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教师是教师中独特的一个群体,这种独特取决于他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孩子离开家进入幼儿园是独立生活的开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这种说法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笔者对什么是“教师主导?”怎么主导?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主体;主题;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6-041-02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严格说来,幼儿园的孩子还不能被称为教育对象,孩子的特点和幼儿园的环境使更多时候教师和孩子是互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独特性决定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把握这种多重角色时显得并不轻松。因为从理论层面上说是有规律可循,可到达教学的实际问题中便是变化万千了。我们常常在活动中看到,教师在各种角色间徘徊,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
由此笔者认为必须先解决3个问题;我是谁?我做什么?我怎么做?
我是谁?角色的扮演决定了孩子活动的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把握不清角色的界限,便会有角色串位。我们常看到一些现象如:有的教师在发现问题后代替孩子处理问题;有的教师则以“百科全书”的姿态,给予孩子解答问题。这样做必然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所以,角色的定位要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幼儿年龄的特点而定,随时变化。
我做什么?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教师与幼儿的角色谁明谁暗?“主导”与“主体”的地位如何摆准?这些都是教师明白但不容易做对的问题,比如“主导”与“主体”的问题就一直是探讨的中心:教师做得太多,则阻碍孩子的发展,抑制孩子的主体地位;太少,则无法达到引导的效果,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怎么做?是教师的教育模式、方法、手段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教师也容易走入误区,稍不小心就会有偏颇。特别是教师在教学模式中举棋不定,不知道是跟着感觉走还是跟着潮流走。因此,在考虑这个问题前应该先考虑我能怎么做。在我国的农村、中小城市有大部分幼儿园师资现状不够理想,跟着感觉走和跟着潮流走都不现实。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力量和条件,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才是重中之重。
二、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那么,教师寻找到了合适的教学模式、内容之后,如何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一)教师主导中的“主导”可以这样解释,即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
通过对“主导”的解析可以看出,即教师要力主指导、引导、疏导、劝导、诱导和启发,或者说教师主要应在“导”字上下功夫,因为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导”。在这里,“教师主导”丝毫没有对教育活动或幼儿的行为进行控制、决定的意味。为什么我们通常把大学里研究生指导教师称为“导师”?那是因为他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给予不断的指导、引导,而做事的权力则主要在学生自己。
(二)“导”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迫切要求
现代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教育,而现代人的最根本的标志,应是人的主体价值的充分呈现。这里所说的主体价值,既包括儿童的主体价值,也包括教师的主体价值。
当然,教师主体价值的真正体现也面临着巨大障碍。传统的教师角色观,使得幼儿教师的自我认识跌到了最低程序——“孩子王”“教师匠”“高级保姆”,社会上的一些人甚至认为大学里的学前教育专业是教人如何作保姆。在传统的教师角色中,教师失去了作为自然人和人的自然的个性,成为社会的一种符号,而这一符号,又没有很强的专业性,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作为教师。教师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也使教师的主体价值的体现成为一种困难。
三、转变教师观
深刻理解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之后,那么,怎样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呢?
(一)尊重教师——教研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教学研究的过程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教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将“教”与“研”有机结合,促使教师作为研究者走进教学实践,为教学而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以解决自己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为此,教研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研究的场所应该是幼儿园,研究的目的应该是改善教师的教育实践。一切代替教师思考的做法在事实上是在剥夺教师研究和自主发展的权利。只有这样,教师方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愿意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
(二)尊重教师——教研指导旨在解决教师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教”与“研”,“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教而不研”,教育就失去了研究的支撑点,教师就会失去专业成长的生长点;“研而不教”,则会使研究成为建立在非常态教育情景之上的“假研究”,离弃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诸多实际问题,最终使教研失去自身的生命力。
为此,在实践新《纲要》的研究中,我们努力探索如何还原“教学研究的本质,使教研回归教师、回归教学实践”,注重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研究教师,研究教育过程,研究有效教研过程,研究对教师的支持方式,并以“研案者心态的开放、教学场所的开放、研究过程的开放”为原则,为教师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鼓励教师真实地呈现自身的思考与实践,有效地改进了教师的日常实践。
总之,教师只有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会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主动、积极地投入工作,认真把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方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主体;主题;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6-041-02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严格说来,幼儿园的孩子还不能被称为教育对象,孩子的特点和幼儿园的环境使更多时候教师和孩子是互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独特性决定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把握这种多重角色时显得并不轻松。因为从理论层面上说是有规律可循,可到达教学的实际问题中便是变化万千了。我们常常在活动中看到,教师在各种角色间徘徊,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
由此笔者认为必须先解决3个问题;我是谁?我做什么?我怎么做?
我是谁?角色的扮演决定了孩子活动的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把握不清角色的界限,便会有角色串位。我们常看到一些现象如:有的教师在发现问题后代替孩子处理问题;有的教师则以“百科全书”的姿态,给予孩子解答问题。这样做必然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所以,角色的定位要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幼儿年龄的特点而定,随时变化。
我做什么?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教师与幼儿的角色谁明谁暗?“主导”与“主体”的地位如何摆准?这些都是教师明白但不容易做对的问题,比如“主导”与“主体”的问题就一直是探讨的中心:教师做得太多,则阻碍孩子的发展,抑制孩子的主体地位;太少,则无法达到引导的效果,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怎么做?是教师的教育模式、方法、手段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教师也容易走入误区,稍不小心就会有偏颇。特别是教师在教学模式中举棋不定,不知道是跟着感觉走还是跟着潮流走。因此,在考虑这个问题前应该先考虑我能怎么做。在我国的农村、中小城市有大部分幼儿园师资现状不够理想,跟着感觉走和跟着潮流走都不现实。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力量和条件,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才是重中之重。
二、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那么,教师寻找到了合适的教学模式、内容之后,如何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一)教师主导中的“主导”可以这样解释,即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
通过对“主导”的解析可以看出,即教师要力主指导、引导、疏导、劝导、诱导和启发,或者说教师主要应在“导”字上下功夫,因为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导”。在这里,“教师主导”丝毫没有对教育活动或幼儿的行为进行控制、决定的意味。为什么我们通常把大学里研究生指导教师称为“导师”?那是因为他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给予不断的指导、引导,而做事的权力则主要在学生自己。
(二)“导”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迫切要求
现代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教育,而现代人的最根本的标志,应是人的主体价值的充分呈现。这里所说的主体价值,既包括儿童的主体价值,也包括教师的主体价值。
当然,教师主体价值的真正体现也面临着巨大障碍。传统的教师角色观,使得幼儿教师的自我认识跌到了最低程序——“孩子王”“教师匠”“高级保姆”,社会上的一些人甚至认为大学里的学前教育专业是教人如何作保姆。在传统的教师角色中,教师失去了作为自然人和人的自然的个性,成为社会的一种符号,而这一符号,又没有很强的专业性,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作为教师。教师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也使教师的主体价值的体现成为一种困难。
三、转变教师观
深刻理解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之后,那么,怎样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呢?
(一)尊重教师——教研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教学研究的过程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教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将“教”与“研”有机结合,促使教师作为研究者走进教学实践,为教学而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以解决自己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为此,教研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研究的场所应该是幼儿园,研究的目的应该是改善教师的教育实践。一切代替教师思考的做法在事实上是在剥夺教师研究和自主发展的权利。只有这样,教师方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愿意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
(二)尊重教师——教研指导旨在解决教师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教”与“研”,“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教而不研”,教育就失去了研究的支撑点,教师就会失去专业成长的生长点;“研而不教”,则会使研究成为建立在非常态教育情景之上的“假研究”,离弃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诸多实际问题,最终使教研失去自身的生命力。
为此,在实践新《纲要》的研究中,我们努力探索如何还原“教学研究的本质,使教研回归教师、回归教学实践”,注重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研究教师,研究教育过程,研究有效教研过程,研究对教师的支持方式,并以“研案者心态的开放、教学场所的开放、研究过程的开放”为原则,为教师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鼓励教师真实地呈现自身的思考与实践,有效地改进了教师的日常实践。
总之,教师只有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会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主动、积极地投入工作,认真把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方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