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三招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ot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笔者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总结出了一些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策略。
  
  一、适时使用“小课件”教学,达到“情境环”教学效果
  
  化学课程的知识内涵丰富,千差万别,有的课非常需要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否则难以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深刻透彻的了解。这样的课最需要的硬件是多媒体设备,最需要的教学软件当然就是课件。
  我们将仅在一节课中使用的课件称作“小课件”。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访问网络,如果需要网络资源,则在课前先行下载并整合到课件当中,避免因网络不畅而耽搁教学时间。笔者认为,利用小课件教学的理论基础乃是情境教学思想,多媒体呈现的多数片段都是为了创设一定的情境,为的是帮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主动参与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当然,要注意情境种类的多样性,如果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能无法长久保持。相反,如果情境一环扣一环,相互层层递进,紧密联系,则可以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新知识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不断探索、反思、重新构建认知体系,完整地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就是“情境环教学”。利用小课件教学能达到“情境环教学”的效果,显然是令人满意的。
  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的意义时,笔者就运用了“小课件”教学方式。首先投影曹冲称象图,让大家回忆曾经很爱听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分析其中蕴涵的重要思想——“化整为零”。再投影一粒米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称得一粒米的质量。学生受曹冲称象思想的启发,并逆向思维——“合零为整”,回答出了“先称100粒米的质量,再除以100”的答案,初步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进而再投影模拟的碳原子微观放大图像,问碳原子是否像投影幕上显示的那么大,质量应该怎么称。这一下子把学生难住了,继而有个别学生说“还是先称100个碳原子”。教师立即用投影呈现出100个碳原子放在天平上的模拟示意图,问:“100个碳原子看得见吗,能不能称?”——播放影片表明天平丝毫未动。学生立即认识到100个碳原子太少,一般天平根本称不出质量。后来学生大胆猜想,再扩大更多倍数:1万倍,1亿倍……投影画面随之变化,达到一个巨大的数目时,天平动了。学生惊喜地发现,起初的思路是对的。教师立即抓住这一好时机,及时阐明了物质的量的重要作用,正是把微觀与宏观进行联系,变微观粒子的难以称量为宏观物质的可以称量,学生轻松地理解了。
  在这样的课堂中,信息技术一直与教学过程融合,自始至终发挥着情境的导向作用,促使学生通过解决一连串情境中的问题,将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二者紧密联系,提高了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
  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绝不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来代替粉笔板书、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师生交流,更不能只是一种点缀。总之,“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该使用信息技术的地方要充分使用,要用好!
  
  二、以信息技术课程为支撑,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化学是自然科学,化学的发展是一个由无知到有知、由模糊到清晰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学生学习化学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科学实践的经历,把化学看成一门枯燥的、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如果能够交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课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奥妙,无疑能够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减轻死记硬背的负担。
  可喜的是,今天的探究手段先进了,尤其是我们的身边还多了一条更快捷的信息渠道——网络!高速、海量的网络资源理应被融入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
  学生具备的电脑知识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花大力气传授信息技术知识是不可取的。不妨与任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保持经常的沟通,还可以试着争取信息技术课教师的配合,在他们的课堂练习中融入化学的“元素”,例如用电脑描画原子结构示意图,上网查找有用的化学资源等等。
  在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逐步熟练后,便可以开展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渠道的科学探究活动。例如,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题:“探究苹果变色的原因”,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首先开始了猜想假设,并根据结论的种类自发进行了分组,推选组长,明确分工。下一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上或在家上网的时间,查找了有关资料,再次理清本组观点和思路,发现自己观点明显不合理的小组自行解散,其成员自由加盟到其他组。再下一步就是进行实验验证,总结归纳,展示本组观点以及查找到的网络资源的观点。起初的观点多达五六种,几步下来,观点渐渐集中,最终观点达成了一致——苹果的变色不是来自于铁元素的氧化,而是来自多酚的氧化。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支持下,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或家庭电脑网络搜集有用的资料,从事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的科学探究活动,“猜测—寻找理论支撑—调整思路—实验验证—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全身心投入,感受过程,激发想象。学生们感到越来越有兴趣和信心学好化学了。
  
  三、师生共建网络“大课件”,实现持续的情境学习
  
  有人提出过“大课件”观,其实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网络家园便是符合学生自身需要、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大课件,其作用影响明显区别于一般课堂中使用的小课件。
  我们在学校网站专门开辟了“化学家园——我们自己的家园”区域,设立了“化学的昨天与今天”、“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等主题。“化学的昨天与今天”主题是促使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阅读学习,大致知晓化学发展的进程,领悟到科学发展的一些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作为一个探究活动的主题,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评判不同时期、不同样式周期表的优缺点,身临其境地感悟化学的发展史,并可能激起他们思维中创新的火花;“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主题要求学生尽可能全面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并要求附有合适的装置图,在装置图表达的情境中,学生或借机复习了已有知识或形象地学到了新知识。
  我们还非常重视BBS论坛或E-mail的特殊作用,使之为交流开辟绿色的通道,让教师听到更多来自学生的声音,及时调整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进而信任教师,热爱其所任教的学科。
  建立“大课件”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围绕特定情境进行持续自主学习的过程。事实上,一个好的网页的建立需要不断补充、调整和完善,因而它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也是长效的。通过这样的活动,过去爱上网聊天、打游戏的学生,兴趣也发生了转移,时间利用得很有价值,而且生生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一人的天下,而是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张丕南.刍议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甘肃教育[J],2005(10).
  [2]毕英姿.把课程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普教研究[J],2004(4).
其他文献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一讲话精神对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例一:2009年10月13日,呼叫中心出现突发故障,具体表现为:无法登录系统,电话无法接人。经查呼叫中心的数据库服务器、CTI服务器不能通过smb协议共享网络资源,输入\ip访问出现提示“
记得倡导新基础教育的叶澜教授曾为我们描绘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情景:  ——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  ——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  ——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  ——帮助学生达到内心澄明、视界敞亮?  ……  这正是我们每一个素质教育实施者所追求的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
近日,中国最大的数字电视软件及系统提供商,北京数码视讯成功中标浙江文成有线数字电视DVB全平台项目。这是数码视讯软件产品在为浙江各市县提供优质服务后,以实力夺得的又一标
<正>~~
期刊
叮铃铃,上课了。产假后第一天上班,这学期学校安排我上体育课。谁知第一堂课就下雨,无奈只能在室内介绍一些体育方面的知识。室内课内容比较宽泛,讲什么好呢?我考虑到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讲一些体育器械方面的知识,肯定枯燥无味。明年不是2008年奥运会了吗?何不以这个为主题开展教学呢?说做就做,我从网上下载了关于奥运会的素材,把课堂搬到了多媒体教室。孩子们很惊讶:这是我们上语文、数学课的地方,怎么也能来这上
2010年7月26日,重庆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广播电视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方案》,批准由广电集团、渝富公司作为发起人,以产业公司整体变更的方式发起
本文对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挤密桩处理地基技术规程》DBJ61—2—2006的主要内容及修订依据作简要说明,以资使用参考。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的施工索赔。
2006年12月1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在江苏无锡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下设五个专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