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关键词:高中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策略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实施“从生活走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的教学理念。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如何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以及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现实生活来进行阐述。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疑引思,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如为了巩固学生对于二次函数和三角函数概念、图像、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运用中研究数学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要在上海召开世博会,上海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的气温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有很多人士认为:上海这段时间是上海气象灾难多发时间,会对参加世博会展出方和参展方造成一些不便,甚至对人员身体造成伤害。那么,上海的气温事实上果真如此吗?让学生成立一个“关注美好世博会,科学预测世博气温”的研究小组。1、收集数据。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上海地区2008年1—12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2、确定研究中心。①预测2010世博会开幕式(4月31日)和闭幕式(10月31日)的当日气温。②上海当年最高气温可能出现的时间。③5-10月份(世博会期间)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3、数学构建,拟合函数模型——通过画散点图,计算机拟合。从拟合结果看:三角函数拟合效果明显好于二次函数。4、数学应用:利用函数计算出开幕式21.5℃,闭幕式15.3℃。上海当年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15日左右,5——10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5.2℃。5、学习交流:科学统计表明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是21~24℃,因此可以这样说,上海2010世博会期间气温非常理想,世界各地来展览和参展的人在上海一定可以过得很好,上海这个城市会让世界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革学习方式,凸显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思想,形成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悟数学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生活去教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数学学习不可能脱离生活实际,必须让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喜怒哀乐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并以别开生面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去充分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用两根细绳分别固定在一张桌子四条腿的对角上并拉直,如果这两条细绳相交,说明四条腿的底端在同一平面。”“观察自己的教室,说出观察到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再例如,“手机话费问题:一种收费方式是月最低消费10元,每分钟0.2元,另一种收费方式是无最低消费,每分钟0.3元,哪一种更适合你”学生们各抒己见,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并能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辅以适当的点播,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经历从发现数学问题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验证了所得结论。在亲自参与的实践中,学生既学会了如何比较,又发散了思维,从而进一步感悟了数学。
三、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例如:夏天,大家都喜欢吃西瓜,而西瓜的价格往往与西瓜的重量相关。某人到一个水果店去买西瓜,价格表上写的是:6斤以下,每斤0.4元;6斤以上9斤以下,每斤0.5元;9斤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个西瓜,称重后店主说5元1角,1角就不要了,给5元吧。可这位聪明的顾客马上说,你不仅没少要,反而多收了我的钱。当顾客讲出理由,店主只好承认了错误,照实收了钱。同学们,你知道顾客是怎样晓得店主坑人的吗?请说出理由?这样,把数学问题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真正做到人人有话讲,人人有收获,人人得发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也为学生长大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奠定了良好的能力基础。
四、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可以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开阔了视野,不仅提高了学习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知识的兴趣。所以说,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和融入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生活内容,积极拓展教材的生活空间,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活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每一个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优先发展,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策略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实施“从生活走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的教学理念。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如何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以及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现实生活来进行阐述。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疑引思,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如为了巩固学生对于二次函数和三角函数概念、图像、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运用中研究数学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要在上海召开世博会,上海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的气温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有很多人士认为:上海这段时间是上海气象灾难多发时间,会对参加世博会展出方和参展方造成一些不便,甚至对人员身体造成伤害。那么,上海的气温事实上果真如此吗?让学生成立一个“关注美好世博会,科学预测世博气温”的研究小组。1、收集数据。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上海地区2008年1—12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2、确定研究中心。①预测2010世博会开幕式(4月31日)和闭幕式(10月31日)的当日气温。②上海当年最高气温可能出现的时间。③5-10月份(世博会期间)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3、数学构建,拟合函数模型——通过画散点图,计算机拟合。从拟合结果看:三角函数拟合效果明显好于二次函数。4、数学应用:利用函数计算出开幕式21.5℃,闭幕式15.3℃。上海当年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15日左右,5——10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5.2℃。5、学习交流:科学统计表明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是21~24℃,因此可以这样说,上海2010世博会期间气温非常理想,世界各地来展览和参展的人在上海一定可以过得很好,上海这个城市会让世界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革学习方式,凸显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思想,形成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悟数学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生活去教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数学学习不可能脱离生活实际,必须让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喜怒哀乐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并以别开生面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去充分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用两根细绳分别固定在一张桌子四条腿的对角上并拉直,如果这两条细绳相交,说明四条腿的底端在同一平面。”“观察自己的教室,说出观察到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再例如,“手机话费问题:一种收费方式是月最低消费10元,每分钟0.2元,另一种收费方式是无最低消费,每分钟0.3元,哪一种更适合你”学生们各抒己见,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并能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辅以适当的点播,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经历从发现数学问题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验证了所得结论。在亲自参与的实践中,学生既学会了如何比较,又发散了思维,从而进一步感悟了数学。
三、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例如:夏天,大家都喜欢吃西瓜,而西瓜的价格往往与西瓜的重量相关。某人到一个水果店去买西瓜,价格表上写的是:6斤以下,每斤0.4元;6斤以上9斤以下,每斤0.5元;9斤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个西瓜,称重后店主说5元1角,1角就不要了,给5元吧。可这位聪明的顾客马上说,你不仅没少要,反而多收了我的钱。当顾客讲出理由,店主只好承认了错误,照实收了钱。同学们,你知道顾客是怎样晓得店主坑人的吗?请说出理由?这样,把数学问题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真正做到人人有话讲,人人有收获,人人得发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也为学生长大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奠定了良好的能力基础。
四、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可以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开阔了视野,不仅提高了学习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知识的兴趣。所以说,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和融入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生活内容,积极拓展教材的生活空间,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活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每一个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优先发展,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