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增长方式就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以资源节约、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则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模式概述
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使所有的物质、能量在这个永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从而实现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循环经济模式是我国发展的目标取向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我国资源短缺压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资源紧缺,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预测在2040~204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4亿左右。尽管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世界人均土地约2.93公顷,而我国人均土地仅0.777公顷,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2%;我国陆地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我国人均林地0.1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2%;我国人均草地0.3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与此同时,我国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落后约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现有资源供应条件下,如果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意味着资源消耗量还将继续大幅度增加,而这种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必然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要求
从环境来看,我国工业污染非常严重,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比重不断上升,由于大量污染和破坏行为,环境资源日趋稀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03年,我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出环境容量。同时,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914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置就直接排入环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出现了普遍的“垃圾围城”现象。在农村,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日益严重。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目前缓解我国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选择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核心就是要改变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调整产业结构,用新的机制去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用新的技术范式和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去指导工业生产。循环经济最能体现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目的,因为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的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循环经济还可以拉长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因此,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选择便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地进行具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我国的循环经济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为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证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生态学规律的要求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的,它和某些企业、行业和部门所追求的微观经济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产生矛盾。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统一的规划,并在实践中加强指导,从全局出发,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建立循环经济法制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然而,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认识含糊,执行不力,这和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理念是不相符的。应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理念,在总结我国以往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修改,完善新的循环经济立法。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良好开端。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让政府各项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生产者和消费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维护法律的权威。此外,还需加快制定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认证、认可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推动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核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通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首先,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次,要开发绿色科技体系,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大幅度降低生产过程、消费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污、高产出、高效益。最后,组织重大示范项目,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开展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四)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还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目前循环经济理念在人们心目中还很淡薄,人们对循环经济还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从而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扫除思想障碍。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知识,加强全民的资源和环境教育,强化公众的生态知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清洁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和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把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逐步变成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燕山大学经管学院)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增长方式就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以资源节约、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则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模式概述
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使所有的物质、能量在这个永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从而实现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循环经济模式是我国发展的目标取向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我国资源短缺压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资源紧缺,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预测在2040~204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4亿左右。尽管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世界人均土地约2.93公顷,而我国人均土地仅0.777公顷,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2%;我国陆地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我国人均林地0.1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2%;我国人均草地0.3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与此同时,我国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落后约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现有资源供应条件下,如果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意味着资源消耗量还将继续大幅度增加,而这种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必然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要求
从环境来看,我国工业污染非常严重,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比重不断上升,由于大量污染和破坏行为,环境资源日趋稀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03年,我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出环境容量。同时,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914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置就直接排入环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出现了普遍的“垃圾围城”现象。在农村,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日益严重。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目前缓解我国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选择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核心就是要改变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调整产业结构,用新的机制去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用新的技术范式和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去指导工业生产。循环经济最能体现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目的,因为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的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循环经济还可以拉长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因此,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选择便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地进行具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我国的循环经济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为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证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生态学规律的要求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的,它和某些企业、行业和部门所追求的微观经济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产生矛盾。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统一的规划,并在实践中加强指导,从全局出发,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建立循环经济法制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然而,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认识含糊,执行不力,这和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理念是不相符的。应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理念,在总结我国以往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修改,完善新的循环经济立法。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良好开端。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让政府各项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生产者和消费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维护法律的权威。此外,还需加快制定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认证、认可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推动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核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通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首先,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次,要开发绿色科技体系,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大幅度降低生产过程、消费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污、高产出、高效益。最后,组织重大示范项目,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开展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四)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还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目前循环经济理念在人们心目中还很淡薄,人们对循环经济还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从而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扫除思想障碍。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知识,加强全民的资源和环境教育,强化公众的生态知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清洁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和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把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逐步变成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燕山大学经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