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宙间地球只有一个,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今天挽救他们,就是挽救明天的我们自己!”
—— 马建章
2010年2月,中国传统农历新年虎年春节的前两天,我带着一份企盼新年的愉悦心情,有缘与马建章先生促膝长谈,似乎显出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一位倾心生灵的大师、一位守望东北虎的使者,让这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发动机高速运转的时代,变得充满了多样性与生气,变得生机无限。
不仅由于他的年龄,更由于他在业界的地位,大家都亲切地称马建章为“马老”。马老拿出珍藏在柜子里、由他编写的第一本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教材,似乎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悠远的年代。这样一本厚厚的早已发黄得“快要掉了渣”的教材纸和印刷的蓝色铅字,为我们诉说着马老50年来,如何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小马”到一位备受人尊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老马”的。
半个世纪的光阳故事在时空中穿梭到我的眼前……
从1960年留校任教到2010年,整整50年,近一个甲子的记载。遥想起当年的两个抉择,可以说成就了马老一生的事业与梦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马建章,从小就对野生动物有着极强的兴趣和喜爱,看着在家附近飞来飞去的小鸟,他就琢磨它们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于是做了个小机关,分别在上面放上小虫子、稻谷等,并将其放在小河边,等小鸟来喝水时就会过来进食,如果小鸟吃虫子了,就知道这类小鸟是吃虫子长大的,如果小鸟吃稻谷了,就知道那类小鸟是吃谷子长大的了;不明白荒漠里的兔子(跳兔)为什么都是跳来跳去的,于是他就和小伙伴们抓来小兔子看,发现它们是前腿短、后腿长,就明了兔子为什么跳来跳去的……也许正是从小生长在那么美丽的大自然中,让马建章对野生动物有了别样的感情。所以在保送上大学的时候,在北京林学院(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与东北林学院(现为东北林业大学)之间,他选择了东北林学院的林学系,原因很简单,东北不仅有他熟悉的茂密的大森林及生活其中的东北虎、丹顶鹤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而且东北林学院是5年制,他想在这里可以多学一年知识。
这是他的第一个抉择,缘于他对野生动物和大自然的这份情感和倾心,另外一个抉择更是让他永远地与野生动物分不开了,至今已有50年。回想50年前,马老依然就像在回忆昨天。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当时的林学系总支书记孙景波又给了马建章两个选择。由于马建章入党年份比较早(1956年6月),毕业时已经是一名具有4年党龄中共党员了,书记对他说:“你可以做系里的党务工作,也可以留校任教当老师,你选择哪一个?”马建章一句“虽然我比较喜欢当老师,但我服从组织安排”,这一选择竟使他成为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传奇人物。“那太好了,国家林业部和教育部正要在我们这开创一个‘森林动物繁殖与利用专业’,你来做这件事情怎么样?”就这样,在当时“一无人员、二无教材、三无设备、四无经费”的“四无”条件下,马建章和同事克服了种种现在人都想象不到的困难,开始着手调研、考察,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狩猎经营管理》教材,也就是今天的《野生动物管理学》教材的雏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森林动物繁殖与利用专业,即现在的野生动物管理与自然保护区专业。
可是在那个非常的年代,天灾人祸一齐考验着马建章,三年自然灾害来了、原苏联专家撤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将这个专业调整下去了,刚刚组建起来的近20名教师队伍解散了。眼看着一切的努力付诸东流,马建章和系里的人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他们几次找到时任林业部的副部长,“全国就这么一个森林动物专业,怎能取消?”,请求国家“刀下留情”,最后这个专业恢复了,也因此,马建章带领着教研组里剩下的8个人,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直至今天。
50年的辛苦和汗水早已浇灌出胜利的果实,在他们的努力下诞生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雏形,成为当时我国高等教育中唯一培养野生动物方面高层次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拥有现在的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动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及4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他的个人成绩也在美国国际名人中心颁发的“当代卓有成就人”证书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得到了最完美的总结。
但面对成绩与荣誉,马老说:“50年的教学生涯之中最令我自豪的不是各种奖励和头衔,而是培养出了5 000多名学生。”马老桃李遍天下,提起自己的学生,他的眼神中流出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孟励在美国首次成功克隆猴,全中国各地的动物园、野生动物研究领域都有我的学生,而且国外如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都有我的学生”。马老弟子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已然成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马家军”。有一次,在北京召开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全国会议,几个北京的教授和学生来餐厅就餐时开玩笑地说,“咱们不能坐这桌,这桌都是马家军的”。正是这支“马家军”让马建章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无尚的光荣与崇高的价值。
因此至今眷恋三尺讲台,成为马建章院士的又一写照。50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问有多大,社会地位有多高,但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三尺讲台是我们人生价值的最高舞台。”50年的耕耘,讲台上他播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更大的希望,是世界生灵物种得以多样并存、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野生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一部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在保护环境本身,实现环境、社会、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野生东北虎还有约150只,然而由于人类对动物的肆意捕猎和对森林的大量砍伐,食物的匮乏和生存环境的恶化,雄霸山林的兽中之王无处藏身。1981年到1984年,马建章承担了原林业部下达的“东北虎研究”课题,这也是第一个国家支持和投入的老虎研究项目,但这时他们已经很难找到野生东北虎的踪迹了。为此,在马建章的主持论证下于198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猫科动物繁育中心,现已人工繁育东北虎近九百只,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东北虎人工种群基地(含东北虎林园)。
但野生东北虎数量的保持不能掩盖它面临的巨大的生存危机,这危机像一层云雾一样笼罩在马老的心头。由于高速公路将一座座村镇隔绝,这使得它们不得不陷入孤岛状态,因无法繁殖而死亡,或因近亲繁殖而最终衰败,这些对马建章这位从事野生动物工作50年的专家来说,他的内心对东北虎早已有了割舍不掉的牵挂,好在我们离俄罗斯比较近,因此马老在其中找到了一线希望,在他的积极献策下,中俄边境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建议拆除部分边界铁丝网,为东北虎开辟通道。“要想挽救中国的东北虎,解决它的近亲繁殖或者血液更新,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它们实行‘跨国婚姻’”。事实证明,马老为老虎们做的是一件维持种群生存的大事,现在中国的野生东北虎正在增加,马老亲切地叫他们“虎妞、虎哥”。“中国的‘虎小伙’和俄罗斯的‘虎妞’,或者是俄罗斯的‘虎哥’和中国的‘虎姑娘’建立婚姻,这样他们就可以更新血液,维持种族的繁衍。”国界是人的国界,并不是动物的国界。如果老虎也有思想,它们对这样一位大恩人,该是怎样的一种感激和感念?
马老一生与野生动物为伍,他以其执著的追求和毕生的心血铺筑着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均衡发展的希望之路。辛苦、汗水、成绩、荣誉,在50年的积淀之中凝聚、糅合,最终化为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我在见到马老的那一瞬间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他为人的谦和、不居高,他内心充满年轻的力量,他的童心和爽朗的笑,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内心,这种人格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一份宁静和一份纯真……
在马老的办公室里,专有一个大抽屉是他特别留出来的,抽屉里装的不是他的书籍、资料,却都满满的小孩子们喜欢的零食,这是他专门为学生或同事的孩子们准备的,每每有小孩子跟着去办公室,马老都会把孩子叫到身边,“小宝贝,你喜不喜欢吃巧克力?信不信爷爷能给你变出一盒巧克力来”?然后马老就会用一种成人看来非常简单的技巧,但却让小孩子们觉得很神奇的魔术变出一盒巧克力,看见孩子们惊奇、兴奋的样子,马老总是很开心。一次,马老的博士研究生家的一个小女孩跟妈妈去马老办公室,由于马老和学生研究问题,忘记了给孩子拿糖吃,这让孩子觉得很失落,临走前,孩子走到门口回头对马老说:“马爷,我也不和你好了!”马老一见孩子不高兴的样子,马上问:“为什么呢,马爷这么喜欢你。”孩子不作声,只是眼睛看了看大抽屉的方向,马老这才想起来,哈哈大笑地走过去拿出几块糖对她说:“马爷太忙了,以后你来了自己去拿着吃。”从那以后,马老总是把抽屉装得满满的,孩子们来了就自己去拿好吃的。也因此,他的办公室很受小孩子们的欢迎,也总是遭到他们的惠顾。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校园还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找老马”,在他的帮助和资助下,已经有好几名学生不但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还保送或考取了研究生。学生有事找到马老,他总是尽全力帮助不说,就连学校的清洁工,他也能帮则帮。一次,有一位清洁工找到马老,说自己亲属孩子考取了东北林大,但是身患关节炎想由阴面寝室调到阳面寝室,马老看见家长难过的样子,立即打电话给该生所在学院主管学生的副书记,帮他调了房间。2002年,马老翻看生活报,无意间看见了黑龙江省援助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他就在第一时间来到了妇联,挑了两名最困难的女童,资助她们读完小学。童心和爱心浇筑着马老的精神家园,让他永葆活力和青春的心。
还有一点是让大家想不到的,73岁高龄的马老,特别爱发短信息,而且非常的熟练。更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到吃惊的是,马老办公室里的电脑绝对不是摆设,看着老先生轻轻松松地操作着鼠标,嘴里叨咕着“这是谁谁发给我的E-mail”,看着他在各个盘符和路径下翻阅并查找着自己宝贵的资料,时不时拿出U盘来找找,也让我找到了马老成就至今的答案,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不停地学习,这种永远追求年轻的心态,无疑是马老又一写照。
岁月在点滴中流走,不变的是他的无悔的执著和崇高的心境。当被问及已经如此年龄,这般奔波,不觉得辛苦吗,一句“老骥已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样的回答怎能不给他的学生和年轻人以激励;当被问及人生还有什么遗憾吗,一句“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不再年轻,时间不够了,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当被问及打算何时退休颐养天年,马老却说“当了院士就要承担起更高的责任,什么时候干到我的身体不行了,什么时候才算完,这才配得起那个终身荣誉称号”……
这就是马建章,马老先生……
采访后记:
马老的成就赫然,却谦和而平易近人,尽管带着助听器,尽管可能刚开始采访时我的很多话,他都听得不是很清楚,但他依然认真地、用心地听着,依然一直微笑着,依然自己说着说着就哈哈地大笑起来,让我竟然忘记了他是一位工程院院士,忘记了他的身份和头衔,像在与自己的爷爷在聊天……直到采访结束,马老将我送至门口,爽朗的笑声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
编辑/岳凤
—— 马建章
2010年2月,中国传统农历新年虎年春节的前两天,我带着一份企盼新年的愉悦心情,有缘与马建章先生促膝长谈,似乎显出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一位倾心生灵的大师、一位守望东北虎的使者,让这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发动机高速运转的时代,变得充满了多样性与生气,变得生机无限。
不仅由于他的年龄,更由于他在业界的地位,大家都亲切地称马建章为“马老”。马老拿出珍藏在柜子里、由他编写的第一本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教材,似乎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悠远的年代。这样一本厚厚的早已发黄得“快要掉了渣”的教材纸和印刷的蓝色铅字,为我们诉说着马老50年来,如何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小马”到一位备受人尊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老马”的。
半个世纪的光阳故事在时空中穿梭到我的眼前……
从1960年留校任教到2010年,整整50年,近一个甲子的记载。遥想起当年的两个抉择,可以说成就了马老一生的事业与梦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马建章,从小就对野生动物有着极强的兴趣和喜爱,看着在家附近飞来飞去的小鸟,他就琢磨它们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于是做了个小机关,分别在上面放上小虫子、稻谷等,并将其放在小河边,等小鸟来喝水时就会过来进食,如果小鸟吃虫子了,就知道这类小鸟是吃虫子长大的,如果小鸟吃稻谷了,就知道那类小鸟是吃谷子长大的了;不明白荒漠里的兔子(跳兔)为什么都是跳来跳去的,于是他就和小伙伴们抓来小兔子看,发现它们是前腿短、后腿长,就明了兔子为什么跳来跳去的……也许正是从小生长在那么美丽的大自然中,让马建章对野生动物有了别样的感情。所以在保送上大学的时候,在北京林学院(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与东北林学院(现为东北林业大学)之间,他选择了东北林学院的林学系,原因很简单,东北不仅有他熟悉的茂密的大森林及生活其中的东北虎、丹顶鹤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而且东北林学院是5年制,他想在这里可以多学一年知识。
这是他的第一个抉择,缘于他对野生动物和大自然的这份情感和倾心,另外一个抉择更是让他永远地与野生动物分不开了,至今已有50年。回想50年前,马老依然就像在回忆昨天。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当时的林学系总支书记孙景波又给了马建章两个选择。由于马建章入党年份比较早(1956年6月),毕业时已经是一名具有4年党龄中共党员了,书记对他说:“你可以做系里的党务工作,也可以留校任教当老师,你选择哪一个?”马建章一句“虽然我比较喜欢当老师,但我服从组织安排”,这一选择竟使他成为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传奇人物。“那太好了,国家林业部和教育部正要在我们这开创一个‘森林动物繁殖与利用专业’,你来做这件事情怎么样?”就这样,在当时“一无人员、二无教材、三无设备、四无经费”的“四无”条件下,马建章和同事克服了种种现在人都想象不到的困难,开始着手调研、考察,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狩猎经营管理》教材,也就是今天的《野生动物管理学》教材的雏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森林动物繁殖与利用专业,即现在的野生动物管理与自然保护区专业。
可是在那个非常的年代,天灾人祸一齐考验着马建章,三年自然灾害来了、原苏联专家撤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将这个专业调整下去了,刚刚组建起来的近20名教师队伍解散了。眼看着一切的努力付诸东流,马建章和系里的人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他们几次找到时任林业部的副部长,“全国就这么一个森林动物专业,怎能取消?”,请求国家“刀下留情”,最后这个专业恢复了,也因此,马建章带领着教研组里剩下的8个人,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直至今天。
50年的辛苦和汗水早已浇灌出胜利的果实,在他们的努力下诞生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雏形,成为当时我国高等教育中唯一培养野生动物方面高层次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拥有现在的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动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及4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他的个人成绩也在美国国际名人中心颁发的“当代卓有成就人”证书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得到了最完美的总结。
但面对成绩与荣誉,马老说:“50年的教学生涯之中最令我自豪的不是各种奖励和头衔,而是培养出了5 000多名学生。”马老桃李遍天下,提起自己的学生,他的眼神中流出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孟励在美国首次成功克隆猴,全中国各地的动物园、野生动物研究领域都有我的学生,而且国外如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都有我的学生”。马老弟子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已然成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马家军”。有一次,在北京召开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全国会议,几个北京的教授和学生来餐厅就餐时开玩笑地说,“咱们不能坐这桌,这桌都是马家军的”。正是这支“马家军”让马建章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无尚的光荣与崇高的价值。
因此至今眷恋三尺讲台,成为马建章院士的又一写照。50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问有多大,社会地位有多高,但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三尺讲台是我们人生价值的最高舞台。”50年的耕耘,讲台上他播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更大的希望,是世界生灵物种得以多样并存、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野生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一部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在保护环境本身,实现环境、社会、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野生东北虎还有约150只,然而由于人类对动物的肆意捕猎和对森林的大量砍伐,食物的匮乏和生存环境的恶化,雄霸山林的兽中之王无处藏身。1981年到1984年,马建章承担了原林业部下达的“东北虎研究”课题,这也是第一个国家支持和投入的老虎研究项目,但这时他们已经很难找到野生东北虎的踪迹了。为此,在马建章的主持论证下于198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猫科动物繁育中心,现已人工繁育东北虎近九百只,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东北虎人工种群基地(含东北虎林园)。
但野生东北虎数量的保持不能掩盖它面临的巨大的生存危机,这危机像一层云雾一样笼罩在马老的心头。由于高速公路将一座座村镇隔绝,这使得它们不得不陷入孤岛状态,因无法繁殖而死亡,或因近亲繁殖而最终衰败,这些对马建章这位从事野生动物工作50年的专家来说,他的内心对东北虎早已有了割舍不掉的牵挂,好在我们离俄罗斯比较近,因此马老在其中找到了一线希望,在他的积极献策下,中俄边境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建议拆除部分边界铁丝网,为东北虎开辟通道。“要想挽救中国的东北虎,解决它的近亲繁殖或者血液更新,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它们实行‘跨国婚姻’”。事实证明,马老为老虎们做的是一件维持种群生存的大事,现在中国的野生东北虎正在增加,马老亲切地叫他们“虎妞、虎哥”。“中国的‘虎小伙’和俄罗斯的‘虎妞’,或者是俄罗斯的‘虎哥’和中国的‘虎姑娘’建立婚姻,这样他们就可以更新血液,维持种族的繁衍。”国界是人的国界,并不是动物的国界。如果老虎也有思想,它们对这样一位大恩人,该是怎样的一种感激和感念?
马老一生与野生动物为伍,他以其执著的追求和毕生的心血铺筑着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均衡发展的希望之路。辛苦、汗水、成绩、荣誉,在50年的积淀之中凝聚、糅合,最终化为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我在见到马老的那一瞬间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他为人的谦和、不居高,他内心充满年轻的力量,他的童心和爽朗的笑,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内心,这种人格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一份宁静和一份纯真……
在马老的办公室里,专有一个大抽屉是他特别留出来的,抽屉里装的不是他的书籍、资料,却都满满的小孩子们喜欢的零食,这是他专门为学生或同事的孩子们准备的,每每有小孩子跟着去办公室,马老都会把孩子叫到身边,“小宝贝,你喜不喜欢吃巧克力?信不信爷爷能给你变出一盒巧克力来”?然后马老就会用一种成人看来非常简单的技巧,但却让小孩子们觉得很神奇的魔术变出一盒巧克力,看见孩子们惊奇、兴奋的样子,马老总是很开心。一次,马老的博士研究生家的一个小女孩跟妈妈去马老办公室,由于马老和学生研究问题,忘记了给孩子拿糖吃,这让孩子觉得很失落,临走前,孩子走到门口回头对马老说:“马爷,我也不和你好了!”马老一见孩子不高兴的样子,马上问:“为什么呢,马爷这么喜欢你。”孩子不作声,只是眼睛看了看大抽屉的方向,马老这才想起来,哈哈大笑地走过去拿出几块糖对她说:“马爷太忙了,以后你来了自己去拿着吃。”从那以后,马老总是把抽屉装得满满的,孩子们来了就自己去拿好吃的。也因此,他的办公室很受小孩子们的欢迎,也总是遭到他们的惠顾。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校园还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找老马”,在他的帮助和资助下,已经有好几名学生不但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还保送或考取了研究生。学生有事找到马老,他总是尽全力帮助不说,就连学校的清洁工,他也能帮则帮。一次,有一位清洁工找到马老,说自己亲属孩子考取了东北林大,但是身患关节炎想由阴面寝室调到阳面寝室,马老看见家长难过的样子,立即打电话给该生所在学院主管学生的副书记,帮他调了房间。2002年,马老翻看生活报,无意间看见了黑龙江省援助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他就在第一时间来到了妇联,挑了两名最困难的女童,资助她们读完小学。童心和爱心浇筑着马老的精神家园,让他永葆活力和青春的心。
还有一点是让大家想不到的,73岁高龄的马老,特别爱发短信息,而且非常的熟练。更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到吃惊的是,马老办公室里的电脑绝对不是摆设,看着老先生轻轻松松地操作着鼠标,嘴里叨咕着“这是谁谁发给我的E-mail”,看着他在各个盘符和路径下翻阅并查找着自己宝贵的资料,时不时拿出U盘来找找,也让我找到了马老成就至今的答案,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不停地学习,这种永远追求年轻的心态,无疑是马老又一写照。
岁月在点滴中流走,不变的是他的无悔的执著和崇高的心境。当被问及已经如此年龄,这般奔波,不觉得辛苦吗,一句“老骥已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样的回答怎能不给他的学生和年轻人以激励;当被问及人生还有什么遗憾吗,一句“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不再年轻,时间不够了,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当被问及打算何时退休颐养天年,马老却说“当了院士就要承担起更高的责任,什么时候干到我的身体不行了,什么时候才算完,这才配得起那个终身荣誉称号”……
这就是马建章,马老先生……
采访后记:
马老的成就赫然,却谦和而平易近人,尽管带着助听器,尽管可能刚开始采访时我的很多话,他都听得不是很清楚,但他依然认真地、用心地听着,依然一直微笑着,依然自己说着说着就哈哈地大笑起来,让我竟然忘记了他是一位工程院院士,忘记了他的身份和头衔,像在与自己的爷爷在聊天……直到采访结束,马老将我送至门口,爽朗的笑声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
编辑/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