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学生喜欢的语文课

来源 :语文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做教师开始,我一直信奉“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所以常常在想: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是什么样的?我的语文课学生会喜欢吗?我应该把语文课上成什么样?教了三十多年的语文,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似乎成了我心中的“钱学森之问”.虽然没有找到非常明确的答案,但也正是这样反复“盘问”自己,促使我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品质,上“有样子的课”,上出学生喜欢的语文课,进而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得坚实,心里踏实.借此一角,爬梳自己的教学片段,有一点思考、感悟,与老师们交流.
其他文献
驳论文,顾名思义,是以“驳”为核心思维特点的议论文,相较于传统立论文,它不走寻常路,善于釜底抽薪,抓住对方观点的逻辑漏洞或情感失当等谬误,以“驳”为论,与自我或者假想敌来一场基于文本形式的思想辩论.因此,驳论文写作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一方面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提出挑战,另一方面考验着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期刊
一、引言rn蒲松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中的第二则,选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1]该小说曾多次入选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已经成为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但是这篇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文章较少,可能大家认为,小说本身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内容及其特点都直接呈现于文字,似乎没有留给读者多少推敲的空间.在2016年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资料链接部分选用的仍是20多年前《课文分析集》中的分析文章,该文章把对课文的层次分析和据此得出的主旨结论,作为主要分析内容.将该文与最新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研读”和
期刊
“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1],它自然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2021年浙江嘉兴市中考命题,我们尝试运用比较关联的命题策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rn一、在比较关联中实现方法迁移rn深度学习的教学要让学生从学到知识走向学会学习.在命题过程中,我们采用比较关联的策略促进学生迁移内化方法,学会学习.
期刊
我叫何塞·恩里克,是西班牙帝国的一名骑士.在日不落帝国的余晖中,我的领地在西西里富饶的土地之上.这是我父亲传给我的,听说他曾是皇帝的封臣,但在我年幼时不知去向,许多人怀疑他已在广袤的地中海之中葬身鱼腹.但不管怎样,我终究继承了他的家业,并将这一切治理得井井有条.
期刊
回环句自古有之,可追溯到诸子百家作品.比如《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就是三个回环句.《论语·雍也》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就是一个回环句.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最早把回环作为辞格.回环也是句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和设问、反复一样,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只是回环句写作难度大,出现频率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实例来谈谈回环句的特征、类型、作用及创作.
期刊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短歌行》和《归园田居》,是曹操和陶渊明对于“忧”这种人生常态的不同选择和共同的“超越”.虽然两者从思想感情到表达手法截然不同,但都展现出魏晋时期的文人在同陷人生“忧境”时,仍能以“任真”的生命状态,超越生命之“忧”.rn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理解人生选择的超越性,感受不同的人生状态,再感受作者内在情感的表达,最后体味截然不同的诗词审美追求,呈现层析递进的章法逻辑.
期刊
“泪目”一词火了,网络视频弹幕中随处可见,并且在2020年被评为哔哩哔哩视频网站(B站)年度弹幕热词.例如:rn(1)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人民日报》2016年4月7日)rn由于“泪目”迅速走红和广泛传播,很快便由网络走向纸媒,应用于报章杂志中.
期刊
我生来便是个哑巴.rn我还未睁开眼睛,只会无意识吮吸乳汁时,常觉得自己被拥在一个毛茸茸的温暖怀抱里,在柔顺绒毛间睡得香甜.rn是妈妈的手将我拽离那个怀抱,我看见的第一幕也是妈妈温柔的眼眸.我一直明白妈妈与我不是同类,因为爸爸妈妈与所有客人都常称呼我为“猫”,却从未如此称呼过彼此.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选取了印度作家泰戈尔的《素芭》一文,其中有这样的语段:“巴尼康托的屋舍毗邻着岸边.他家的竹篱笆、高高的八顶草棚、牛栏、草垛、谷仓、杧果园、木棉和香蕉园,等等,过往的船夫和渔父们,尽收眼底.”这里“尽收眼底”一词的使用是否正确,值得商榷.
期刊
出游当行万里路,不是为脚,而是为心,为了追寻心中的美景.rn从滕州出发,高铁北折经曲阜,过兖州,便一路向西,朝着目的地兰州迸发.地图上几乎是一条直线,其间横跨六省,行程两千多千米,行驶需二十小时.rn坐在火车里实在感觉不到地势在升高,但窗外地貌的变换又提醒旅客所经不同地界,尤其过了三门峡,由华山渭南而西.整个河南几乎不见遮目的山峰,映入眼帘的是一些或大或小的山包,树木茂盛,分辨不出是土山还是石山.山脚下红瓦粉墙的民居转瞬即逝.车过灵宝,近处的灌木变得高耸成林,远处的山则修长平缓.人随车驰,不能游目骋怀,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