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上网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和习惯。有网络交往就会有网络道德,就需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高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应充分认清对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主动自觉地对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以消解网络中消极负面东西的影响,引导大学生依法依规文明上网,保护大学生网络安全,充分发挥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和正面价值。
关键词:高校; 网络道德教育; 重要性;策略
一、高校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和使用网络。当今社会,网络不仅是信息发布、传播与共享的平台,也已成为人们进行交流、交往、交易的重要工具。由于网络的技术先进、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而受到众多人的喜欢和青睐,更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和迷恋,上网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和习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在学历结构中,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这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已是网络世界的重要一族和常客,几乎到了人人会上网、人人皆上网的地步。然而,网络尽管虚拟自由,也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呵护,否则会因为一些人的使用不当或违法违规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损失和伤害。高校应利用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和便利,在鼓励大学生有效使用网络的同时,也应加强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在网络上能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道德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保护自身的安全,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和正面价值。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消解网络中消极负面东西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是把双刃剑。毋庸置疑,网络在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利益福祉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的问题,如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暴力、色情信息和低俗内容的存在;严重侵犯软件、游戏、音乐、影视作品、书籍和论文等知识产权的盗版行为的不时出现;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欺诈与失信现象的时有发生;屡见不鲜的计算机病毒的恶意传播和黑客对网络的破坏;网上赌博、泄露隐私、造谣诽谤的不法行为;严重侵蚀人们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的手机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的采集与传递,等等。这些问题对一些意志薄弱、缺少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有少数大学生对网上行为缺乏社会责任感,是非标准不清,网络道德失范,个别大学生甚至因此而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还有大学生上网安全意识薄弱,不注意自身信息保护,对网络信息及交往缺乏辨别力和警惕性,从而落入陷阱甚至遭到侵害;另外,有些人热衷甚至沉迷于网聊网恋、网络游戏、网络色情,进而上网成瘾而不能自拔,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还有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面孔,而在网络上则打扮成另一副模样,导致虚伪人格甚至人格分裂。凡此种种,告诫人们,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作为其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有害信息的识别力、抵抗力、免疫力,消解网络中消极负面东西的影响和诱惑。
二、高校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有网络交往,就有网络道德,就需要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问题虽然不是高校所愿所致,但大学生毕竟是网络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和行为人,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出发,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这一工作。所谓网络道德,通常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教育则是指有关单位或组织以网络道德规范和准则为核心内容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为使大学生不成为网络社会的危害者或受害者,而成为网络社会的受益者和网络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创建者,高校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和办法,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确保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贯彻和落实。加强领导是做好工作不可或缺的前提。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上,应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明确目标和职责,建立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小组,组成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主抓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的、包括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保卫处、网络中心、各分院(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进行统一指导、整体规划和管理。并下设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内容建设、网络信息监管三个类别的分组,进行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以确保网络道德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
2、加大投入力度,搞好网络基本建设,积极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便利。高校在网络建设方面,要改变有些高校的网速慢内容少、与学生互动交流平台缺乏的状况。应根据需要加大资金和网络人力的投入,切实搞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校园网规范有序、畅通快速地运行,有效发挥网络学习、教育、交流、服务等功能。应强化网络技术支持和研发力度,积极开发健康向上、情节生动、富于教育的软件和电子产品供学生网上浏览观看,并提供较多的交流平台和空间,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学习创造条件,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便利。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好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知道,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许多不同,这导致网络上的道德要求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现实中的道德复制到网络道德当中去讲解传授。这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管理者、教育者,必须要加强学习和培训,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既要熟知有关网络方面的道德与法律,也要精通网络和熟练地使用网络,不断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借鉴常规道德教育做法的同时,也要不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创新,学会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话题话语和形式进行平等交流,把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坎上,从而取得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 4、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地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时,可以采取课堂多媒体教学、专题研讨、专家讲座、橱窗宣传、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德育专栏、网络交流平台等形式,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根据网络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自我教育。一要进行与网络相关的道德规章和法律法规的教育。为保障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不仅明确了网络道德要求标准,而且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强这些道德规章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明确我们国家在网络建设、管理、使用上,倡导、许可的是什么,反对、禁止的又是哪些,还可以帮助他们自觉规范上网言行,维护网络秩序和安全,保护好自身利益不受损害。二要进行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的教育。网络是信息化时代不能缺少的工具和平台。它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际交往等都带来了极大好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网络上有害信息、不良行为的存在也给社会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冲击和损害。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清醒认识,自觉担负起责任,主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正确认知和使用网络,积极发挥网络的正面价值和作用,提高他们自觉防范和抵制不良信息和违法行为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网络社会的受益者和网络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创建者。三要进行上网习惯教育。网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自由度高、互动性强、隐匿性好、无拘无束等特点,对大学生极富吸引力。适度的上网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地沉迷网络则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损害,不仅会影响学业甚至荒废学业,而且会影响人的正常社会交际交往。因此,在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时,应积极引导和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控制、自我矫正能力,理性对待网络,控制上网时间,使之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俘虏。
5、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引导大学生自觉自愿走上积极、健康、文明、法治的网络之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建立自己的网络宣传主阵地,更需加强网络内容方面的建设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实践证明,正确的舆论引导对人们建构理想道德人格,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有着极大帮助。因此,在网络空间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传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鞭挞失范行为,使整个社会形成惩恶扬善、扶正驱邪的良好道德动力。在网络上,不仅肩负教育、引导使命和责任的国家、社会大型主流网站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高校也应有这样的责任和意识,利用学生与校园网交流使用比较频繁的便利条件,主动加大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努力建立一批既坚持正确方向,又能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结合,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所喜闻乐见的网站。为此,高校不仅要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德育课堂、形势与政策等专栏或网页,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地有针对性地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主旋律,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还要通过网上的各类交流参与平台,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互动,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和引导。同时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FTP站点,多安装一些最新的软件给学生下载和学习;并适时推荐一批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好的网址,指导学生上网浏览;还可开设一些有实质内容的与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学术主页供学生学习、查阅、研究;也可设立“校史馆”“荣誉室”“优秀校友库”等专栏,培养大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当然也可设置益智游艺类栏目及聊天室让学生娱乐消遣、放松身心。通过这些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多样、新颖实用、信息通畅的网络内容建设,以攫住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满足大学生思想提高、专业学习、了解社会、增进交往、愉悦身心的多种实际需要,促使大学生自觉走上积极、健康、文明、法治的网络之路。
6、加强网络社会管理,营造绿色网络空间环境,为大学生培育优良网德创造条件。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塑造人。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是良好网络道德形成的重要条件,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网络虚拟空间监管体制在准入制度、渠道监管、公众参与、舆情监测和引导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要对网络空间进行规范监管,就有必要在所有环节都织起一张“网”,将所有隐藏着不良行为的非法信息过滤在外,保护网民安全。由于网络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特性,所以,在净化网络空间方面,政府是网络道德规范管理执行的当然主体,有责任加强网络监管。因此,政府要强化监管的组织体系,完善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审查、过滤机制,加强监管的技术支持,明确监管的责任,积极构建政府内外合力的监管体系。政府专门机构对一些大型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进行监管,大型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要对自己旗下的网络接入服务商和个人主页进行监管,接入服务商要对各接入点进行监管,各接入点要对上网者进行监管,层层把关,确保整个监管体系的完善。同时,高校也要肩负起自身责任,根据分工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好对自身网站信息的监管、审查、过滤工作,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对校园网BBS的规范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构筑道德“篱笆”,使网络远离垃圾文化毒害。通过这样一些举措和办法,堵塞网络空间的漏洞,切断不良信息侵入的渠道,营造绿色网络空间环境,从而为大学生培育优良品德、健全完善人格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每日话题: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EB/OL].http://www.admin5.com/article/20130115/484263.shtml.2013-01-15.
[2]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1-133.
[3] 李景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N].光明日报,2005-05-18(C3).
[4] 李鸿雁,刘朝晖.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新途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6):84-85.
[5] 骆鹏.促进网络道德建设的路径[N].光明日报, 2012-12-01(11).
作者简介:王恩伟(1967-),男,汉族,吉林九台人,吉林艺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道德修养与人才素质。
关键词:高校; 网络道德教育; 重要性;策略
一、高校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和使用网络。当今社会,网络不仅是信息发布、传播与共享的平台,也已成为人们进行交流、交往、交易的重要工具。由于网络的技术先进、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而受到众多人的喜欢和青睐,更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和迷恋,上网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和习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在学历结构中,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这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已是网络世界的重要一族和常客,几乎到了人人会上网、人人皆上网的地步。然而,网络尽管虚拟自由,也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呵护,否则会因为一些人的使用不当或违法违规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损失和伤害。高校应利用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和便利,在鼓励大学生有效使用网络的同时,也应加强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在网络上能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道德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保护自身的安全,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和正面价值。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消解网络中消极负面东西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是把双刃剑。毋庸置疑,网络在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利益福祉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的问题,如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暴力、色情信息和低俗内容的存在;严重侵犯软件、游戏、音乐、影视作品、书籍和论文等知识产权的盗版行为的不时出现;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欺诈与失信现象的时有发生;屡见不鲜的计算机病毒的恶意传播和黑客对网络的破坏;网上赌博、泄露隐私、造谣诽谤的不法行为;严重侵蚀人们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的手机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的采集与传递,等等。这些问题对一些意志薄弱、缺少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有少数大学生对网上行为缺乏社会责任感,是非标准不清,网络道德失范,个别大学生甚至因此而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还有大学生上网安全意识薄弱,不注意自身信息保护,对网络信息及交往缺乏辨别力和警惕性,从而落入陷阱甚至遭到侵害;另外,有些人热衷甚至沉迷于网聊网恋、网络游戏、网络色情,进而上网成瘾而不能自拔,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还有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面孔,而在网络上则打扮成另一副模样,导致虚伪人格甚至人格分裂。凡此种种,告诫人们,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作为其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有害信息的识别力、抵抗力、免疫力,消解网络中消极负面东西的影响和诱惑。
二、高校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有网络交往,就有网络道德,就需要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问题虽然不是高校所愿所致,但大学生毕竟是网络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和行为人,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出发,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这一工作。所谓网络道德,通常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教育则是指有关单位或组织以网络道德规范和准则为核心内容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为使大学生不成为网络社会的危害者或受害者,而成为网络社会的受益者和网络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创建者,高校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和办法,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确保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贯彻和落实。加强领导是做好工作不可或缺的前提。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上,应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明确目标和职责,建立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小组,组成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主抓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的、包括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保卫处、网络中心、各分院(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进行统一指导、整体规划和管理。并下设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内容建设、网络信息监管三个类别的分组,进行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以确保网络道德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
2、加大投入力度,搞好网络基本建设,积极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便利。高校在网络建设方面,要改变有些高校的网速慢内容少、与学生互动交流平台缺乏的状况。应根据需要加大资金和网络人力的投入,切实搞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校园网规范有序、畅通快速地运行,有效发挥网络学习、教育、交流、服务等功能。应强化网络技术支持和研发力度,积极开发健康向上、情节生动、富于教育的软件和电子产品供学生网上浏览观看,并提供较多的交流平台和空间,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学习创造条件,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便利。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好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知道,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许多不同,这导致网络上的道德要求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现实中的道德复制到网络道德当中去讲解传授。这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管理者、教育者,必须要加强学习和培训,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既要熟知有关网络方面的道德与法律,也要精通网络和熟练地使用网络,不断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借鉴常规道德教育做法的同时,也要不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创新,学会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话题话语和形式进行平等交流,把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坎上,从而取得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 4、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地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时,可以采取课堂多媒体教学、专题研讨、专家讲座、橱窗宣传、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德育专栏、网络交流平台等形式,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根据网络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自我教育。一要进行与网络相关的道德规章和法律法规的教育。为保障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不仅明确了网络道德要求标准,而且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强这些道德规章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明确我们国家在网络建设、管理、使用上,倡导、许可的是什么,反对、禁止的又是哪些,还可以帮助他们自觉规范上网言行,维护网络秩序和安全,保护好自身利益不受损害。二要进行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的教育。网络是信息化时代不能缺少的工具和平台。它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际交往等都带来了极大好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网络上有害信息、不良行为的存在也给社会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冲击和损害。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清醒认识,自觉担负起责任,主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正确认知和使用网络,积极发挥网络的正面价值和作用,提高他们自觉防范和抵制不良信息和违法行为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网络社会的受益者和网络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创建者。三要进行上网习惯教育。网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自由度高、互动性强、隐匿性好、无拘无束等特点,对大学生极富吸引力。适度的上网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地沉迷网络则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损害,不仅会影响学业甚至荒废学业,而且会影响人的正常社会交际交往。因此,在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时,应积极引导和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控制、自我矫正能力,理性对待网络,控制上网时间,使之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俘虏。
5、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引导大学生自觉自愿走上积极、健康、文明、法治的网络之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建立自己的网络宣传主阵地,更需加强网络内容方面的建设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实践证明,正确的舆论引导对人们建构理想道德人格,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有着极大帮助。因此,在网络空间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传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鞭挞失范行为,使整个社会形成惩恶扬善、扶正驱邪的良好道德动力。在网络上,不仅肩负教育、引导使命和责任的国家、社会大型主流网站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高校也应有这样的责任和意识,利用学生与校园网交流使用比较频繁的便利条件,主动加大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努力建立一批既坚持正确方向,又能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结合,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所喜闻乐见的网站。为此,高校不仅要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德育课堂、形势与政策等专栏或网页,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地有针对性地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主旋律,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还要通过网上的各类交流参与平台,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互动,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和引导。同时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FTP站点,多安装一些最新的软件给学生下载和学习;并适时推荐一批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好的网址,指导学生上网浏览;还可开设一些有实质内容的与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学术主页供学生学习、查阅、研究;也可设立“校史馆”“荣誉室”“优秀校友库”等专栏,培养大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当然也可设置益智游艺类栏目及聊天室让学生娱乐消遣、放松身心。通过这些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多样、新颖实用、信息通畅的网络内容建设,以攫住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满足大学生思想提高、专业学习、了解社会、增进交往、愉悦身心的多种实际需要,促使大学生自觉走上积极、健康、文明、法治的网络之路。
6、加强网络社会管理,营造绿色网络空间环境,为大学生培育优良网德创造条件。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塑造人。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是良好网络道德形成的重要条件,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网络虚拟空间监管体制在准入制度、渠道监管、公众参与、舆情监测和引导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要对网络空间进行规范监管,就有必要在所有环节都织起一张“网”,将所有隐藏着不良行为的非法信息过滤在外,保护网民安全。由于网络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特性,所以,在净化网络空间方面,政府是网络道德规范管理执行的当然主体,有责任加强网络监管。因此,政府要强化监管的组织体系,完善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审查、过滤机制,加强监管的技术支持,明确监管的责任,积极构建政府内外合力的监管体系。政府专门机构对一些大型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进行监管,大型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要对自己旗下的网络接入服务商和个人主页进行监管,接入服务商要对各接入点进行监管,各接入点要对上网者进行监管,层层把关,确保整个监管体系的完善。同时,高校也要肩负起自身责任,根据分工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好对自身网站信息的监管、审查、过滤工作,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对校园网BBS的规范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构筑道德“篱笆”,使网络远离垃圾文化毒害。通过这样一些举措和办法,堵塞网络空间的漏洞,切断不良信息侵入的渠道,营造绿色网络空间环境,从而为大学生培育优良品德、健全完善人格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每日话题: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EB/OL].http://www.admin5.com/article/20130115/484263.shtml.2013-01-15.
[2]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1-133.
[3] 李景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N].光明日报,2005-05-18(C3).
[4] 李鸿雁,刘朝晖.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新途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6):84-85.
[5] 骆鹏.促进网络道德建设的路径[N].光明日报, 2012-12-01(11).
作者简介:王恩伟(1967-),男,汉族,吉林九台人,吉林艺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道德修养与人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