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文教进学生心里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mil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的眼光来看,当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还很大;表面的“热闹精彩”无法掩盖浮华背后的苍白虚空,多年的努力并未让语文教学走出“少慢差费”的怪圈,语文学科的“边缘化”越来越严重。
  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由来已久,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绝非易事。然而,这并不能成为语文教师原地踏步的理由。对于像笔者这样的普通语文教师而言,也许我们还不具有改变语文教学大环境的能力,但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尝试将语文教进学生心里,以活化语文课堂,优化语文教学。
  比如,说起作文教学,不少语文教师大呼头痛。教师不知道怎样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不知道怎样恰如其分地表达;于是,教师云里雾里地说一通,学生马马虎虎地写一下。时间一长,作文教学效果之差不难想见。
  近日,笔者观摩了苏州教育名家王开东老师执教的阅读写作指导课,颇受启发。王老师以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小狗看摊》导入,要求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尝试鉴赏摄影作品。之后,王老师精选日本作家佐野洋子的畅销绘本《活了 100万次的猫》中的数则故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陈述自己喜欢绘本中某一主人的猫的理由,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循循善诱,妙语连珠;学生思考深入,见解独特。整节课,师生视野开阔,对话精彩;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极佳。极其普通的作文课,教师教出了无穷味道,学生学会了个性表达,上得非常成功。
  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极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学识才智和教学艺术,成为了语文课堂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和训练能力的关键因素。
  一、语文,体悟生活的路径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首先得“接地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生活历练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体悟生活。
  在《吃完最后一根面条》一文中,王栋生老师叙写了这样的教学经历: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他得知学生小洪因为考虑到父母赚钱的不易,在早晨吃面时“吃完最后一根面条,喝下面汤”,并向身旁的好奇者说明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对此,王老师激动不已,恨不得马上见到小洪。几天后的作文讲评课上,王老师向全班同学介绍小洪的作文,并把这篇作文推荐给了杂志。王老师之所以赞赏小洪的作文,除了主张质朴的文风,还在于小洪不但珍惜父母的劳动,而且能郑重地向陌生人表达个人的意志。(吴非,《致青年教师》)
  王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小洪的行为让王老师印象深刻,而王老师的激赏又必然成为小洪的美好记忆。这样的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不仅自然顺畅,收获颇丰,而且春风化雨,温暖人心。
  事实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与生活紧密相连,极富感染力。杨绛先生的散文名篇《老王》即为典型。虽然“我”心地善良,十分同情关照老王,但临终前的老王还是让“我”担惊受怕:“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形象如此悲惨可怕的老王,即便第二天就病死了,但还在想着同样落难的“我们”,送来了“大鸡蛋”和“好香油”,希望能减轻“我们”的痛苦。如此真实动人的描写,既塑造了老王的形象,又坦露了“我”的真实感受,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生活,极具艺术感染力。
  因此,真正动人的语文教学,必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使学生沉浸于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语文,体悟生活,提高素养。
  二、语言,蕴含美妙的符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语文之美,首先美在语言。课堂之上,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会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这样,即使换了学生不熟悉的教师,即使所换的教师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学生还是会以高度的热情去学习,那才是高效动人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爱上语文,最为重要的媒介即是“语言”。通过对语言的研读与品味,师生共同领略语文之美,获得审美愉悦。
  上文提到的佐野洋子的《活了100万次的猫》绘本中的不少语句十分精彩,让人难忘:在“水手的猫”一则中,猫掉到海里淹死了,水手面对“湿得像抹布似的猫”哀伤不已;在“老太太的猫一则中,猫最后老死了,“摇摇晃晃的老太太抱着摇摇晃晃的死了的猫,哭了一整天。皱巴巴的老太太把皱巴巴的猫埋到了院子里的树底下”。如此自然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让学生读来齿颊留香,兴趣大增。
  动人的语言必须经由师生美美地读,细细地品。余映潮老师十分重视诵读环节,执教经典课文他总要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录好自己的诵读,以便随时播放。研习张洁的《我的四季》,笔者选取其中的重要语段,与学生一起朗诵:“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饱含激情张力无限的语言,真切生动地抒发出了“我”热切而焦灼的情感,读着读着,那个“我”仿佛就在师生面前,与师生同喜共悲。
  三、思想,滋润精神的清泉
  学生在他们的黄金时代读了哪些书,思考了什么问题,将决定其一生的精神高度。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钱理群教授认为:“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而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相对单纯、无邪、明亮,充满理想,就使得中学更是人生中的梦之乡,它不可重复,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神圣记忆:一个人有还是没有这样的神圣记忆,是大不一样的。中学阶段当然需要学习知识,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带有梦幻色彩,但却会为终生精神发展垫底,成为照耀人生旅程的精神之光;而且可以时时反顾,是能够反归的生命之根。”
  谈到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时,钱理群教授提了三个关键词:“思想者”“学习者”和“实践家”。教学工作绝非简单的实验和重复,而是充满创造的实践过程,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将是无可替代的,每一节课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该常怀创造激情,追求思想的广度与深度,用思想来滋养师生的精神家园。
  研习《兰亭集序》时,学生对作者“信可乐也”到“岂不痛哉”“悲夫”的情感骤变难以理解。依托自身素养,教师从思想背景出发,让学生尝试步入魏晋时期名人雅士的精神世界。魏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人们对人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并在文学作品中充分表达出了这种体认和探求,使得当时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具体到《兰亭集序》,喜气的修禊,清幽的环境,难得的群贤,酣畅的豪饮,尽兴的歌咏,确能让人暂时脱身于衰颓的朝廷、险恶的官场、烦冗的世务,充分享受人生清雅,“信可乐也”。然而,兴尽悲来,本是人之常情。王羲之更以一种“叩问苍穹”的主动姿态,思考死与生的重大命题,体察人的渺小脆弱,叹惜光阴易逝人生苦短,于是“岂不痛哉”。人的全部尊严在于他的思想;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到自己的可悲。由此,我们分明读到,《兰亭集序》的魅力,全在于作者可贵的思想,由“可乐”而痛楚悲伤,不仅不是矫情,不显突兀,而且是文章旨趣所在。生命可贵,人生短暂,把握今天、实现价值最为重要。因为看到人生苦短,所以作者心生悲痛;因为人生苦短,所以作者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记录感悟,抒写激情,上溯昔人,下启来者,留下不朽名作。
  这样的探究解读,可以让师生切中肯綮,将阅读进行得深入完整,从而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幸福,不断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素养,实现自我的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语文素质和修养。语文学科,有其鲜明的学科特点。身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语文当成语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毫无疑问,语文课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从本质上讲,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尽可能有效摆脱教师的一个过程。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理想,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领学生进门,让学生上路,使之独立实践,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而能否做到这一切,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发现学生并成就学生。人的潜能是人所具有的极其宝贵的内在价值。每个学生生而具有一定的潜能,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因为人的潜能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还不具有现实性;只有高效动人的教学,才能使潜能得以发挥。
  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更应牢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成长要靠教师的耐心和勇气去实现。如果能时时想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谈话,都关系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健全人格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就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锤炼教学艺术,优化教学环节,将语文教进学生心里,使学生养成读书、思考、写作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语文打好基础,与学生一起享受语文学习的幸福。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写作的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会不自觉夹杂一些网络用语或借用网络对话模式,其效果有的能够成为点睛之笔,而有的却会让阅卷老师不明所以。因此,对待网络写作,教师不能全然放任,也不能全盘否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语言,适当地借用网络中挖掘到的材料,适度扬弃。对一些有生命力的,已经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的网络语言,教师给予鼓励和指点;而对于一些不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作文教学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作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写作;要欣赏地评价他们的作文,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一、激发写作的热情  学生作文的热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热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
期刊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刘隗列传》)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