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抽象为形象,寓理论于生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j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成《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这一课教学后我有如下反思:
   一、营造现场感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外文翻译,领会作者的演讲主旨,采取的办法是“到文本中去看作者,从文本出来看历史”,某种程度上还原了演讲的现场感。
   为此,本课设计采取四次“补充材料”:
   第一次:补充顾拜旦年轻时曾留学英国,考察英国中学生的教育状况,对体育活动的开张十分赞同。从而引发对本国和世界青少年体育教育却失的思考。
   第二次:我们也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员获得冠军登上领奖台而自豪骄傲,并为那一幕而激动。
   第三次:面对希腊国王的要求,顾拜旦坚持奥运会应该是真正的国际赛事。不应该一直放在希腊举办。
   第四次:顾拜旦设计了蓝、黄、黑、绿、红5个环环相扣的彩色圆环会旗,象征着大洲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比赛和友好精神相聚在奥林匹克运动会。
   这四次“补充材料”有的是作者顾拜旦的经历,有的是奥运常识,还有联系生活某个情景,让学生感同身受。?还原演讲现场,包括对该演讲的主题的真切把握,又需要对演讲者生平、思想的全景透析。还原演讲现场,根源在于能够更加真实、有效、尽可能全面地“知人论世”,复原并抵达演讲词的本义初心。这篇文章里的本义初心就是民主、完美的奥林匹克精神。
   二、抓住“把手”理清思路
   演讲词作文独白式的表达,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要理清思想观点的来龙去脉,笔者设计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1.初读感知,梳理思路
   2.精读课文,不同角度深入理解奥运精神
   3.语言风格,再现演讲者的语言魅力
   4.拓展延伸,发扬奥运精神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感受”—“体会”—“运用”。寻找“关键词”“关键句”成为每一个环节的“把手”“梯子”,学生顺着“把手”“梯子”往上爬,便能理解作者多角度阐述的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涵。最后的奥运口号的采集和设计更是从认知层面进入到操作层面上来。
   三、到演讲词中去涵泳
   遵循“语言到思想,形式到内容”的语文教学原则,笔者认为要立足于语言,在语言品味中尽情涵泳。例如第1和第
  5个问题分别问了重点词的含义;第5个问题里“要求把三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第6个问题里“把长句子分解成三个分句,每一分句后分別加上“但是”,使之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等等,重点词的含义、句式的表达、语言形式的转化蕴含着思想内容,情感起伏,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而要那样写,这种字词句的训练贯穿了整个课堂。
   杨益斌在《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里说“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细读深思,进行情感体验与感悟对比,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意义,提高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由表及里、言之有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同时,作为国际奥运会里身居要职的人物,顾拜旦站得高,格局广。他的演讲语言庄重典雅,演讲风格充满激情想象,有绮丽的美,同时神秘灵动,表现出言语的意境美,使抽象的奥林匹克精神具体形象化。
   总之,这篇演讲词集深刻的思想性和精巧的文采美于一体,能吸引听众、感染听众、波动听众心弦,是弹奏得最动听的乐曲。通过营造现场感,最大限度地抵近、领会演讲者的本初的真实意图;到演讲词中去涵泳,下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抓住“把手”理清思路,让学生沿着“藤子”,再陡的山坡也能爬上去。
其他文献
向晚的天,彩霞热烈。橘黄的云彩像簇簇火焰,在淡粉温柔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温暖,点燃了我心中对美的惊叹和渴望。真想在洒满余晖的小道上悠闲散步,看云卷云舒,听万籁之声,即使就这样望向窗边,一直望下去,也会和美好愉悦挂个满怀。   可是我没有。哪怕只是牺牲十分钟晚自习时间来欣赏晚霞,我不能够,也舍不得。于是匆匆转回身。   这发生在昨天,却不只于昨天。   出行乘坐高铁,到饭点取出速冻食品,就连追
期刊
我听见一树一树的花开,朵朵吐芳,叶叶新生。我看见蝴蝶翩飞,鸟儿挥翅,阳光透过密叶的缝隙亮晃晃地打在泥间,似乎想要窥探地下万物活动的小世界。春天的最大好处,就在它希望永驻,机会遍野,永远坚韧向阳。   教室里,书桌旁。早读课,是读不完的文言诗词,是写不尽的纸上牵挂。从机械运算的线性回归,到头脑风暴的解析几何,谁在错解无解时愁眉懊恼,又悄悄更换草稿纸埋頭演算。一坐就是一天,直到傍晚的唯物辩证,山川湖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因“材”施教——了解学情   笔者曾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多数学生的父母在京打工,无暇照顾孩子,更别说关注孩子的学习了。加上家庭条件有限,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这样的学生因为缺少阅读的输入,出现了无话可说、词不达意、结构混
期刊
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终于等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刻,准备展示的教师们个个精神抖擞,充满昂扬斗志。   一、情境的设置推进文本细读,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首先是王老師闪亮登场,撑着油纸伞缓缓地走来,像是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中年时期的李清照。看,那漂亮的舞姿,能与专业的舞蹈演员相媲美,婀娜多姿,煞是精彩!   随着舒缓的音乐慢慢响起,四位老师分别扮演不同时期的李清照,选取了不同时段的词作品,和着音乐,创
期刊
我们敬仲镇中学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融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与我校的德育教育为一体,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为主线,以主题系列活动为依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堂与主题活动相照应地育人机制。   一、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景化——让思品课堂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战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内容结构上看,以学生生活主题为基础,以思想品德观点为统领,有运用你的经验、有探究与分享(每个课题下
期刊
《望江南·梳洗罢》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眺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历程,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毫无矫饰,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词的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
期刊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来袭,我们全力抗争。全国各地,万众一心。敬仲中学全体师生,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积极行动,制定科学周密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携手一同抗击疫情。如何在這个特殊时期保障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自身参与的延期教学工作简单总结一下。    假期里周一到周五临淄区空中课堂集体授课。教师常规工作是课前发课件,督促学生认真听课,课后及时检查作业。这些常规工作之外,我个人也做了一些努
期刊
经常听到有人说,“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根基。”的确,母语学习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学科教学的划分,有时会让我们孤立地去看待语文学科,认为语文学科就是文字的学习,殊不知,学科学习只是我们学习的路径,是我们学会学习的一种分类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同样陌生的教材,我教完后知道什么知识点在什么位置,而学生却不知道。难道是我读得多,翻得多?其实不然。作为教师,
期刊
“现在都复工复产了,市场、大集也都放开了,还让我们戴口罩?”听着前边几名排着队走着的学生在窃窃私语着,我就想现在疫情还未结束,学生不会深入了解社会,只是看表面现象判断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幫助,特别是家庭教育更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日常行为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成员(包括父
期刊
“之”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个字词,使用频率最高,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用法各不相同,它既可以充当文言实词,又可用作文言虚词。在众多的用法中,我们如何来辨别“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作何种用法,是什么意思,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方法、发现规律。下面就“之”的主要用法做下归纳总结。   一、用作实词   1.作动词:当“之”位于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代词的成分前面时,“之”就用作动词,译作“去,到,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