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生大都属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成长、成才、就业、择业及个人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才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此,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并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培养“四有”新人和高素质劳动者、建设者的首要任务。
一、当前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在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上的日益多样化,社会对初级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为青年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时代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竞争加剧以及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交替碰撞、贫富差距的拉大等,也给中职学生带来了形形色色的波及和影响,使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日趋突现,直接影响到当代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在校的中职生中存在大量厌学混日子、学习无目的、观念淡薄、对前途丧失信心的学生。因此学校管理困难,教育目标也很难实现,同时学生也常常出现一些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现象。
(一)社会适应能力差
随着改革的深化发展,经济的振兴,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问题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就业的严峻形势,分配上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其内心深处便产生了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情绪。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生活节衣缩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还相当多,贫富悬殊更为明显,贫困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二是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问题;三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总之,诸多因素造成了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
(三)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面对新情况和新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方法落后,教学模式陈旧,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产生心理负担。
(四)网络媒体的危害
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学生产生了众所周知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二、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恐贫症”“仇富心态”等不仅成为公众的社会性心病,也导致了中职学生不平衡心态的产生,在学生幼稚的心灵上留下了阴影,从而诱发和助长了“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意识的形成,使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侵蚀。学校的培养、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
(二)家庭教育的失误
一是破碎家庭对子女造成了自卑、压抑、脆弱、封闭的心理障碍和更深的内心创伤;二是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由于无人管教和缺少母爱形成的不良心理和习惯;三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由于过分溺爱与庇护使学生形成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或由于“棍棒”教育使学生感情受到创伤,产生逆反心理。
(三)学校教育的滞后
一是中职学校在生源紧缺,招生困难的情况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招生上,教育教学改革滞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缓慢;二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三是教学形式及方法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等问题,使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四)不良媒体的诱导
现代社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成长中的中职生产生了正负两种不同的影响,尤其是那些“黄色网页”“暴力文学”“凶杀暴力”“网络游戏”等直接或间接地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对其成长造成极大伤害。
(五)学生自身原因
一是由于学生自我抑制能力较弱,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诱惑和重染,产生的诸多困惑和疑虑得不到及时解答和疏导,从而形成一些不健康心理;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自身心理不够健全,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意志消沉,自暴自弃,这也是形成不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培养中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病的多发期,更是不健康心理及行为的孕育期。为此,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职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
(一)齐抓共管净化环境,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是加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力度,多制作出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影视、报刊、书籍,为中职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二是加强对不法网吧、电子游戏和音像市场的管理;三是社会为中职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四是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二)学校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教育教学工作
中职学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抓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一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预防和消除中职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二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三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三)尊重学生人格,改进家庭教育
在抓好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和抓好家庭教育。首先,家长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教育孩子正确做人,并以身作则,律已正已,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其次,尊重学生人格,讲究教育方式方法,及时消除他们在社会上受到的不良影响,使其全面健康发展;再次,要努力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使学生能感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课余文体活动
中职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充裕,学校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一系列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主题鲜明、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既可以占领学生的课余文化阵地,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为学生才华的施展、能力的发挥、作用的表现创造条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高,不良心理得以消除和矫正。此外,学校还可结合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组织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让中职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实践、锻炼、成才。
一、当前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在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上的日益多样化,社会对初级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为青年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时代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竞争加剧以及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交替碰撞、贫富差距的拉大等,也给中职学生带来了形形色色的波及和影响,使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日趋突现,直接影响到当代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在校的中职生中存在大量厌学混日子、学习无目的、观念淡薄、对前途丧失信心的学生。因此学校管理困难,教育目标也很难实现,同时学生也常常出现一些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现象。
(一)社会适应能力差
随着改革的深化发展,经济的振兴,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问题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就业的严峻形势,分配上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其内心深处便产生了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情绪。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生活节衣缩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还相当多,贫富悬殊更为明显,贫困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二是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问题;三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总之,诸多因素造成了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
(三)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面对新情况和新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方法落后,教学模式陈旧,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产生心理负担。
(四)网络媒体的危害
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学生产生了众所周知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二、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恐贫症”“仇富心态”等不仅成为公众的社会性心病,也导致了中职学生不平衡心态的产生,在学生幼稚的心灵上留下了阴影,从而诱发和助长了“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意识的形成,使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侵蚀。学校的培养、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
(二)家庭教育的失误
一是破碎家庭对子女造成了自卑、压抑、脆弱、封闭的心理障碍和更深的内心创伤;二是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由于无人管教和缺少母爱形成的不良心理和习惯;三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由于过分溺爱与庇护使学生形成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或由于“棍棒”教育使学生感情受到创伤,产生逆反心理。
(三)学校教育的滞后
一是中职学校在生源紧缺,招生困难的情况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招生上,教育教学改革滞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缓慢;二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三是教学形式及方法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等问题,使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四)不良媒体的诱导
现代社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成长中的中职生产生了正负两种不同的影响,尤其是那些“黄色网页”“暴力文学”“凶杀暴力”“网络游戏”等直接或间接地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对其成长造成极大伤害。
(五)学生自身原因
一是由于学生自我抑制能力较弱,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诱惑和重染,产生的诸多困惑和疑虑得不到及时解答和疏导,从而形成一些不健康心理;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自身心理不够健全,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意志消沉,自暴自弃,这也是形成不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培养中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病的多发期,更是不健康心理及行为的孕育期。为此,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职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
(一)齐抓共管净化环境,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是加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力度,多制作出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影视、报刊、书籍,为中职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二是加强对不法网吧、电子游戏和音像市场的管理;三是社会为中职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四是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二)学校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教育教学工作
中职学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抓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一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预防和消除中职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二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三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三)尊重学生人格,改进家庭教育
在抓好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和抓好家庭教育。首先,家长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教育孩子正确做人,并以身作则,律已正已,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其次,尊重学生人格,讲究教育方式方法,及时消除他们在社会上受到的不良影响,使其全面健康发展;再次,要努力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使学生能感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课余文体活动
中职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充裕,学校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一系列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主题鲜明、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既可以占领学生的课余文化阵地,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为学生才华的施展、能力的发挥、作用的表现创造条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高,不良心理得以消除和矫正。此外,学校还可结合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组织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让中职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实践、锻炼、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