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互联网时代,整个实体产业都在围绕着供应链进行整合升级,而为实体产业提供各种物流服务的物流产业也在持续发力,快速与各种实体产业进行融合对接,有着优秀物流人才的实力物流企业正在占领跑道,提前领跑。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合作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在合作中,校企双方为博弈关系,学校针对企业、行业岗位需求培养对应的人才,包括:专业学生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等,学校获得企业各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合作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获得利润、服务、人才、技术等,校企双方互赢互利,在产学研上深挖整合。校企合作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界定和分类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实施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A、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B、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 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二、湖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一)概况
(三)差异
1顶岗实习强调企业为主体,不同学校企业服务学生深度不一
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物流专业的标杆学校,企业愿意为学校投钱参与专业建设,目前在校内建设有合作项目:京东派、苏宁学院,有坐落在校内,也有坐落在校外的。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定、调研报告;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地、岗位、岗位指导。湖南省其他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寻求校合作时,学校会很被动,企业方难以在合作中获得“双赢”,学校规模小,专业学生人数少,学校地理位置偏僻;当地物流企业不发达。学校必须要迁就企业,只能停在浅层次合作,学生去企业提供的实训、实习岗位,甚至存在企业岗位与实习、实训要求不对应的情况。
2企业专家入课堂情况
企业专家入课堂情况企业专家任兼职教师,入课堂参与专业课授课;企业专家来校讲座;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案,课堂连线点评、指导答疑。
3企业参与学生管理情况
企业参与学生管理情况企业派企业教师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参与专业授课、实训,担任班主任。这些企业教师有些受学校教务管理;有些只受企业方管理。
4企业参与招生情况
三、校企合作痛点
(一)企业参与度不强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部分学院因规模、地域、当地产业等原因不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如用工用人、技术研发等,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整体参与度不强。
(二)学校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
专业做调研报告时没有深度贴合企业实际,对五年内的行业人才需求没有足够的预测,教师缺乏相关企业岗位锻炼,因而在实际课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等情况,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胜任企业实际工作需求。
(三)企业提供的岗位只能锻炼部分专业技能
有些在企业实训的课程中,大量的工作是在和企业沟通确定能否安排下所有学生上岗实训的问题,更難考虑是否能轮岗来满足学生对岗位认知和实践的问题。而上岗后对学生需要在岗位上学习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大量重复的岗位工作,简单笼统的实训总结,没能给学生带来深度的思考,反而让学生对企业实践带来反感,加深了学生与学校与企业的矛盾。但企业能提供的实践岗位,绝大部分是仓储环节的各个岗位。其他的物流环节岗位,由于人数不能同时安排太多,或者有岗位,但岗位分散,企业觉得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而很难执行。
四、促进校企合作的策略
(一)学院与企业形成经济体
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共同经济体,实行共同管理和经营。企业为学校提供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实践活动,企业奖学金,跟岗顶岗实践场地及师资,相应地,学校为企业提供产学研服务,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改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进修、考核、考证等继续教育服务。进一步的,企业学校联合行业协会可共同开发企业认证,为社会劳动者提供培训教育等社会服务,真正形成共同经济体。
(二)企业参与三教改革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资源优势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情况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加入到教学课程内容,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同时,企业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教师参与企业改造优化和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利用企业丰富的案例共同联合开发活页式教材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合作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在合作中,校企双方为博弈关系,学校针对企业、行业岗位需求培养对应的人才,包括:专业学生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等,学校获得企业各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合作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获得利润、服务、人才、技术等,校企双方互赢互利,在产学研上深挖整合。校企合作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界定和分类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实施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A、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B、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 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二、湖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一)概况
(三)差异
1顶岗实习强调企业为主体,不同学校企业服务学生深度不一
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物流专业的标杆学校,企业愿意为学校投钱参与专业建设,目前在校内建设有合作项目:京东派、苏宁学院,有坐落在校内,也有坐落在校外的。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定、调研报告;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地、岗位、岗位指导。湖南省其他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寻求校合作时,学校会很被动,企业方难以在合作中获得“双赢”,学校规模小,专业学生人数少,学校地理位置偏僻;当地物流企业不发达。学校必须要迁就企业,只能停在浅层次合作,学生去企业提供的实训、实习岗位,甚至存在企业岗位与实习、实训要求不对应的情况。
2企业专家入课堂情况
企业专家入课堂情况企业专家任兼职教师,入课堂参与专业课授课;企业专家来校讲座;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案,课堂连线点评、指导答疑。
3企业参与学生管理情况
企业参与学生管理情况企业派企业教师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参与专业授课、实训,担任班主任。这些企业教师有些受学校教务管理;有些只受企业方管理。
4企业参与招生情况
三、校企合作痛点
(一)企业参与度不强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部分学院因规模、地域、当地产业等原因不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如用工用人、技术研发等,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整体参与度不强。
(二)学校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
专业做调研报告时没有深度贴合企业实际,对五年内的行业人才需求没有足够的预测,教师缺乏相关企业岗位锻炼,因而在实际课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等情况,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胜任企业实际工作需求。
(三)企业提供的岗位只能锻炼部分专业技能
有些在企业实训的课程中,大量的工作是在和企业沟通确定能否安排下所有学生上岗实训的问题,更難考虑是否能轮岗来满足学生对岗位认知和实践的问题。而上岗后对学生需要在岗位上学习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大量重复的岗位工作,简单笼统的实训总结,没能给学生带来深度的思考,反而让学生对企业实践带来反感,加深了学生与学校与企业的矛盾。但企业能提供的实践岗位,绝大部分是仓储环节的各个岗位。其他的物流环节岗位,由于人数不能同时安排太多,或者有岗位,但岗位分散,企业觉得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而很难执行。
四、促进校企合作的策略
(一)学院与企业形成经济体
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共同经济体,实行共同管理和经营。企业为学校提供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实践活动,企业奖学金,跟岗顶岗实践场地及师资,相应地,学校为企业提供产学研服务,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改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进修、考核、考证等继续教育服务。进一步的,企业学校联合行业协会可共同开发企业认证,为社会劳动者提供培训教育等社会服务,真正形成共同经济体。
(二)企业参与三教改革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资源优势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情况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加入到教学课程内容,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同时,企业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教师参与企业改造优化和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利用企业丰富的案例共同联合开发活页式教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