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今天,为提升小学生们的道德素养,提升小学生们在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本文主要从教师注重知行合一、创设生活情境、开展社会活动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行合一;生活情境;社会活动
小学是学生们接受系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小学生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我们不仅要做好对小学生们的知识讲授,还要注重对学生们德育素质与法制意识的培养,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从而加强对小学生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为小学生们指明正确的成长方向。就此,本文作者立足实际教学经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简要分析如下。
一、教师注重知行合一,在生活中指引学生们养成良好品德
任何学科的专业教师,都是学生们进行学科学习的“领路人”,我们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也是一样,在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们知法、名理的同时,更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注重知行合一,给学生们做好榜样,起到正向引领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小学生们规范自身的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尊重”是学生们必须学会的道德知识,不仅要引导学生们学会尊重自己,更要尊重他人,就此,在日常教学中,我首先就会做到尊重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身边每一个人,在与学生交流时不会用命令的口气去指使学生们干活,即使让学生们帮忙擦个黑板,我也会对学生们说“请”和“谢谢”,同时学会放下自己的“家长”姿态,在见到自己的学生之后,主动跟他们打招呼,或者及时对学生们的问候给予回应或者微笑,同时也会与自己的同事和领导和平相处,搞好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也会注重对良好教学氛围的创建,让学生们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相关知识,并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发展,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二、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帮助学生们形成法治精神
道德与法治课程通常被学生们认为是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加之小学生们缺少学习的自制力与自控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容易分心、走神儿,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尝试为学生们创设生活情境,挖掘生活中与课本知识内容的连接点,引导学生们在生活情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们对该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帮助学生们形成法治精神。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时,我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学生们讲述了法律赋予我们的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引导学生们明确了在生活中需要遵守交通规则、要爱护社会公共财产、保护生活环境等相关义务,引导学生们想一想或者讨论一下,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哪些是和法律息息相关的。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大屏幕上为学生们出示了一些各种生活场景中人们的违法图片,引导学生们根据课本内容及教师的讲解内容,寻找图片中的生活违法行为,说出问题的同时还要说出他们应该怎样做?应该按照哪些法律的要求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帮助学生们巩固课上所学,明白什么是法律、生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法律对生活的影响及对生活的作用,帮助学生们形成法治意识与法治精神。
三、适度开展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帮助学生们规范行为习惯
所有知识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学以致用”,我们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不例外,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们能够将课上所学转化成实际运用能力,所以,在取得学校的同意之后,我们要带领学生们适度开展社会活动,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借助社会这个“大课堂”来检验学生们的课上所学,并规范学生们的行为,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这一课之后,在取得家长与学校的同意之后,我帶领学生们走访了学校周边的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派出所等单位,告诉学生们在自身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寻求这些地方的帮助,并在相关单位负责人的指导下,带领学生们学习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程序,引导小学生们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派出所的走访当中,警官们给学生们普及了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影响公共治安行为等的处罚条例,还给学生们讲了一些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的恶劣行为及管教政策,给小学生们一些警示作用。从而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小学生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并促成小学生们良好行为习惯地养成。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的体现,还能够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帮助其形成法治精神,不断规范小学生们的日常行为,帮助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小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做好人。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6):49-49.
[2]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19-19.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行合一;生活情境;社会活动
小学是学生们接受系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小学生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我们不仅要做好对小学生们的知识讲授,还要注重对学生们德育素质与法制意识的培养,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从而加强对小学生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为小学生们指明正确的成长方向。就此,本文作者立足实际教学经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简要分析如下。
一、教师注重知行合一,在生活中指引学生们养成良好品德
任何学科的专业教师,都是学生们进行学科学习的“领路人”,我们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也是一样,在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们知法、名理的同时,更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注重知行合一,给学生们做好榜样,起到正向引领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小学生们规范自身的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尊重”是学生们必须学会的道德知识,不仅要引导学生们学会尊重自己,更要尊重他人,就此,在日常教学中,我首先就会做到尊重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身边每一个人,在与学生交流时不会用命令的口气去指使学生们干活,即使让学生们帮忙擦个黑板,我也会对学生们说“请”和“谢谢”,同时学会放下自己的“家长”姿态,在见到自己的学生之后,主动跟他们打招呼,或者及时对学生们的问候给予回应或者微笑,同时也会与自己的同事和领导和平相处,搞好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也会注重对良好教学氛围的创建,让学生们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相关知识,并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发展,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二、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帮助学生们形成法治精神
道德与法治课程通常被学生们认为是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加之小学生们缺少学习的自制力与自控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容易分心、走神儿,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尝试为学生们创设生活情境,挖掘生活中与课本知识内容的连接点,引导学生们在生活情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们对该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帮助学生们形成法治精神。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时,我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学生们讲述了法律赋予我们的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引导学生们明确了在生活中需要遵守交通规则、要爱护社会公共财产、保护生活环境等相关义务,引导学生们想一想或者讨论一下,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哪些是和法律息息相关的。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大屏幕上为学生们出示了一些各种生活场景中人们的违法图片,引导学生们根据课本内容及教师的讲解内容,寻找图片中的生活违法行为,说出问题的同时还要说出他们应该怎样做?应该按照哪些法律的要求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帮助学生们巩固课上所学,明白什么是法律、生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法律对生活的影响及对生活的作用,帮助学生们形成法治意识与法治精神。
三、适度开展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帮助学生们规范行为习惯
所有知识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学以致用”,我们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不例外,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们能够将课上所学转化成实际运用能力,所以,在取得学校的同意之后,我们要带领学生们适度开展社会活动,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借助社会这个“大课堂”来检验学生们的课上所学,并规范学生们的行为,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这一课之后,在取得家长与学校的同意之后,我帶领学生们走访了学校周边的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派出所等单位,告诉学生们在自身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寻求这些地方的帮助,并在相关单位负责人的指导下,带领学生们学习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程序,引导小学生们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派出所的走访当中,警官们给学生们普及了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影响公共治安行为等的处罚条例,还给学生们讲了一些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的恶劣行为及管教政策,给小学生们一些警示作用。从而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小学生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并促成小学生们良好行为习惯地养成。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的体现,还能够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帮助其形成法治精神,不断规范小学生们的日常行为,帮助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小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做好人。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6):49-49.
[2]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