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4年,我校申报了增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经过一年的研究,归纳出古诗吟诵教学的四步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品读诗歌,吟诵悟境——实践尝试,拓展延伸。”这种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能否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意境,感受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更浓,记忆更强,挖掘内涵更深?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展了实验教学。
【关键词】创设;诗歌;吟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吟诵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这样读书的,但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被认为是落后的东西,遭到遗弃。到如今,会吟诵的人垂垂老矣,再不抢救,这一文化遗产将会失传。习总书记说:“要坚持文化自信。”大家都知道,背书难,但一首歌听几次就能唱出来,而吟诵就有这种音乐的特性,有助于记忆,也是古人创作古诗的方式。基于这些认识,2014年,我校申报了增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经过一年的研究,归纳出古诗吟诵教学的四步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品读诗歌,吟诵悟境——实践尝试,拓展延伸。”这种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能否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意境,感受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更浓,记忆更强,挖掘内涵更深?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展了实验教学,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为例谈谈。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歌咏庐山的诗歌中,流传最广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的艺术构思是通过一处景色来烘托庐山的美丽景色和磅礴气势,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题西林壁》却没有描写具体景物,而是概括地写了对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引起读者的思考。
为了营造氛围,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顺利地进行,根据这首诗的描写题材,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大家会背的古诗肯定很多,能背一首你喜欢的诗给同学们听听吗?当有学生背到与庐山有关的古诗时,老师就揭示课题并观赏庐山风光片。学生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古人有云:“七分诗三分读。”小学古诗吟诵教学,诵读是基础,教学应以读为本。“诗歌”顾名思义,在古代,诗和歌是相通的,古诗可以作为歌来吟唱,古人在创作诗歌时也是边吟边唱,而且古诗讲究押韵、旋律优美,所以读起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古诗吟诵教学最根本的策略就是“读”,离开读,古诗教学便是空中楼阁。杨再隋教授曾提出,“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在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教师应先让学生读诗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可相机适当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样形式读起来,再借助工具书、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等理解诗歌。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老师渗透吟诵的技巧,示范吟诵,激发兴趣。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我在学生读通、读顺诗歌的基础上播放增城区教研室李旭明主任的吟诵录音,此时,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情不自禁张开口小声地跟着吟诵起来。从配乐范吟中感受庐山横看绵亘蜿蜒,郁郁葱葱;侧看就奇峰高耸入云。通过以读为本,以吟诵激趣,整体感知诗歌,让学生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
三、品读诗歌,吟诵悟境
虽说是古诗吟诵教学模式,但它与传统古诗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诵读和感悟”并举,让学生陶醉在琅琅的书声里。学习诗歌,诵读是关键,更是感悟的基础和前提。
1.在诵读中,教师应根据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采取各种诵读方式,可听读、范读、领读、小组读、轮读、齐读,也可指名读,就是要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读准诗词的节奏。
2.在诵读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作为引导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产生移情,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领悟作品中的形象。如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问道:“岭”和“峰”两个字都是山字旁,显然与山有关,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查字典或画画来研究它们的区别。学生查字典或画画:“岭”是山脉的意思,“峰”是指高而尖的山头。
我接着说:“谁来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怎样的‘峰’,怎样的‘岭’?”(连绵起伏的山岭,高耸陡峭的山峰)
师:那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景 象呢?展开想象,试着说说。(填空:从远处看,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看,庐山 ;從低处看,庐山 。)
师:我们理解了第一、二句诗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说说第三、四句诗的意思。(填空:①因为 ,所以 。②之所以 ,是因为 。③ ,是因为 。④ ,所以 。)
师:大家对这首诗理解得不错,我们的朗读能更深一步了。(播放配有流水声音的《渔舟晚唱》)
通过流水、古筝,引导学生走入景中,进入诗境,感悟诗情,通过反复诵读,以声传情,情景交融,在诗歌的韵味与美感中,学生理解诗句就事半功倍了。
3.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即“诗情画意”的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易于学生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领悟古诗美的内涵。
“诗言志”,文章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古诗作为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一首诗词,就是走近一位诗人,解读诗人生活,明白一番道理,阐释一段历史。所以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这才能走进诗人内心,感悟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题西林壁》后两句诗句教学时,我适时补充:这是一首诗中写景的诗,又是讲述了一个生活哲理的诗,大家知道苏轼在写这首诗时,他的生活状况吗?(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苏轼被贬官的材料)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明白了苏轼欣赏着庐山的美景,想想自己的遭遇,此情此景,苏轼不由得写下了内心的感 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在吟诵中感悟诗韵。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课堂才会彰显生气和价值。在此基础上,老师适时增加吟诵元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对于学生来说,吟诵目前还是一种新鲜事物,老师应多做配乐示范吟诵,借助媒體配乐范吟,同时传授一些入门的吟诵方法,如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创编吟诵曲调、编写顺口溜等。让古诗教学方法与吟诵相结合,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吟出意境美,诵出诗韵情,还古诗本来的性情,还古诗固有的味道。如教学《题西林壁》,我播放庐山配乐风景片,让学生扮演苏轼游历庐山,陶醉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里,再想想自己的生活遭遇,感慨万分,对酒当歌,吟出古诗的韵味,洋溢出古诗中的思想情感,挖掘出古诗中的文化内涵。
四、实践尝试,拓展延伸
一首诗的教学只是一个例子,我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教材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教的,我们要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所以学完了一首诗,学生有没有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呢?我们要进行实践拓展,也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习收集整理积累更多的古诗,所以学完苏轼的《题西林壁》吟诵教学,运用学到的方法,尝试吟诵《望庐山瀑布》《庐山瀑布》《庐山独夜》《望庐山五老峰》。还布置想想你知道的其他写庐山的古诗。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在课后说,这么多以庐山为题材的诗歌,他们知道得太少了,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实了学生的语言文化积累。
五、结语
吟诵是一种诵读方式,是朗诵的有益补充。通过实验,此古诗吟诵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识记、背诵”的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古诗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优化。学生学习积极,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地理解诗情诗境、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词。这一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古诗的教学更加有趣,也有益于学生记忆。中华民族正在复兴,推广吟诵教学对提高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对古诗吟诵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蒯红良.《题西林壁》的启示[J].新课程(小学),2010(6).
[1]魏福霞.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J].黑河教育,2009(2).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创设;诗歌;吟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吟诵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这样读书的,但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被认为是落后的东西,遭到遗弃。到如今,会吟诵的人垂垂老矣,再不抢救,这一文化遗产将会失传。习总书记说:“要坚持文化自信。”大家都知道,背书难,但一首歌听几次就能唱出来,而吟诵就有这种音乐的特性,有助于记忆,也是古人创作古诗的方式。基于这些认识,2014年,我校申报了增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经过一年的研究,归纳出古诗吟诵教学的四步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品读诗歌,吟诵悟境——实践尝试,拓展延伸。”这种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能否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意境,感受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更浓,记忆更强,挖掘内涵更深?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展了实验教学,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为例谈谈。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歌咏庐山的诗歌中,流传最广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的艺术构思是通过一处景色来烘托庐山的美丽景色和磅礴气势,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题西林壁》却没有描写具体景物,而是概括地写了对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引起读者的思考。
为了营造氛围,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顺利地进行,根据这首诗的描写题材,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大家会背的古诗肯定很多,能背一首你喜欢的诗给同学们听听吗?当有学生背到与庐山有关的古诗时,老师就揭示课题并观赏庐山风光片。学生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古人有云:“七分诗三分读。”小学古诗吟诵教学,诵读是基础,教学应以读为本。“诗歌”顾名思义,在古代,诗和歌是相通的,古诗可以作为歌来吟唱,古人在创作诗歌时也是边吟边唱,而且古诗讲究押韵、旋律优美,所以读起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古诗吟诵教学最根本的策略就是“读”,离开读,古诗教学便是空中楼阁。杨再隋教授曾提出,“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在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教师应先让学生读诗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可相机适当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样形式读起来,再借助工具书、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等理解诗歌。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老师渗透吟诵的技巧,示范吟诵,激发兴趣。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我在学生读通、读顺诗歌的基础上播放增城区教研室李旭明主任的吟诵录音,此时,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情不自禁张开口小声地跟着吟诵起来。从配乐范吟中感受庐山横看绵亘蜿蜒,郁郁葱葱;侧看就奇峰高耸入云。通过以读为本,以吟诵激趣,整体感知诗歌,让学生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
三、品读诗歌,吟诵悟境
虽说是古诗吟诵教学模式,但它与传统古诗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诵读和感悟”并举,让学生陶醉在琅琅的书声里。学习诗歌,诵读是关键,更是感悟的基础和前提。
1.在诵读中,教师应根据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采取各种诵读方式,可听读、范读、领读、小组读、轮读、齐读,也可指名读,就是要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读准诗词的节奏。
2.在诵读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作为引导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产生移情,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领悟作品中的形象。如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问道:“岭”和“峰”两个字都是山字旁,显然与山有关,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查字典或画画来研究它们的区别。学生查字典或画画:“岭”是山脉的意思,“峰”是指高而尖的山头。
我接着说:“谁来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怎样的‘峰’,怎样的‘岭’?”(连绵起伏的山岭,高耸陡峭的山峰)
师:那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景 象呢?展开想象,试着说说。(填空:从远处看,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看,庐山 ;從低处看,庐山 。)
师:我们理解了第一、二句诗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说说第三、四句诗的意思。(填空:①因为 ,所以 。②之所以 ,是因为 。③ ,是因为 。④ ,所以 。)
师:大家对这首诗理解得不错,我们的朗读能更深一步了。(播放配有流水声音的《渔舟晚唱》)
通过流水、古筝,引导学生走入景中,进入诗境,感悟诗情,通过反复诵读,以声传情,情景交融,在诗歌的韵味与美感中,学生理解诗句就事半功倍了。
3.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即“诗情画意”的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易于学生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领悟古诗美的内涵。
“诗言志”,文章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古诗作为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一首诗词,就是走近一位诗人,解读诗人生活,明白一番道理,阐释一段历史。所以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这才能走进诗人内心,感悟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题西林壁》后两句诗句教学时,我适时补充:这是一首诗中写景的诗,又是讲述了一个生活哲理的诗,大家知道苏轼在写这首诗时,他的生活状况吗?(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苏轼被贬官的材料)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明白了苏轼欣赏着庐山的美景,想想自己的遭遇,此情此景,苏轼不由得写下了内心的感 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在吟诵中感悟诗韵。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课堂才会彰显生气和价值。在此基础上,老师适时增加吟诵元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对于学生来说,吟诵目前还是一种新鲜事物,老师应多做配乐示范吟诵,借助媒體配乐范吟,同时传授一些入门的吟诵方法,如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创编吟诵曲调、编写顺口溜等。让古诗教学方法与吟诵相结合,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吟出意境美,诵出诗韵情,还古诗本来的性情,还古诗固有的味道。如教学《题西林壁》,我播放庐山配乐风景片,让学生扮演苏轼游历庐山,陶醉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里,再想想自己的生活遭遇,感慨万分,对酒当歌,吟出古诗的韵味,洋溢出古诗中的思想情感,挖掘出古诗中的文化内涵。
四、实践尝试,拓展延伸
一首诗的教学只是一个例子,我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教材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教的,我们要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所以学完了一首诗,学生有没有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呢?我们要进行实践拓展,也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习收集整理积累更多的古诗,所以学完苏轼的《题西林壁》吟诵教学,运用学到的方法,尝试吟诵《望庐山瀑布》《庐山瀑布》《庐山独夜》《望庐山五老峰》。还布置想想你知道的其他写庐山的古诗。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在课后说,这么多以庐山为题材的诗歌,他们知道得太少了,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实了学生的语言文化积累。
五、结语
吟诵是一种诵读方式,是朗诵的有益补充。通过实验,此古诗吟诵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识记、背诵”的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古诗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优化。学生学习积极,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地理解诗情诗境、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词。这一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古诗的教学更加有趣,也有益于学生记忆。中华民族正在复兴,推广吟诵教学对提高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对古诗吟诵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蒯红良.《题西林壁》的启示[J].新课程(小学),2010(6).
[1]魏福霞.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J].黑河教育,2009(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