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一建军节前,城关小学6.2班召开主题班会,题目是“重温号兵的故事”。
主讲人是课外辅导员、抗战老兵赵爷爷。班会上,一名学生对赵爷爷说:以前您讲过很多号兵的故事,战场上号兵吹响冲锋号的场景真神勇。您曾经也是一名号兵,今天就给我们讲讲您当号兵时的故事吧。话音未落,同学们的掌声响成一片。坐在讲台上的赵爷爷,拄着一根拐杖站起身,向同学们敬了一个军礼,沉默片刻,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不配称为一名号兵。同学们一听顿时愣住了,疑惑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赵爷爷。
赵爷爷说,1944年深秋,我所在的八路军某部二营,在大别山麓伏击日本鬼子一个中队,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场面十分惨烈。决战时刻,营长手臂一挥,命令斩钉截铁:冲锋!身旁的号兵紧握军号,从掩体中跃身而出,伫立在一块山石上,昂首挺胸,举起军号,就在冲锋号将要吹响的瞬间,一颗呼啸而来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腿,他强忍疼痛,使足浑身力气,想把身体站稳,想重新吹响手里的军号,但他的两只脚像踩在一堆棉花上,软软地站不住,人摇晃了几下,便摔倒在山石旁……
号兵那年刚满17岁,这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准备吹响冲锋号。
号兵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两年前,日本鬼子大扫荡,他爹娘和13岁的妹妹惨遭枪杀,他跟着邻居刘大叔摸黑逃进山林,才保住了性命。
不久,八路军转移途经他们家乡,刘大叔说你去当兵吧。他当然愿意,当兵有枪,能打鬼子,给爹娘、给妹妹报仇。首长见他又小又瘦,笑着说,等过两年,长高长壮实了我来接你。他盯着首长一时不知说啥好,眼瞅着部队从身边匆匆走过,便一转身钻进队伍里,跟着部队走了半天一夜。首长见了,心里一振,这孩子机灵、不怕苦、有股子韧劲,便将他留下,想培养他当一名司号员。司号员也叫号兵,说是号兵,可他干的却是杂七杂八的事:帮炊事员烧火、担水,给伤员送饭、洗衣服,为首长遛马喂马……与号兵的职责一点不沾边。当时,营部已有一名号兵,战士们都叫他老号兵。说他老,是因为他已打了好几年鬼子,若论年龄,才比他大5岁。老号兵有枪,还有一把擦得锃亮、闪耀着如同麦穗般金黄的光泽、能映出人影的军号,这让他惊喜,更让他羡慕。枪,每个战士都有,他现在也有。而军号,就一把,就老号兵有,他把它当成宝贝,谁也不让碰。老号兵说:军号是首长的大脑、首长的喉咙、首长的嘴,是指挥部队行动的号令。军号,也是我战斗的武器。打仗,军号一响,和枪一样好使。老号兵说这话时,两道浓眉扬了起来,一脸的自豪。他听着、看着、想着,觉得是这么个理,这就更让他对老号兵手里的军号眼馋、心里发痒了,对老号兵也就更多了几份崇敬。他做梦都想拿起军号比试比试,吹两下,更盼着有一天能像老号兵那样,在战场上吹响冲锋号,那多神气啊。
他每天干完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就缠着老号兵要学吹军号。老号兵说,不急、不急。可他急呀,他依旧每天缠着他。老号兵说,当号兵,气量要大。他便每天早晚打一盆凉水,深吸一口气,把头扎进去,练憋气。还练跑步,每天围着营地跑十几圈。几个月下来,他身体的确壮实了不少,气量也大了。他又每天缠着老号兵,请他教吹号。老号兵掏出一个小本子递给他,这是号谱,你得把它背下来。他翻开小本子,看到一道道细长的线条、圈圈点点的符号、数字,仿佛突然见到了家乡山林间的溪流,以及溪流中逆水而游的一群小鱼,他感觉手中的小本子也在移动,他用手指抓挠着头皮,神情茫然。老号兵则暗自一笑,随后转身离去。
他呆立了一会儿,觉得老号兵是有意为难他,不愿教他。但转念一想,不可能呀,老号兵平时待他像亲兄弟,还常说:号兵,部队紧缺啊。知道“紧缺”为啥还不赶快教我?他搞不明白。
他天天看号谱,一遍、两遍、三遍……还常常追着老号兵请教。为保密,他不能在纸上写写画画,想加强记忆,他只好撅一根树棍在地上写啊画啊,完了,用脚涂掉,反反复复,天天如此,一段时间过后,他终于将号谱背熟了。
他现在更想吹军号了,一听到军号声,心里就起急,就想冲上去,抢走老号兵手里的军号,自己把它吹响。
他还是天天缠着老号兵。老号兵实在脱不开身了,便说:你先摆个姿势让我看看。号兵笑了,心想这有啥难的,老号兵平时吹号时的一举一动他看过无数次,早记在心里了。他神情专注,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抬起右臂,手握成空心状,站稳脚跟,运足气力,那架势,仿佛军号已被他吹响。老号兵望着他,禁不住笑了,说,你再给我学学冲锋号怎么吹。他二话不说,“滴滴哒滴——滴滴哒滴——”急促嘹亮的旋律便从他的喉咙里迸发出来。老号兵兴奋地拍着手说,学得好,吹得像啊!他脸红了,这是他头一次听到老号兵的夸奖。他笑着问老号兵,往后我可以吹军号了吧?老号兵想了想说,以后,“勤务号”由你吹。他的笑容瞬间便消失了,嘴里嘟囔着,我想吹冲锋号。老号兵拍拍他的肩膀,仍是那句话,不急、不急。
部队劳动、训练、行军、作战……转眼一年多过去了,大大小小的仗打过几次,可每次第一个跃出战壕,吹响冲锋号的都是老号兵。尽管他每次都央求老号兵,让我吹吧、让我吹吧!但老号兵每次都说,下次吧,下次吧。他心里沮丧、失落,觉得老号兵还是信不过他。
他不甘心,就噘着嘴跑去找营长,营长考虑了一会儿,笑着说,回头我和老号兵说说,下次打仗冲锋号由你吹。
接下来那段日子,他脸上一直挂满笑容,心里始终盼着部队能尽早接到命令,和小鬼子再打一仗,到那时……哈哈,瞧我的吧!
那年深秋,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在大别山麓伏击鬼子一个中队。入夜,部队埋伏在山地中,居高临下,等着鬼子进入伏击区。掩体后面,他手握军号,目光注视着山下,看得出他既紧张又兴奋,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将要吹响冲锋号。老号兵匍匐在他身旁,扭头悄声问,你今年17岁?号兵点点头。赵家就你一根独苗?他瞪大双眼,疑惑地盯着老号兵,又点点头。老号兵扭回头,不再说话。
天亮后,伏击战打响了,接下来就是我开始讲到的场景。那个第一次在战场上将要吹响冲锋号,却没有吹响就倒下去的号兵就是我。
说到这,赵爷爷沉默了,神情中充满遗憾。
同学们的表情同样充满遗憾。
停頓了片刻,赵爷爷接着说:战斗结束后,部队转移,我在老乡家养伤,因左腿落下残疾,我只好离开部队,返回家乡,自此,我再也没有见过老号兵。解放后,听复员回乡的老兵说,老号兵在渡江战役中牺牲了。当时,解放军已登上长江南岸向敌人发起冲锋,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老号兵的头部,他倒下时手里仍紧紧攥着那把军号,军号上洒满了鲜血。
多年后,当我回忆大别山的那次伏击战,回忆老号兵当时问我的那些话时,我终于明白了他迟迟不让我吹冲锋号的原因:他是在保护我,他把危险留给了自己!
此刻,赵爷爷眼里已满含泪水。同学们的掌声热烈而又持久。
赵爷爷激动地站起身,再次向同学们敬了一个军礼,而后不无感慨地说:战场上,第一个跃出战壕、吹响冲锋号的是号兵,号兵是英雄的化身。但是,战场上,第一个倒下去的往往也是号兵,号兵的荣耀是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我没有吹响冲锋号,这是我终生的遗憾,我愧对号兵的称号!泪水夺眶而出,跌落在赵爷爷褪色发白的军衣上。
主讲人是课外辅导员、抗战老兵赵爷爷。班会上,一名学生对赵爷爷说:以前您讲过很多号兵的故事,战场上号兵吹响冲锋号的场景真神勇。您曾经也是一名号兵,今天就给我们讲讲您当号兵时的故事吧。话音未落,同学们的掌声响成一片。坐在讲台上的赵爷爷,拄着一根拐杖站起身,向同学们敬了一个军礼,沉默片刻,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不配称为一名号兵。同学们一听顿时愣住了,疑惑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赵爷爷。
赵爷爷说,1944年深秋,我所在的八路军某部二营,在大别山麓伏击日本鬼子一个中队,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场面十分惨烈。决战时刻,营长手臂一挥,命令斩钉截铁:冲锋!身旁的号兵紧握军号,从掩体中跃身而出,伫立在一块山石上,昂首挺胸,举起军号,就在冲锋号将要吹响的瞬间,一颗呼啸而来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腿,他强忍疼痛,使足浑身力气,想把身体站稳,想重新吹响手里的军号,但他的两只脚像踩在一堆棉花上,软软地站不住,人摇晃了几下,便摔倒在山石旁……
号兵那年刚满17岁,这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准备吹响冲锋号。
号兵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两年前,日本鬼子大扫荡,他爹娘和13岁的妹妹惨遭枪杀,他跟着邻居刘大叔摸黑逃进山林,才保住了性命。
不久,八路军转移途经他们家乡,刘大叔说你去当兵吧。他当然愿意,当兵有枪,能打鬼子,给爹娘、给妹妹报仇。首长见他又小又瘦,笑着说,等过两年,长高长壮实了我来接你。他盯着首长一时不知说啥好,眼瞅着部队从身边匆匆走过,便一转身钻进队伍里,跟着部队走了半天一夜。首长见了,心里一振,这孩子机灵、不怕苦、有股子韧劲,便将他留下,想培养他当一名司号员。司号员也叫号兵,说是号兵,可他干的却是杂七杂八的事:帮炊事员烧火、担水,给伤员送饭、洗衣服,为首长遛马喂马……与号兵的职责一点不沾边。当时,营部已有一名号兵,战士们都叫他老号兵。说他老,是因为他已打了好几年鬼子,若论年龄,才比他大5岁。老号兵有枪,还有一把擦得锃亮、闪耀着如同麦穗般金黄的光泽、能映出人影的军号,这让他惊喜,更让他羡慕。枪,每个战士都有,他现在也有。而军号,就一把,就老号兵有,他把它当成宝贝,谁也不让碰。老号兵说:军号是首长的大脑、首长的喉咙、首长的嘴,是指挥部队行动的号令。军号,也是我战斗的武器。打仗,军号一响,和枪一样好使。老号兵说这话时,两道浓眉扬了起来,一脸的自豪。他听着、看着、想着,觉得是这么个理,这就更让他对老号兵手里的军号眼馋、心里发痒了,对老号兵也就更多了几份崇敬。他做梦都想拿起军号比试比试,吹两下,更盼着有一天能像老号兵那样,在战场上吹响冲锋号,那多神气啊。
他每天干完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就缠着老号兵要学吹军号。老号兵说,不急、不急。可他急呀,他依旧每天缠着他。老号兵说,当号兵,气量要大。他便每天早晚打一盆凉水,深吸一口气,把头扎进去,练憋气。还练跑步,每天围着营地跑十几圈。几个月下来,他身体的确壮实了不少,气量也大了。他又每天缠着老号兵,请他教吹号。老号兵掏出一个小本子递给他,这是号谱,你得把它背下来。他翻开小本子,看到一道道细长的线条、圈圈点点的符号、数字,仿佛突然见到了家乡山林间的溪流,以及溪流中逆水而游的一群小鱼,他感觉手中的小本子也在移动,他用手指抓挠着头皮,神情茫然。老号兵则暗自一笑,随后转身离去。
他呆立了一会儿,觉得老号兵是有意为难他,不愿教他。但转念一想,不可能呀,老号兵平时待他像亲兄弟,还常说:号兵,部队紧缺啊。知道“紧缺”为啥还不赶快教我?他搞不明白。
他天天看号谱,一遍、两遍、三遍……还常常追着老号兵请教。为保密,他不能在纸上写写画画,想加强记忆,他只好撅一根树棍在地上写啊画啊,完了,用脚涂掉,反反复复,天天如此,一段时间过后,他终于将号谱背熟了。
他现在更想吹军号了,一听到军号声,心里就起急,就想冲上去,抢走老号兵手里的军号,自己把它吹响。
他还是天天缠着老号兵。老号兵实在脱不开身了,便说:你先摆个姿势让我看看。号兵笑了,心想这有啥难的,老号兵平时吹号时的一举一动他看过无数次,早记在心里了。他神情专注,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抬起右臂,手握成空心状,站稳脚跟,运足气力,那架势,仿佛军号已被他吹响。老号兵望着他,禁不住笑了,说,你再给我学学冲锋号怎么吹。他二话不说,“滴滴哒滴——滴滴哒滴——”急促嘹亮的旋律便从他的喉咙里迸发出来。老号兵兴奋地拍着手说,学得好,吹得像啊!他脸红了,这是他头一次听到老号兵的夸奖。他笑着问老号兵,往后我可以吹军号了吧?老号兵想了想说,以后,“勤务号”由你吹。他的笑容瞬间便消失了,嘴里嘟囔着,我想吹冲锋号。老号兵拍拍他的肩膀,仍是那句话,不急、不急。
部队劳动、训练、行军、作战……转眼一年多过去了,大大小小的仗打过几次,可每次第一个跃出战壕,吹响冲锋号的都是老号兵。尽管他每次都央求老号兵,让我吹吧、让我吹吧!但老号兵每次都说,下次吧,下次吧。他心里沮丧、失落,觉得老号兵还是信不过他。
他不甘心,就噘着嘴跑去找营长,营长考虑了一会儿,笑着说,回头我和老号兵说说,下次打仗冲锋号由你吹。
接下来那段日子,他脸上一直挂满笑容,心里始终盼着部队能尽早接到命令,和小鬼子再打一仗,到那时……哈哈,瞧我的吧!
那年深秋,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在大别山麓伏击鬼子一个中队。入夜,部队埋伏在山地中,居高临下,等着鬼子进入伏击区。掩体后面,他手握军号,目光注视着山下,看得出他既紧张又兴奋,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将要吹响冲锋号。老号兵匍匐在他身旁,扭头悄声问,你今年17岁?号兵点点头。赵家就你一根独苗?他瞪大双眼,疑惑地盯着老号兵,又点点头。老号兵扭回头,不再说话。
天亮后,伏击战打响了,接下来就是我开始讲到的场景。那个第一次在战场上将要吹响冲锋号,却没有吹响就倒下去的号兵就是我。
说到这,赵爷爷沉默了,神情中充满遗憾。
同学们的表情同样充满遗憾。
停頓了片刻,赵爷爷接着说:战斗结束后,部队转移,我在老乡家养伤,因左腿落下残疾,我只好离开部队,返回家乡,自此,我再也没有见过老号兵。解放后,听复员回乡的老兵说,老号兵在渡江战役中牺牲了。当时,解放军已登上长江南岸向敌人发起冲锋,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老号兵的头部,他倒下时手里仍紧紧攥着那把军号,军号上洒满了鲜血。
多年后,当我回忆大别山的那次伏击战,回忆老号兵当时问我的那些话时,我终于明白了他迟迟不让我吹冲锋号的原因:他是在保护我,他把危险留给了自己!
此刻,赵爷爷眼里已满含泪水。同学们的掌声热烈而又持久。
赵爷爷激动地站起身,再次向同学们敬了一个军礼,而后不无感慨地说:战场上,第一个跃出战壕、吹响冲锋号的是号兵,号兵是英雄的化身。但是,战场上,第一个倒下去的往往也是号兵,号兵的荣耀是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我没有吹响冲锋号,这是我终生的遗憾,我愧对号兵的称号!泪水夺眶而出,跌落在赵爷爷褪色发白的军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