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 720.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目的:探讨地西泮在小儿热性惊厥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6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地西泮对控制小儿热性惊厥发作及预防小儿高热抽搐的作用。结果:26例患儿经地西泮治疗可有效控制抽搐时间及减少小儿发热抽搐的复发。安全可耐受。结论:地西泮对小儿热性惊厥是安全有效的,发热早期应用可明显减少抽搐发作。
【关键词】热性惊厥 地西泮
小儿热性惊厥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度以上发热时出现的惊厥,常发生于6个月_6岁小儿,是儿科常见急症。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初期体温在38度以上,尤其体温骤升时突然发生惊厥。有遗传倾向。据统计,有3-4%儿童至少发生过一次热性惊厥。热性惊厥常有复发,复发与惊厥类型无关。1/3病例有2次发作,1/10病例有3次发作,其中初次发作在一岁内者50%会复发。如家族中有热性惊厥病史者复发机会更多,并且多在初次发作2年内复发。热性惊厥转为癫痫的发生率为2-7%。在热性惊厥发生前,若已有神经系统异常,则癫痫发生率增高,且有可能发生智力低下,而严重惊厥本身,亦可导致脑损伤而发生智力低下。(1)惊厥发作持续10分钟以上会造成大脑缺氧时间过长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持续30分钟以上则有半数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危害严重,给患儿及家长造成身体及精神伤害严重。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抽搐发作显得非常重要。镇静剂地西泮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脂溶性高,可以迅速进入脑组织随后分布到脂肪组织,作用快而短暂。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共26剂,均符合热性惊厥诊断标准。(2)其中男孩16例,女孩10例。年龄6个月_5岁,平均3.1岁,初次发病原因多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随访2年。
1.2治疗方法:患儿首次惊厥发作给予常规平卧,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咬伤,减少刺激,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地西泮0.5毫克/公斤体重静推,最大不超过5毫克。同时肌注苯巴比妥6-8毫克/公斤体重。患儿体温稳定后出院,常规随访宣教,告诉家属患儿再次发热时,体温超过37.5度就可以应用退热药,在此基础予地西泮0.5毫克/公斤体重灌肠,在首次使用8小时后可以重复使用第二次,如果24小时后仍有发热,可以第三次给药或是就医。还可以选择安定片50-100微克/公斤体重,间隔8小时用一次,总量不超过1毫克/公斤体重每天,可以用2-3天。
2结果:患儿治疗后惊厥控制效果好,有3例静推后出现轻度嗜睡,喉中分泌物多,下肢无力,12小时后消失。有2例在预防治疗后仍出现惊厥发作,时间明显缩短。
3讨论: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任何原因引起的突发高热都有可能引起小儿惊厥发作,在排除了颅内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后诊断热性惊厥。本病有显著的遗传倾向,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见于病毒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突发高热而引起小儿惊厥,由于小儿大脑皮层下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比较高而皮层的发育不成熟,当遇到强烈刺激如体温骤然升高,神经中枢对皮层下神经不能有效的控制,造成神经细胞功能紊乱,发生惊厥。在患儿惊厥发作时,脑细胞发生异常放电,使脑的代谢率增高,葡萄糖摄取和血流耗氧量均有明显升高,当惊厥持续和葡萄糖不足的情况下乳酸和二氧化碳的代谢失调,细胞和组织功能衰竭,产生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最后ATP依赖性钙泵衰竭造成神经元的坏死。因此及时控制重度惊厥症状,减少惊厥次数对保护小儿健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采用地西泮综合热性惊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安全无明显副作用。地西泮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脂溶性高,可以迅速达到脑内峰值,静脉注射10秒可抑制脑异常放电,可用于急症治疗,但是其会很快重新分布到肌肉及脂肪组织使脑内药物浓度下降作用仅能维持20-30分钟。苯巴比妥是长效药物,半衰期长,起效慢,肌注15-20分钟起效,两者在治疗惊厥上各有优势。可以共同应用。
直肠给药在儿科具有特殊意义。小儿热性惊厥发作时,周围循环不良,静脉穿刺困难,不能建立静脉通道时选择直肠给药,选择直肠给药,将药物注入直肠下段,药物吸收与静脉吸收相近,药物经直肠下静脉丛进入体循环,可绕过肝脏,避免药物肝脏首过效应,直肠给药15分钟地西泮达到峰血药浓度,所以直肠给地西泮能取得静脉用药相似疗效。另外直肠给药对小儿刺激性小,利于操作,适合家庭急救处理。
参考文献
(1)陈述枚,谢祥鳌.现代儿科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544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8
【摘要】目的:探讨地西泮在小儿热性惊厥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6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地西泮对控制小儿热性惊厥发作及预防小儿高热抽搐的作用。结果:26例患儿经地西泮治疗可有效控制抽搐时间及减少小儿发热抽搐的复发。安全可耐受。结论:地西泮对小儿热性惊厥是安全有效的,发热早期应用可明显减少抽搐发作。
【关键词】热性惊厥 地西泮
小儿热性惊厥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度以上发热时出现的惊厥,常发生于6个月_6岁小儿,是儿科常见急症。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初期体温在38度以上,尤其体温骤升时突然发生惊厥。有遗传倾向。据统计,有3-4%儿童至少发生过一次热性惊厥。热性惊厥常有复发,复发与惊厥类型无关。1/3病例有2次发作,1/10病例有3次发作,其中初次发作在一岁内者50%会复发。如家族中有热性惊厥病史者复发机会更多,并且多在初次发作2年内复发。热性惊厥转为癫痫的发生率为2-7%。在热性惊厥发生前,若已有神经系统异常,则癫痫发生率增高,且有可能发生智力低下,而严重惊厥本身,亦可导致脑损伤而发生智力低下。(1)惊厥发作持续10分钟以上会造成大脑缺氧时间过长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持续30分钟以上则有半数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危害严重,给患儿及家长造成身体及精神伤害严重。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抽搐发作显得非常重要。镇静剂地西泮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脂溶性高,可以迅速进入脑组织随后分布到脂肪组织,作用快而短暂。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共26剂,均符合热性惊厥诊断标准。(2)其中男孩16例,女孩10例。年龄6个月_5岁,平均3.1岁,初次发病原因多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随访2年。
1.2治疗方法:患儿首次惊厥发作给予常规平卧,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咬伤,减少刺激,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地西泮0.5毫克/公斤体重静推,最大不超过5毫克。同时肌注苯巴比妥6-8毫克/公斤体重。患儿体温稳定后出院,常规随访宣教,告诉家属患儿再次发热时,体温超过37.5度就可以应用退热药,在此基础予地西泮0.5毫克/公斤体重灌肠,在首次使用8小时后可以重复使用第二次,如果24小时后仍有发热,可以第三次给药或是就医。还可以选择安定片50-100微克/公斤体重,间隔8小时用一次,总量不超过1毫克/公斤体重每天,可以用2-3天。
2结果:患儿治疗后惊厥控制效果好,有3例静推后出现轻度嗜睡,喉中分泌物多,下肢无力,12小时后消失。有2例在预防治疗后仍出现惊厥发作,时间明显缩短。
3讨论: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任何原因引起的突发高热都有可能引起小儿惊厥发作,在排除了颅内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后诊断热性惊厥。本病有显著的遗传倾向,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见于病毒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突发高热而引起小儿惊厥,由于小儿大脑皮层下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比较高而皮层的发育不成熟,当遇到强烈刺激如体温骤然升高,神经中枢对皮层下神经不能有效的控制,造成神经细胞功能紊乱,发生惊厥。在患儿惊厥发作时,脑细胞发生异常放电,使脑的代谢率增高,葡萄糖摄取和血流耗氧量均有明显升高,当惊厥持续和葡萄糖不足的情况下乳酸和二氧化碳的代谢失调,细胞和组织功能衰竭,产生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最后ATP依赖性钙泵衰竭造成神经元的坏死。因此及时控制重度惊厥症状,减少惊厥次数对保护小儿健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采用地西泮综合热性惊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安全无明显副作用。地西泮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脂溶性高,可以迅速达到脑内峰值,静脉注射10秒可抑制脑异常放电,可用于急症治疗,但是其会很快重新分布到肌肉及脂肪组织使脑内药物浓度下降作用仅能维持20-30分钟。苯巴比妥是长效药物,半衰期长,起效慢,肌注15-20分钟起效,两者在治疗惊厥上各有优势。可以共同应用。
直肠给药在儿科具有特殊意义。小儿热性惊厥发作时,周围循环不良,静脉穿刺困难,不能建立静脉通道时选择直肠给药,选择直肠给药,将药物注入直肠下段,药物吸收与静脉吸收相近,药物经直肠下静脉丛进入体循环,可绕过肝脏,避免药物肝脏首过效应,直肠给药15分钟地西泮达到峰血药浓度,所以直肠给地西泮能取得静脉用药相似疗效。另外直肠给药对小儿刺激性小,利于操作,适合家庭急救处理。
参考文献
(1)陈述枚,谢祥鳌.现代儿科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544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