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能大赛对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无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技能大赛更应该确立教育公平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竞赛标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中理论知识的融合,拓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技能大赛 教育公平 对策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1- 0187-01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继2009、2010、2011年之后,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代表团中职组、高职组再次分别获得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双双夺得“四连冠”,这对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无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技能大赛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技能大赛折射的功利化倾向
回过头来认真思考,也应该看到,技能大赛已成为各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风向标,各校几乎都是倾其所有,将有限资源优先配置在与技能大赛相关的专业学科上,其结局往往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其后果是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我们也应看到技能大赛热背后折射的一些功利化倾向:
1.“马太现象”倾向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由于技能大赛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技能大赛的名次和数量更是关乎职称评定,专业建设,学校评估的硬性指标。因此各职业院校全力以赴抓竞赛,举全校之力抓大赛,有的以所谓“分层教学”、“小班教学”的理论,组织技能强化班、兴趣小组、大赛训练组等一对一、多对一地进行技能指导。学校将优质教育资源优先用于技能大赛,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辅导极个别有希望参加大赛获奖的学生身上,从而忽视了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形成“马太现象”。这种倾向严重背离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这与国家开展技能大赛的初衷是相悖的。
2.“应赛教育”倾向
由于技能大赛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追捧,个别学校和地方,只看奖牌和名次,给学校和老师下指标、定任务,而各级各类比赛时间跨度长,选手的训练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参赛的老师、学生和指导老师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赛中,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应赛代替教学”、“为赛而学”、“以赛代学”、“名次是唯一评价标准”等极端倾向凸显,从而走向“应赛教育”的误区。应该说,比赛结果固然重要,但更应看重比赛过程,因为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快速成长起来。
3.“技能教育”倾向
职业院校培养的目标应是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大赛的侧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提升,但并非意味着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有些学校为了在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单纯只抓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实际操作赖以支撑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从以往职业教育注重传授理论而忽略实践走向注重技能而忽略理论的另一种极端。那些更多的没有参加竞赛的学生呢,他们要么在使用简陋的实训器材,要么仅仅能保证最基本的实训时间,造成这么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恐非技能大赛设计者的初衷吧。
二、克服功利化误区的对策分析
1.确立教育公平理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社会公平的前提是起点公平,起点公平的重要手段就是教育,要让学生在踏入社会前获得最基本的接受教育的公平。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未受到最基本教育水平的人,很难参与现代化的生产过程,很难获得基本的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他们的收入获取能力必然很低。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要让学生在职业学校获得其未来从业所必需的技能,而不应有所偏颇。
2.建立技能大赛“轮赛”机制
由于目前技能大赛项目众多,且各市、县纷纷配套出台相应竞赛项目,一年两赛成为常态,使得辅导老师和参赛学生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集训和比赛上,反而忽略了常规教学和学习。建议是否可以引入“轮赛“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将所有大赛项目一分为二,一半项目今年比赛,另外一半项目明年比赛。县、市级技能竞赛相应调整,凡是今年省级技能竞赛轮空的项目,举办县、市级选拔赛,挑出竞赛苗子,准备第二年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这样一来,每年可举办的技能竞赛项目可大大增加,可以将一应小众专业囊括进来,真正实现每个专业、每位老师、每位学生都能参加技能竞赛的要求。
3.正常教学为主,技能大赛为辅
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赛场,取得好成绩自然是师生及领导的期望,但切不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程。笔者事实上接触到这种现象,有竞赛项目的学生有时会挤占正常的上课时间去加班加点参加賽前培训。笔者建议大赛组织方是否可以将大赛放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这样,假期就可以成为赛前培训的最好时间,而不与正常教学进程发生冲突。同时,为了保证所有的同学都有公平享受教学资源,大赛培训也不能过度挤占正常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项学习设施。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中理论知识的融合,拓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同于学徒工,为适应走向社会后继续学习的需要,在具备必需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需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因此,技能大赛在命题过程中应有这方面的体现,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分别选择理论型试题及实践性试题或在实践性试题中穿插必须的理论知识点,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也促使各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克服只注重技能性操作,而忽略必须的理论知识的倾向,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拓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技能大赛无缝链接
要大力推行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普遍推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使职业流程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职业训练常规化。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考证”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操作技能课堂目标”教学,将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和考核一体化,以学生的实训操作为基本手段,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对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都应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明确考核要求,实现与技能大赛的对接。
三、结束语
国家推行技能大赛,建立稳定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比大赛本身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归因理论虽不能完全解决大赛中的所有问题,但对于端正选手和所在学校的态度,引导学校强化学生能力的提升,客观上降低参赛难度,优化学生的身心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全国范围的开展,技能大赛已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我们应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功效,构建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技能大赛中,以使技能大赛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年敏. 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热的辩证思考.职业教育研究[J],2010(4).
[2] 杨金栓.影响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职教论坛[J],2011年34期
作者介绍:
王东斌(1980.10- ),男,江苏徐州人,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机械设计理论 CAD/CAM技术。
[关键词]:技能大赛 教育公平 对策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1- 0187-01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继2009、2010、2011年之后,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代表团中职组、高职组再次分别获得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双双夺得“四连冠”,这对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无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技能大赛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技能大赛折射的功利化倾向
回过头来认真思考,也应该看到,技能大赛已成为各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风向标,各校几乎都是倾其所有,将有限资源优先配置在与技能大赛相关的专业学科上,其结局往往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其后果是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我们也应看到技能大赛热背后折射的一些功利化倾向:
1.“马太现象”倾向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由于技能大赛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技能大赛的名次和数量更是关乎职称评定,专业建设,学校评估的硬性指标。因此各职业院校全力以赴抓竞赛,举全校之力抓大赛,有的以所谓“分层教学”、“小班教学”的理论,组织技能强化班、兴趣小组、大赛训练组等一对一、多对一地进行技能指导。学校将优质教育资源优先用于技能大赛,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辅导极个别有希望参加大赛获奖的学生身上,从而忽视了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形成“马太现象”。这种倾向严重背离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这与国家开展技能大赛的初衷是相悖的。
2.“应赛教育”倾向
由于技能大赛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追捧,个别学校和地方,只看奖牌和名次,给学校和老师下指标、定任务,而各级各类比赛时间跨度长,选手的训练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参赛的老师、学生和指导老师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赛中,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应赛代替教学”、“为赛而学”、“以赛代学”、“名次是唯一评价标准”等极端倾向凸显,从而走向“应赛教育”的误区。应该说,比赛结果固然重要,但更应看重比赛过程,因为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快速成长起来。
3.“技能教育”倾向
职业院校培养的目标应是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大赛的侧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提升,但并非意味着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有些学校为了在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单纯只抓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实际操作赖以支撑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从以往职业教育注重传授理论而忽略实践走向注重技能而忽略理论的另一种极端。那些更多的没有参加竞赛的学生呢,他们要么在使用简陋的实训器材,要么仅仅能保证最基本的实训时间,造成这么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恐非技能大赛设计者的初衷吧。
二、克服功利化误区的对策分析
1.确立教育公平理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社会公平的前提是起点公平,起点公平的重要手段就是教育,要让学生在踏入社会前获得最基本的接受教育的公平。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未受到最基本教育水平的人,很难参与现代化的生产过程,很难获得基本的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他们的收入获取能力必然很低。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要让学生在职业学校获得其未来从业所必需的技能,而不应有所偏颇。
2.建立技能大赛“轮赛”机制
由于目前技能大赛项目众多,且各市、县纷纷配套出台相应竞赛项目,一年两赛成为常态,使得辅导老师和参赛学生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集训和比赛上,反而忽略了常规教学和学习。建议是否可以引入“轮赛“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将所有大赛项目一分为二,一半项目今年比赛,另外一半项目明年比赛。县、市级技能竞赛相应调整,凡是今年省级技能竞赛轮空的项目,举办县、市级选拔赛,挑出竞赛苗子,准备第二年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这样一来,每年可举办的技能竞赛项目可大大增加,可以将一应小众专业囊括进来,真正实现每个专业、每位老师、每位学生都能参加技能竞赛的要求。
3.正常教学为主,技能大赛为辅
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赛场,取得好成绩自然是师生及领导的期望,但切不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程。笔者事实上接触到这种现象,有竞赛项目的学生有时会挤占正常的上课时间去加班加点参加賽前培训。笔者建议大赛组织方是否可以将大赛放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这样,假期就可以成为赛前培训的最好时间,而不与正常教学进程发生冲突。同时,为了保证所有的同学都有公平享受教学资源,大赛培训也不能过度挤占正常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项学习设施。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中理论知识的融合,拓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同于学徒工,为适应走向社会后继续学习的需要,在具备必需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需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因此,技能大赛在命题过程中应有这方面的体现,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分别选择理论型试题及实践性试题或在实践性试题中穿插必须的理论知识点,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也促使各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克服只注重技能性操作,而忽略必须的理论知识的倾向,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拓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技能大赛无缝链接
要大力推行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普遍推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使职业流程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职业训练常规化。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考证”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操作技能课堂目标”教学,将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和考核一体化,以学生的实训操作为基本手段,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对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都应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明确考核要求,实现与技能大赛的对接。
三、结束语
国家推行技能大赛,建立稳定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比大赛本身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归因理论虽不能完全解决大赛中的所有问题,但对于端正选手和所在学校的态度,引导学校强化学生能力的提升,客观上降低参赛难度,优化学生的身心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全国范围的开展,技能大赛已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我们应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功效,构建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技能大赛中,以使技能大赛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年敏. 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热的辩证思考.职业教育研究[J],2010(4).
[2] 杨金栓.影响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职教论坛[J],2011年34期
作者介绍:
王东斌(1980.10- ),男,江苏徐州人,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机械设计理论 CAD/CAM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