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已经到达了小康社会标准,然而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贫困人口的数量仍然巨大,再加上扶贫工作没有做到位,致使一部分贫困个人和家庭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援助,但是并没有改变贫困现状,有的家庭还出现了返贫的情况。因此,经过多方实践调查后发现,通过教育来扶贫是一项能够彻底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陷阱的有利途径,本文就教育在扶贫中的作用于机制做了具体的分析与阐释,为扶贫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党中央将扶贫脱困工作放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并设立了到2020年基我国本实现脱贫的工作目标。随着时间的日益临近,相关部门也加紧了工作步伐,寻找出一条快速扶贫脱贫的有效途径。教育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之一,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群众的认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那么,教育在扶贫脱贫中具有什么作用?教育能够帮助个体、家庭和地区摆脱贫困的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梳理和总结,以供参考。
一、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
教育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是为接受教育的学生提供识字、算数和阅读的能力,这是公民步入社会以后能够获得生活来源的最基本条件。经过调查发现,当前的贫困人口学历普遍不高,甚至是没有进入过正规学校学习,缺少基本的读写能力,严重影响了他们改变贫困处境的能力,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来获得微薄收入。而当今正处于信息化社会发展变革当中,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手段变得更加复杂,如何一个人没有最基本的读写能力,那么就无法在激烈社会竞争当中生存下去,更无从谈及脱贫工作的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针对某一个东南亚国家的连续8年的跟踪调查以后证实了教育与其他因素相比是改变家庭贫困面貌的根本途径,其他因素不能在根本上改变贫困的局面,特别是对于农村户口的贫困居民,教育更是最重要的脱贫利器,或者说是唯一的方法实现贫困家庭摆脱穷困。
教育的意义不仅能使一个人实现富裕,还能带动一个家庭甚至是家族摆脱贫困局面,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之所以可以脱贫,其核心的机制在于增加了贫困人口的流动性,增加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经过大样本的调查发现,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高,其生产效率高,也就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总之,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与教育水平层次呈现正相关。
二、教育是通向幸福生活的主要道路
教育的意义不但可以满足个人和家庭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也能使他们获得更具有生活质量的幸福生活。教育对于个人的脱贫和实现富裕具有可持续性,不会因为突发的外来因素影响而中断收入。据调查发现,当一些受过教育的个人或其家庭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发生灾害、家庭成员住院等需要花费较多的额外费用支出时,可以通过持续的收入来源获得收入,开拓更多的收入来源途径,满足暂时性的资金需求,从而不会受到突发的家庭变故影响而返贫。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士可以用自己的学历作为背书,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因为社会当中,人们更愿意相信具有高学历背景的个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多的资金。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较低教育水平的青年人口,更多的是从事底薪和工作环境较差的地方進行工作,获得收入也仅仅是勉强能够维持温饱,无从谈及幸福,而且,一旦企业发生裁员,也是从这些人群中开始,这些人群原本就是从贫困家庭当中走到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失去工作岗位就会长期得不到新的就业机会,重新陷入到贫困当中。更需要关注的是,在当前现有的贫困人口当中,将近二分一的个人和家庭是因为发生重大疾病陷入了贫困当中,而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健康意识、卫生意识,他们会更加关注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在疾病出现轻微症状时就会及时去治疗而不致于延误病情,产生大病而花费超额费用。并且接受教育的女性在对待自己的新生儿时会更加注意其健康情况,降低婴儿的死亡率。因此,教育是一种保障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只要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会使人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
此外,受过教育的人,在性格和能力上更加出众,这是通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因为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个人在创业方面较为开明,更加愿意进行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尝试,也容易实现成功的创业,带动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我国的学者证实了,教育层次越高,人们的幸福感就越强,教育的年限长,幸福指数就会随着年限不断增长。所以说与经济因素相比,教育通过非经济因素传导效应更明显。
三、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
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传授技能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综合了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国家繁荣的核心因素,并认为一个国家人均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会提高3%左右。国家经济的转型和增长离不开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则需通过教育来完成,所以,教育是促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劳动生的贡献率也不尽相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发现,本科约是290%、中学约是110%、小学约是40%。也因此各个国家普遍对提高教育普及率和教育水平达成了共识,并不断地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使更多民众获得不同程度的教育。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若想通过教育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率,就需要在教育平等观念的指导下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如果只是仅仅增加教育时间而不注重教育质量,则不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家庭和个人的收入微薄的现状。此外,由于受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教育资源呈现着不平等的现象,贫困地区教学质量差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教学质量差则会使贫困学生的在校时间缩短,从而以低水平的学历走向社会,就业机会变得稀少,获得收入变低,正因如此,需要树立起教育平等观念,提升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教学质量,使贫困家庭和率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孩子获得尽可能同等的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是扶贫脱贫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扶贫工作当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在扶贫工作当中充分利用好教育这个有力武器,完成习总书记庄严承若:在2020年底使我国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小康社会。通过教育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增长,完成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近年来,党中央将扶贫脱困工作放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并设立了到2020年基我国本实现脱贫的工作目标。随着时间的日益临近,相关部门也加紧了工作步伐,寻找出一条快速扶贫脱贫的有效途径。教育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之一,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群众的认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那么,教育在扶贫脱贫中具有什么作用?教育能够帮助个体、家庭和地区摆脱贫困的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梳理和总结,以供参考。
一、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
教育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是为接受教育的学生提供识字、算数和阅读的能力,这是公民步入社会以后能够获得生活来源的最基本条件。经过调查发现,当前的贫困人口学历普遍不高,甚至是没有进入过正规学校学习,缺少基本的读写能力,严重影响了他们改变贫困处境的能力,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来获得微薄收入。而当今正处于信息化社会发展变革当中,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手段变得更加复杂,如何一个人没有最基本的读写能力,那么就无法在激烈社会竞争当中生存下去,更无从谈及脱贫工作的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针对某一个东南亚国家的连续8年的跟踪调查以后证实了教育与其他因素相比是改变家庭贫困面貌的根本途径,其他因素不能在根本上改变贫困的局面,特别是对于农村户口的贫困居民,教育更是最重要的脱贫利器,或者说是唯一的方法实现贫困家庭摆脱穷困。
教育的意义不仅能使一个人实现富裕,还能带动一个家庭甚至是家族摆脱贫困局面,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之所以可以脱贫,其核心的机制在于增加了贫困人口的流动性,增加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经过大样本的调查发现,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高,其生产效率高,也就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总之,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与教育水平层次呈现正相关。
二、教育是通向幸福生活的主要道路
教育的意义不但可以满足个人和家庭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也能使他们获得更具有生活质量的幸福生活。教育对于个人的脱贫和实现富裕具有可持续性,不会因为突发的外来因素影响而中断收入。据调查发现,当一些受过教育的个人或其家庭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发生灾害、家庭成员住院等需要花费较多的额外费用支出时,可以通过持续的收入来源获得收入,开拓更多的收入来源途径,满足暂时性的资金需求,从而不会受到突发的家庭变故影响而返贫。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士可以用自己的学历作为背书,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因为社会当中,人们更愿意相信具有高学历背景的个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多的资金。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较低教育水平的青年人口,更多的是从事底薪和工作环境较差的地方進行工作,获得收入也仅仅是勉强能够维持温饱,无从谈及幸福,而且,一旦企业发生裁员,也是从这些人群中开始,这些人群原本就是从贫困家庭当中走到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失去工作岗位就会长期得不到新的就业机会,重新陷入到贫困当中。更需要关注的是,在当前现有的贫困人口当中,将近二分一的个人和家庭是因为发生重大疾病陷入了贫困当中,而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健康意识、卫生意识,他们会更加关注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在疾病出现轻微症状时就会及时去治疗而不致于延误病情,产生大病而花费超额费用。并且接受教育的女性在对待自己的新生儿时会更加注意其健康情况,降低婴儿的死亡率。因此,教育是一种保障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只要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会使人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
此外,受过教育的人,在性格和能力上更加出众,这是通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因为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个人在创业方面较为开明,更加愿意进行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尝试,也容易实现成功的创业,带动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我国的学者证实了,教育层次越高,人们的幸福感就越强,教育的年限长,幸福指数就会随着年限不断增长。所以说与经济因素相比,教育通过非经济因素传导效应更明显。
三、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
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传授技能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综合了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国家繁荣的核心因素,并认为一个国家人均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会提高3%左右。国家经济的转型和增长离不开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则需通过教育来完成,所以,教育是促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劳动生的贡献率也不尽相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发现,本科约是290%、中学约是110%、小学约是40%。也因此各个国家普遍对提高教育普及率和教育水平达成了共识,并不断地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使更多民众获得不同程度的教育。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若想通过教育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率,就需要在教育平等观念的指导下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如果只是仅仅增加教育时间而不注重教育质量,则不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家庭和个人的收入微薄的现状。此外,由于受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教育资源呈现着不平等的现象,贫困地区教学质量差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教学质量差则会使贫困学生的在校时间缩短,从而以低水平的学历走向社会,就业机会变得稀少,获得收入变低,正因如此,需要树立起教育平等观念,提升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教学质量,使贫困家庭和率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孩子获得尽可能同等的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是扶贫脱贫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扶贫工作当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在扶贫工作当中充分利用好教育这个有力武器,完成习总书记庄严承若:在2020年底使我国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小康社会。通过教育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增长,完成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