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新探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esechines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增长方式就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以资源节约、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则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模式概述
  
  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使所有的物质、能量在这个永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从而实现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循环经济模式是我国发展的目标取向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我国资源短缺压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资源紧缺,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预测在2040~204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4亿左右。尽管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世界人均土地约2.93公顷,而我国人均土地仅0.777公顷,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2%;我国陆地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我国人均林地0.1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2%;我国人均草地0.3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与此同时,我国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落后约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现有资源供应条件下,如果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意味着资源消耗量还将继续大幅度增加,而这种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必然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要求
  从环境来看,我国工业污染非常严重,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比重不断上升,由于大量污染和破坏行为,环境资源日趋稀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03年,我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出环境容量。同时,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914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置就直接排入环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出现了普遍的“垃圾围城”现象。在农村,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日益严重。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目前缓解我国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选择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核心就是要改变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调整产业结构,用新的机制去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用新的技术范式和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去指导工业生产。循环经济最能体现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目的,因为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的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循环经济还可以拉长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因此,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选择便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地进行具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我国的循环经济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为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证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生态学规律的要求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的,它和某些企业、行业和部门所追求的微观经济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产生矛盾。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统一的规划,并在实践中加强指导,从全局出发,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建立循环经济法制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然而,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认识含糊,执行不力,这和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理念是不相符的。应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理念,在总结我国以往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修改,完善新的循环经济立法。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良好开端。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让政府各项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生产者和消费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维护法律的权威。此外,还需加快制定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认证、认可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推动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核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通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首先,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次,要开发绿色科技体系,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大幅度降低生产过程、消费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污、高产出、高效益。最后,组织重大示范项目,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开展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四)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还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目前循环经济理念在人们心目中还很淡薄,人们对循环经济还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从而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扫除思想障碍。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知识,加强全民的资源和环境教育,强化公众的生态知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清洁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和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把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逐步变成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燕山大学经管学院)
其他文献
由于农村公共物品存在外溢性经济效果的特性,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改善我国的农村环境,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找到并切实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中重要性的凸现,近些年来,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而要推动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
期刊
摘要:针对项目风险分析中一些量化分析技术相对陈旧,而金融风险分析在此方面却日新月异地发展的现状。本文尝试将VaR应用到BOT项目风险分析中去,并在VaR基础上建立了评估BOT项目是否可行的新的经过了风险调整的指标。  关键词:在险价值 BOT项目 风险分析 净现值    一、引言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一种项目融资管理模式。BOT项目是指私营财团的项目公司(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中小企业贷款难现状的分析。从多方面并主要以信息不对称的角度阐述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根源所在。基于浙江省有丰厚的民间资本的优势条件,建议引入民间资本,建立以民资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是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的有效策略之一。  关键词:民间资本 中小企业 中小金融机构    一、浙江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    迄今为止,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
期刊
一、两税合并的原因探析    2007年3月5日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议案建议将内资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为25%。3月16日该议案在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闭幕式上高票通过,实行了近30年的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制随之寿终正寝。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对外资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吸引外商投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外资是缔造
期刊
摘要: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各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在许多贫困地区,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环境的等诸多原因,农民增收困难,仅仅依靠传统农业和走出家门打工并没有改变现状。本文从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我省农村发展的不同因素,根据实际调查的数据,提出了促进贫困地区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业发展 农民增收 专业优质农业 经济发展    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过重,是新世纪中国农业
期刊
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呼和浩特市综合实力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能否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把握好“十一五”时期头两年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找准关键,把握机遇,努力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06年,呼和
期刊
摘要: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2004年2期TM遥感图像,对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体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变化都较大,说明人类影响较大;(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表明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各旗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山地、丘陵分布广泛的旗县增值程度要高于以平原分布为主的旗县。  关键词:土地利用
期刊
发改委要求取缔 高耗能行业优惠政策    高耗能行业在部分地区的再度盲目扩张,让国家发改委紧张起来。发改委近日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一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自行制定出台鼓励高耗能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的要坚决废止。  通知明确要求,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凡自行制定的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优惠政策措施,一律废止。发改委要求各地严把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水
期刊
空间发展非均衡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区域发展差距的存在,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缩小区域间相对发展差距、促使区域间的共同发展,经济理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如梯度转移理论与反梯度转移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与网络开发理论等,其均从空间分异的角度对区域间的发展从静态到动态进行了分析。但这些理论忽略或过少
期刊
传统农牧区自然资源丰富,没有大工业造成的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较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实践中,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是立足于发挥生态优势,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有绿色食品品牌的现代农牧业,实现农牧业不断增效、农村牧区加快发展、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一、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畜牧业主导产业    传统农牧区通常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比重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