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语文回归本真,一直是语文教育界多年来的共同愿景与诉求。语文本姓“语”,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位列其首,而所谓“思维发展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活动,都必须以语言为载体,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前提。可见,作为工具和媒介的“语言”,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语文要回归本真,首先从语言入手。
一、本真语言基于真情
真情乃语言表达之生命。虚情假意、花言巧语、为文造情,此乃语言表达之大忌。老舍先生说:“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与感情,不来自字典辞源找来的字汇词汇。我们的思想好、感情厚,我们就一定能教普通的话变成很有力量的话。”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陶行知先生生前一再呼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谓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淘尽铅华见真情”,语言质朴、真实自然其实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美学要求,鲁迅、矛盾、老舍、朱自清、孙犁等作家都特别崇尚文学语言的朴实与自然美,这些大师们作文“如风行水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堪称典范。巴金老人所说“文学(语言)的最高技巧就是没有技巧”,决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主张要坦率、真诚、自然、朴实,不矫揉造作,不浮华做秀,这是一种境界。
二、本真语言止于达意
简洁乃智慧的灵魂。本真的语言,不刻意追求繁复丰茂,而是适度、适切、适可而止。语言的简洁美,是语言美学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孔子曰“辞达而已矣”,但要真正作到使辞能够“止于达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鲁迅先生强调“要将可有可无的字,无情地删掉”,这里特别用“无情”二字,可见没有一点自我批评精神,没有对“简练为文”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没有精益求精的强烈愿望和坚决的态度,是很难做到的。
三、本真语言崇尚个性
“个性化”不仅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提别是作文教学的美学追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谁看了都会反胃。作文要写出新意,就必须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在本世纪70年代末编拟的《发展语言教学大纲》认为:“语言——这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写作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使所有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整齐划一,让所有学生都变为作家式的人才,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写作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鉴赏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大多数同学都会按照常规思维,把苏比反常心理和命运悲剧归因为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腐败。可有同学却偏不这么认为。看下面的语段:
一个人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肉体的出生,第二次是灵魂的觉醒。教堂赞美诗唤醒了苏比的第二生命;警察莫名的宣判,又将他打回了原形。布莱克威尔岛监狱,是流浪汉过冬的天堂,也是觉醒者的人间地狱。可见,灵魂的救赎只能依靠自己。
苏比故意作恶,轻度犯罪,都不是出自本意。他多年浪迹街头,并没有真正沦为小偷、骗子或其他社会渣滓。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能幡然悔悟,要跳出泥坑,表明他良知未泯,有向善的一面。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他还有良知,就判定他就是个好人。
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多年在监狱过冬,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俗,不思进取,不事劳作,这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人的成长变化总有外因和内因之别,無论是警察还是赞美诗音乐,都不应该成为命运转变的核心要素。自己不拯救自己,上帝也帮不了你!
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到的判断,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而且满满的正能量,这远比“参考标准”重要一万倍。本真的语言,需要我们包容理解和积极鼓励。
四、本真语言尚美而不唯美
最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最真情,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提高语言美学修养是成功写作的前提。罗丹说,美在于发现。问题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美、鉴赏美,又如何去发现美?对于语言表达来说,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美的语言?其实,这本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标准,上面提到的真情自然的语言,简洁智慧的语言,个性的语言都应该是美的语言。如果还要说,那应该是语言的含蓄之美。
本真语言,绝不是只追求大白话大实话,含蓄美也是本真语言的生命追求。委婉含蓄,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文学语言美的体现。俗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人贵直,文贵曲”,其用意除了强调文章构思要精巧,情节要有曲折波澜之外,也还有语言上的要求,英国思想家培根就说过:"含蓄与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有驾驭语言功力的人,就会自如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断探索各种语言风格。有些话,非直言不讳不行。但生活中并非处处都能"直",有时还非得含蓄、委婉些,使其表达效果更佳。直道好跑马,曲径可通幽,各有各的妙处,关键在于各得其宜。文学语言的含蓄或者恰倒好处的缺失,能产生无限的意境美和空间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因为现实有限的残缺,所以才达到艺术境界的无限完美。当然,这里强调虚实相生含蓄美,并不是说作文语言都要刻意朦胧模糊表达,要视具体表达环境和文体而定。
总之,本真的语文始于本真的语言,本真的语言源于本真的心!
一、本真语言基于真情
真情乃语言表达之生命。虚情假意、花言巧语、为文造情,此乃语言表达之大忌。老舍先生说:“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与感情,不来自字典辞源找来的字汇词汇。我们的思想好、感情厚,我们就一定能教普通的话变成很有力量的话。”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陶行知先生生前一再呼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谓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淘尽铅华见真情”,语言质朴、真实自然其实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美学要求,鲁迅、矛盾、老舍、朱自清、孙犁等作家都特别崇尚文学语言的朴实与自然美,这些大师们作文“如风行水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堪称典范。巴金老人所说“文学(语言)的最高技巧就是没有技巧”,决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主张要坦率、真诚、自然、朴实,不矫揉造作,不浮华做秀,这是一种境界。
二、本真语言止于达意
简洁乃智慧的灵魂。本真的语言,不刻意追求繁复丰茂,而是适度、适切、适可而止。语言的简洁美,是语言美学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孔子曰“辞达而已矣”,但要真正作到使辞能够“止于达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鲁迅先生强调“要将可有可无的字,无情地删掉”,这里特别用“无情”二字,可见没有一点自我批评精神,没有对“简练为文”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没有精益求精的强烈愿望和坚决的态度,是很难做到的。
三、本真语言崇尚个性
“个性化”不仅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提别是作文教学的美学追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谁看了都会反胃。作文要写出新意,就必须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在本世纪70年代末编拟的《发展语言教学大纲》认为:“语言——这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写作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使所有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整齐划一,让所有学生都变为作家式的人才,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写作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鉴赏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大多数同学都会按照常规思维,把苏比反常心理和命运悲剧归因为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腐败。可有同学却偏不这么认为。看下面的语段:
一个人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肉体的出生,第二次是灵魂的觉醒。教堂赞美诗唤醒了苏比的第二生命;警察莫名的宣判,又将他打回了原形。布莱克威尔岛监狱,是流浪汉过冬的天堂,也是觉醒者的人间地狱。可见,灵魂的救赎只能依靠自己。
苏比故意作恶,轻度犯罪,都不是出自本意。他多年浪迹街头,并没有真正沦为小偷、骗子或其他社会渣滓。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能幡然悔悟,要跳出泥坑,表明他良知未泯,有向善的一面。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他还有良知,就判定他就是个好人。
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多年在监狱过冬,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俗,不思进取,不事劳作,这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人的成长变化总有外因和内因之别,無论是警察还是赞美诗音乐,都不应该成为命运转变的核心要素。自己不拯救自己,上帝也帮不了你!
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到的判断,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而且满满的正能量,这远比“参考标准”重要一万倍。本真的语言,需要我们包容理解和积极鼓励。
四、本真语言尚美而不唯美
最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最真情,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提高语言美学修养是成功写作的前提。罗丹说,美在于发现。问题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美、鉴赏美,又如何去发现美?对于语言表达来说,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美的语言?其实,这本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标准,上面提到的真情自然的语言,简洁智慧的语言,个性的语言都应该是美的语言。如果还要说,那应该是语言的含蓄之美。
本真语言,绝不是只追求大白话大实话,含蓄美也是本真语言的生命追求。委婉含蓄,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文学语言美的体现。俗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人贵直,文贵曲”,其用意除了强调文章构思要精巧,情节要有曲折波澜之外,也还有语言上的要求,英国思想家培根就说过:"含蓄与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有驾驭语言功力的人,就会自如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断探索各种语言风格。有些话,非直言不讳不行。但生活中并非处处都能"直",有时还非得含蓄、委婉些,使其表达效果更佳。直道好跑马,曲径可通幽,各有各的妙处,关键在于各得其宜。文学语言的含蓄或者恰倒好处的缺失,能产生无限的意境美和空间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因为现实有限的残缺,所以才达到艺术境界的无限完美。当然,这里强调虚实相生含蓄美,并不是说作文语言都要刻意朦胧模糊表达,要视具体表达环境和文体而定。
总之,本真的语文始于本真的语言,本真的语言源于本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