上这两个字是分开的,“慈”就是仁义、和善、同情、怜悯;“善”是吉祥、美好。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慈善就是现代文明的一种表现。慈善文化就是围绕着慈善这个主体内容所产生形成的一种文化,它的核心是平等互助的理念。不管是宋代的官方主办的养济院还是到民间办的“南郊义学”,它们都是利益的调解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它起着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的作用;同时又起着梳理社会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因此,弘扬慈善文化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拓展文化资源在
社区教育中的功能与途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建立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传统的文化精神一直沿袭至今。目前,一些地方抱着“经济工作压倒一切工作”的方针,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开发与重塑。因此,必须借助社区教育的实施,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公民精神的重塑。人的精神发展体现为人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价值准则日益正确,审美意识日益健康,人性特征日益鲜明,精神世界日益丰富,人能不断适应生产关系进步的需要。
中华门街道的创业文化、报恩文化、慈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如何重塑与开发,社区教育将起到关键作用。
创业文化,它是一种奋斗精神。在市场经济下,各行各业充满竞争,许多人员从单位下岗、待岗,如何把“1865”的创业文化精神通过社区教育的形式反映出 来,使培训人员从中得到教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创业中去。目前,我们在“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里设立了“1865"市民讲堂,把"1865”市民讲堂打造成弘扬创业精神、宣传民族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业精神教育基地,引导广大市民更进一步地认识南京、热爱南京,更进一步地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和民族文化的伟大,坚定他们自强不息,坚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祖国辉煌的今天和明天的坚强信念。
报恩文化,它是一种社会良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口头语言和生活训诫。关于报恩的故事、箴言比比皆是,宋朝诗人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無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通过社区教育,我们打造知恩图报的典型,通过树立典型、强化宣传,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达到教化的目的。
街道居民裴宝琴,是一位残疾人,同时还患有红斑狼疮,没有文化的她无法从事正常工作,只能靠吃低保来维持基本生活。但是裴宝琴身残志坚,多次向邻里打听技能培训的事儿,为此,街道特意根据本人意愿,为她提供了技能援助,让她参加了由街道技能援助基地提供的免费的职业培训。通过培训,裴宝琴渐渐掌握了捏小泥人这门民间手艺,终于捏出了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各种小泥人。同时街道又安排她接受了“创业培训”,为其提供了创业指导、政策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裴宝琴凭借着泥人制作的一技之长,不仅为家庭减轻了负担,又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她将出售泥人所获得的部分利润帮助其他残疾生活困难的人员,并鼓励他们也要像自已一样好好接受培训、大胆创业。通过裴宝琴这样的社会典型印证了一个从接受社会援助到反辅社会的新时期下的报恩精神。
慈善文化,它是一种社会责任。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让为富不仁者变得越来越少,陈光标式慈善者越来越多是慈善文化关注的重点,慈善事业是社会利益的再分配,是以道德和善心为基础的。通过社区教育积极宣传和塑造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显得更为迫切。目前街道组织力量编撰《中华门人文瑰宝》《佛地中华门》等书,并将分批发放给社区居民,通过书刊向居民宣传创业文化、报恩文化、慈善文化,使之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街道设立慈善超市对弱式群体进行救助、同时接受社会的爱心捐助,也通过共建单位、驻区单位及个人对辖区弱势群体进行物质帮扶和精神帮助,以期达到对慈善文化宣传的践行。社区教育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学习载体,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价值理念有机地融进社区教育,这样既丰富了社区教育内容,又促进了传统文化建设。只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科学规划,在社区教育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有影响的社区教育品牌。
关键词:社区教育;文化资源;开发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社区教育能满足居民精神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知识文化和技能水平,是多种传统教育板块的沟通桥梁和平台,发展社区教育是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社區教育的九种主要模式:上海社区教育的政府模式、沈阳的自治模式、青岛的服务模式、台湾的学习型社区模式、日本的“公民馆”模式、英国的“社区计划学习网络”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巴西的“乌贾玛”(Uniaman)模式、香港的义工援助模式等,其中,最集中的是它们都围绕一个“文化”。学习模式的核心是文化,慈善精神模式也是文化,服务模式和自治模式表达的也是文化(当然是一种现代文化)。英国社会学家约翰·汤姆林森认为,“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社区教育的实施赋予人们实践行为和精神世界的人文性。社区教育的实施首先要回归到文化资源的发掘上。
中华门街道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还有研究者将其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来谈文化资源。笔者从历史的角度细分一下中华门街道的文化资源,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文化:
1.催人奋进的创业文化
中华门街道地处南京市城南,1865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在南京雨花台附近创立了“金陵机器局”(亦称江宁机器局),为当时全国四大兵工厂之一,是南京民族工业的摇篮。“屋宇皆仿外洋,募洋匠为师,督诸将制造炮位门火洋枪抬枪。”民国十七年(1928年)工厂更名为“金陵兵工厂”,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迁往重庆,改称“二十一兵工厂”。解放后在原址扩大规模兴建“南京晨光机器制造厂”,并逐步改兵器生产为航天高科技企业。2007年,工厂迁往新区,工厂旧址上成立了“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
追本溯源,“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1865"凝聚了洋务运动以来中华民族富国强兵的苦苦探索,记录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中国由弱变强的历史进程,承载着国人走向世界、驰骋宇宙的梦想。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兴邦——这就是创业文化的记忆。“1865”从“师夷”到“制夷”,从仿造洋枪洋炮到锻造灵山大佛,从马克沁机枪的怒吼到新中国的“嫦娥奔月”,“1865”创业史在诉说这样一个真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2.闻名中外的报恩文化
2008年8月以来,“惊世考古大发现”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人们的视线也也再次关注到金陵大报恩寺的重建工作中来,由此,我们有必要回顾这一段历史,回顾这里所拥有的重要人物与事件,揭示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传统,以便更好地展示这一地区文化所固有的特色。
报恩寺乃明朝永乐间所建,寺宇占地广阔恢宏,依山临水,绿荫蓊郁。寺内禅堂僧房相率而立,佛殿画廊名目繁多,钟楼池台点缀其间,更有举世间闻名,号称天下第一塔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此塔被世人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迹之一。大报恩寺建置的目的,是成祖登基后为宣扬和报答先皇太后之恩德。这是当时最高统治者向世人表达的情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哪怕对自己的父母也要知恩图报。
报恩,即报答和感谢他人所赐予的恩惠。她不仅仅是一种孝道伦理,更是一种和谐的社会心态。她倡导的是宽容、理解和博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导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品质日渐的丧失,人们的感恩思想也变得十分淡薄,这一严重的精神缺失,直接导致社会人心的自私、冷漠和无情。因此,当今社会提倡和弘扬感恩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感恩文化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积极因素。有了社会的稳定,才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历史悠久的慈善文化
中华门街道有着很深厚的慈善文化积淀。中国历史上慈善活动一般都是由佛家宗教及少量的民间家族实施,到了宋代,慈善活动统一归政府实施,宋嘉定四年(公元1195年)朝廷在南京城报恩寺南建善堂性质的养济院,设院落2所,每所以500人为额,明洪武继续开办,“清嘉庆年间在中华门外金工里一带,设积善堂,办义学、施茶、掩埋、惜谷”。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由蒋恒清等人集资在位于今雨花路171号创建的“南郊义学”,招收周边贫家孩子免费上课,学生一度达到四五十人。
“慈善”这两个字,英语是“PHILAN—THROPY”,来自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另外一个词汇“CHARITY”的本意是“爱”和“博爱”。在中国的辞典上这两个字是分开的,“慈”就是仁义、和善、同情、怜悯;“善”是吉祥、美好。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慈善就是现代文明的一种表现。慈善文化就是围绕着慈善这个主体内容所产生形成的一种文化,它的核心是平等互助的理念。不管是宋代的官方主办的养济院还是到民间办的“南郊义学”,它们都是利益的调解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它起着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的作用;同时又起着梳理社会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因此,弘扬慈善文化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拓展文化资源在
社区教育中的功能与途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建立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传统的文化精神一直沿袭至今。目前,一些地方抱着“经济工作压倒一切工作”的方针,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开发与重塑。因此,必须借助社区教育的实施,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公民精神的重塑。人的精神发展体现为人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价值准则日益正确,审美意识日益健康,人性特征日益鲜明,精神世界日益丰富,人能不断适应生产关系进步的需要。
中华门街道的创业文化、报恩文化、慈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如何重塑与开发,社区教育将起到关键作用。
创业文化,它是一种奋斗精神。在市场经济下,各行各业充满竞争,许多人员从单位下岗、待岗,如何把“1865”的创业文化精神通过社区教育的形式反映出 来,使培训人员从中得到教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创业中去。目前,我们在“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里设立了“1865"市民讲堂,把"1865”市民讲堂打造成弘扬创业精神、宣传民族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业精神教育基地,引导广大市民更进一步地认识南京、热爱南京,更进一步地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和民族文化的伟大,坚定他们自强不息,坚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祖国辉煌的今天和明天的坚强信念。
报恩文化,它是一种社会良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口头语言和生活训诫。关于报恩的故事、箴言比比皆是,宋朝诗人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無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通过社区教育,我们打造知恩图报的典型,通过树立典型、强化宣传,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达到教化的目的。
街道居民裴宝琴,是一位残疾人,同时还患有红斑狼疮,没有文化的她无法从事正常工作,只能靠吃低保来维持基本生活。但是裴宝琴身残志坚,多次向邻里打听技能培训的事儿,为此,街道特意根据本人意愿,为她提供了技能援助,让她参加了由街道技能援助基地提供的免费的职业培训。通过培训,裴宝琴渐渐掌握了捏小泥人这门民间手艺,终于捏出了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各种小泥人。同时街道又安排她接受了“创业培训”,为其提供了创业指导、政策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裴宝琴凭借着泥人制作的一技之长,不仅为家庭减轻了负担,又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她将出售泥人所获得的部分利润帮助其他残疾生活困难的人员,并鼓励他们也要像自已一样好好接受培训、大胆创业。通过裴宝琴这样的社会典型印证了一个从接受社会援助到反辅社会的新时期下的报恩精神。
慈善文化,它是一种社会责任。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让为富不仁者变得越来越少,陈光标式慈善者越来越多是慈善文化关注的重点,慈善事业是社会利益的再分配,是以道德和善心为基础的。通过社区教育积极宣传和塑造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显得更为迫切。目前街道组织力量编撰《中华门人文瑰宝》《佛地中华门》等书,并将分批发放给社区居民,通过书刊向居民宣传创业文化、报恩文化、慈善文化,使之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街道设立慈善超市对弱式群体进行救助、同时接受社会的爱心捐助,也通过共建单位、驻区单位及个人对辖区弱势群体进行物质帮扶和精神帮助,以期达到对慈善文化宣传的践行。社区教育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学习载体,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价值理念有机地融进社区教育,这样既丰富了社区教育内容,又促进了传统文化建设。只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科学规划,在社区教育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有影响的社区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