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饼制作活动真的失败了吗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y52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中的教师提出,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幼儿逐渐对制作柿饼失去了兴趣。于是,教师感到困惑:幼儿的兴趣转移了,教师要不要将其拉回?制作柿饼总是失败,这样的活动究竟适不适合在幼儿园进行?关于柿子的主题活动到底要如何进行?
  教师若要解答这些疑惑,宜重新梳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以诊断柿饼制作活动是不是真的失败了。
  起初,孩子们在散步时发现了从柿子树上掉落的果子,并争相表达了自己关于柿子的前期经验。教师判断这是一个教育契机,便将柿子投放在自然角,方便孩子们摸一摸、闻一闻、剥开柿子皮看一看。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丰富了孩子们对于柿子的直观感受。之后,为了扩展孩子们有关柿子的经验,教师又组织了阅读分享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柿饼是什么”和“柿饼怎么做”产生了疑问。在教师看来,制作柿饼将成为一个很好的探究活动,而教师自己也愿意与孩子们共同经历探究的过程。
  案例中,教师提出,孩子如能参与柿子的加工过程,便能获得多样的体验和多方面的经验。那么教师究竟希望孩子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怎样的体验和经验呢?在我看来,这位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并不十分明确这次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只是直觉地感到制作柿饼这样一个孩子未曾经历过的、令孩子感到新鲜的活动具有教育价值,而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成功地做出柿饼。
  案例中,柿饼制作活动一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晾晒柿子的时候遭遇了连绵阴雨,导致柿子发霉了;第二次,在改变晾晒方法和地点后,柿子没有发霉,但也没有成功挂霜,外观看起来与超市售卖的柿饼相差甚远。如果单纯以成功做出与超市售卖的品相相差无几的柿饼为目标,那么这次活动的确是失败的。然而如果像教师一开始设定的那样,想让孩子通过活动获得多样的体验和多方面的经验,那么活动不仅没有失败,甚至可以说挺成功的。两次晾晒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一次放在竹匾中,一次穿绳挂起来;两次晾晒还遭遇了不同的天气:一次是连绵阴雨,一次是连日晴好。最终,孩子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结果:一次是柿子发霉了,一次是柿子变小了一点,出现了一些“皱纹”。这不正是“多样的体验”吗?如果这时教师能把握契机引导孩子结合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来思考为什么两次制作会得到如此不一样的结果,孩子不就有可能获得“多方面的经验”了吗?
  由此可见,教师下意识地仍然更为看重柿饼制作活动的结果而非制作过程中孩子的体验。事实上,无论是认识柿子的活动还是制作柿饼的活动,都是孩子发展的契机,认识柿子或学会制作柿饼不是最终目的。无论幼儿园里种的是柿子树还是橘子树、柚子树、苹果树,哪怕只是在种植地里种了一些蔬菜或在自然角里养了一些花花草草,都使得孩子们有机会通过持续的观察发现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发展变化,感知环境对于身边事物的影响,逐渐意识到世间万物的联系。这些才应是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更为看重的。
  如果教师将柿饼制作活动视作丰富孩子经验的机会,那么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孩子的支持可能大为不同。比如,在第一次的晾晒过程中,看到柿子上出现了黑点,还长了一些“毛”,教师可能会引导孩子们讨论:“这是怎么了?你们以前见过这种发黑、‘长毛’的现象吗?为什么会这样?”即使孩子们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对,教师也不会急于告知“真相”。在第二次晾晒时,看到柿子没再出现发霉的情况,教师可以再组织讨论:“为什么这次柿子沒有发黑、‘长毛’?这次晾晒的过程和前面那次相比,有哪些不一样?”也许孩子就能从这些“不一样”中感知柿子发霉可能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又如,在第二次制作时,教师可能不会因考虑晾晒时的通风、干燥而牺牲让孩子近距离观察的机会,反之,教师会将孩子的观察放在首位,至少会将两者统筹起来考虑。教师也许还会在孩子自己做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每隔几天和孩子一起利用相机拍一组照片,并将这些照片按时间顺序呈现在记录墙上或记录册中,从而更直观地展现柿子连续变化的过程。这样,孩子们对柿饼的兴趣也许就能保持得更为长久。再如,无论最终柿饼外观看起来怎样,只要没有变质、可以食用,教师都应该让孩子们分享、品尝,虽说口感也许不像从超市买来的那么好,但这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自然“香甜”无比。
  (上海市金山区龙堰路幼儿园 于明鑫)
其他文献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对于开拓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思政工作的特色路径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基于对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现状与问题的调研与分析,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制度规章建设、多元化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协同监督机制设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激励机制设计等多维度协同治理路径的研究,对推进“三全育人”向战略性、全局性方向发展,构建德育为先、德行并施的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发展环境,为培养锐意进取、敢于奋斗的应用型、创新型体育类人才贡献力量。
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无序的、过度的人才流动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把握好西藏高校人才流动的“度”对高校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西藏高校人才流动的现状和特点入手,针对西藏高校人才流动面临的“流出大于引进、引进难、留下更难”的困境,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探讨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并据此给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西藏自治区儿童福利机构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疆民族地区类家庭抚育模式.该模式对西藏儿童成长、儿童抚育模式创新以及西藏社会稳定有着重大而深远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显现出较强的必要性和适用性。明确了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产教融合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鲜明特征。将“产教融合”育人关键环节在资源、信息、制度等要素整合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分类,提出“弱融合”“形式融合”“局部融合”“强融合”4种类型。通过纵向年度对比和横向学位类型对比分析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产教融合发展状况。纵向比较发现,双师型导师指导仍处于“形式融合”阶段,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逐渐发展为“强融合”,学生实习实践处于“形式融合”,毕业考核处于“局部融合”,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7年的一份报告中讲道: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20%的学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情绪问题在幼儿期已经有所显现,包括幼儿抑郁、焦虑障碍、社交恐惧、一般性焦虑等,其中幼儿抑郁发生率在2%~2.8%,而且常常持续到成年……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是什么让孩子情绪紧张?是什么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除了家庭的不良影响,我们作为教师有没有因为一些惯性思维和不自觉的行为,让孩子陷入困境?
期刊
我们在充分保障幼儿的自主游戏时间后,仍然时常听到有教师说:总是这么游戏,难道集体教学不要了吗?总是这么游戏,教学任务怎么完成?总是这么游戏,幼儿的发展怎么办?当听到这些
期刊
2017年,我来到位于美国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2018年9月,我去了纽约市中城的一所公立学校实习,任教于K1班(孩子年龄为5~6岁,相当于我们国内幼儿园
期刊
两年前我刚踏入工作岗位,大班幼儿沙池游戏中的一幕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当时,我看到几个幼儿想要通过挖沙子建一个能够钻进去的“防空洞”,他们在尝试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在我的多次引导和帮助下,他们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获得了成功。当时的我自认为是我的有效介入让幼儿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因而很有成就感。  如今,当历经两年游戏实践的我再来看当初这个“挖防空洞”的游戏案例时,我发现当时的“介入”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生活教育的价值,由此,我们由以往每件事、每个活动都帮孩子计划好、安排好,转变为适时地“退后”,减少对孩子不必要的干预,引导孩子思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支持孩子学习自我管理。  吃点心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直以来,点心环节的时间、地点、组织形式甚至每个孩子分到的点心量都是固定的,孩子受到诸多限制。这种整齐划一的安排其实是无视孩子之间个体差异的
期刊
我园践行的是生活化课程理念,我们也曾在班里尝试组织过一些与柿子有关的活动,有一些心得,借此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rn一、建构课程靠大家rn唤醒所有人的已有经验是展开课程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