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新课程的要求,小学数学不仅仅需要针对学生的数学水平进行培养,还需要通过数学文化,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本文首先阐述了传统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阐述了数学文化视域下的几何图形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教学
引言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数学也不再仅仅着眼于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而是需要在保证学生学科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使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学习,达成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基于此,小学教师必须将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变,通过新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保证在数学文化的视域下,进行数学教学,并达成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最终目的。
一、传统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数学课堂枯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原因无他,数学课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讲新课”、“做练习”、“讲错题”、“留作业”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的传统老旧,根本无法对于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就算勉强进行课程的学习,也经常会出现走神溜号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这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师将自己放在了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生在枯燥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对于学习产生兴趣,自然就会觉得数学学习非常困难,甚至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倦心理。
(二)传统教学使数学无法具象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够针对教材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数学学习的内容过于抽象化而觉得数学非常难以学习,甚至很多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觉得“听不懂”、“无法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因为数学科目的内容过于抽象化,不易使学生理解而绞尽脑汁,但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让数学科目的内容具象化,使数学不在因为过于抽象而难倒大批的学生与教师,就是我们针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情。
二、数学文化视域下的几何图形教学策略
(一)通过数学文化的讲授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觉得数学学习较为枯燥乏味,这正是因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自然就无法使学生对于数学产生兴趣。对于校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往往对于“听故事”非常感兴趣,而数学在千万年的流传中,也并不缺乏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讲授这些小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关于数学名人的奇人异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时,就可以在进行“圆的周长”的讲解时,先为学生引入中国发现了圆周率的数学家祖冲之。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一讲祖冲之是怎样的发现圆周率的,以及圆周率是怎样从古圆周率一步步地转变为“π”的,还可以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祖冲之的画像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祖冲之。通过这样数学文化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古时候数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在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的同时,也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提升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过数学文化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
几何的学习向来是数学科目非常难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几何的学习就是数学的一大“难关”。在小学的课程中,也由浅入深地分布了与几何有关的课程,由于小学是学生今后步入更高学段时,学习的基础,因此,小学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校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能够将抽象化的知识完全具象化的能力,这时,几何的讲解对于教师与学生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
教师在进行几何图形的讲解时,可以从数学文化的角度进行课程引入,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例如,在进行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的过程中,就可以带领学生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开始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对称的图案,如:蝴蝶、蜻蜓、蜜蜂等,然后再为学生展示一些不对称的,发生了变形的蝴蝶、蜻蜓等图案,询问学生:“同学们认为那个好看?”学生们都会选择对称的图案,此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觉得这种(对称图形)好看,另一种(不对称)不好看?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这一课程,虽然他们心中能够分辨出哪一个对于他们而言更“顺眼”,但是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此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課程的讲授,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在生活中寻找对称的图形进行举例,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抽象的图形具象化,使其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独属于数学文化的美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令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科目的学习热情。除此以外,教师在进行“平移”、“旋转”、“对称”三个模块的综合教学时,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剪纸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剪出的图案,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三)通过数学文化使学生提升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着眼于对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现如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同学进行数学文化训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数学学科中,数学文化不仅仅是数学史,它也代表了数学学习过程中针对审美、人文、交际方面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进行西师版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这一刻的实践活动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发放一些七巧板作为教具,要求学生通过七巧板拼出一些图形,但是,教师要告诉学生,他们手中的七巧板并不能完整地拼出这个图形,需要几个人一起合作,才能够完成图形的拼组。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并合作拼出图形,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拼图形的过程中,其实就完成了对于学生数学文化方面的培养,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交互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与提升。
结语
数学文化使数学科目不在是传统概念中冰冷的数字与数学符号,而是一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科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适当且恰当地对于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与熏陶,能够保证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让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孟梦,杨慧娟,李长毅.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实践研究——以西师版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2,021(002):61-63.
[2]李晓梅.实施凸显数学文化特征的小学数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42-45+70.
[3]倪云波.数学文化——小学数学不可缺少的价值追求[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5):9-9.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教学
引言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数学也不再仅仅着眼于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而是需要在保证学生学科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使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学习,达成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基于此,小学教师必须将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变,通过新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保证在数学文化的视域下,进行数学教学,并达成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最终目的。
一、传统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数学课堂枯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原因无他,数学课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讲新课”、“做练习”、“讲错题”、“留作业”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的传统老旧,根本无法对于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就算勉强进行课程的学习,也经常会出现走神溜号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这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师将自己放在了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生在枯燥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对于学习产生兴趣,自然就会觉得数学学习非常困难,甚至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倦心理。
(二)传统教学使数学无法具象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够针对教材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数学学习的内容过于抽象化而觉得数学非常难以学习,甚至很多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觉得“听不懂”、“无法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因为数学科目的内容过于抽象化,不易使学生理解而绞尽脑汁,但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让数学科目的内容具象化,使数学不在因为过于抽象而难倒大批的学生与教师,就是我们针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情。
二、数学文化视域下的几何图形教学策略
(一)通过数学文化的讲授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觉得数学学习较为枯燥乏味,这正是因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自然就无法使学生对于数学产生兴趣。对于校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往往对于“听故事”非常感兴趣,而数学在千万年的流传中,也并不缺乏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讲授这些小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关于数学名人的奇人异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时,就可以在进行“圆的周长”的讲解时,先为学生引入中国发现了圆周率的数学家祖冲之。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一讲祖冲之是怎样的发现圆周率的,以及圆周率是怎样从古圆周率一步步地转变为“π”的,还可以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祖冲之的画像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祖冲之。通过这样数学文化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古时候数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在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的同时,也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提升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过数学文化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
几何的学习向来是数学科目非常难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几何的学习就是数学的一大“难关”。在小学的课程中,也由浅入深地分布了与几何有关的课程,由于小学是学生今后步入更高学段时,学习的基础,因此,小学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校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能够将抽象化的知识完全具象化的能力,这时,几何的讲解对于教师与学生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
教师在进行几何图形的讲解时,可以从数学文化的角度进行课程引入,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例如,在进行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的过程中,就可以带领学生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开始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对称的图案,如:蝴蝶、蜻蜓、蜜蜂等,然后再为学生展示一些不对称的,发生了变形的蝴蝶、蜻蜓等图案,询问学生:“同学们认为那个好看?”学生们都会选择对称的图案,此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觉得这种(对称图形)好看,另一种(不对称)不好看?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这一课程,虽然他们心中能够分辨出哪一个对于他们而言更“顺眼”,但是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此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課程的讲授,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在生活中寻找对称的图形进行举例,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抽象的图形具象化,使其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独属于数学文化的美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令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科目的学习热情。除此以外,教师在进行“平移”、“旋转”、“对称”三个模块的综合教学时,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剪纸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剪出的图案,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三)通过数学文化使学生提升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着眼于对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现如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同学进行数学文化训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数学学科中,数学文化不仅仅是数学史,它也代表了数学学习过程中针对审美、人文、交际方面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进行西师版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这一刻的实践活动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发放一些七巧板作为教具,要求学生通过七巧板拼出一些图形,但是,教师要告诉学生,他们手中的七巧板并不能完整地拼出这个图形,需要几个人一起合作,才能够完成图形的拼组。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并合作拼出图形,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拼图形的过程中,其实就完成了对于学生数学文化方面的培养,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交互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与提升。
结语
数学文化使数学科目不在是传统概念中冰冷的数字与数学符号,而是一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科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适当且恰当地对于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与熏陶,能够保证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让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孟梦,杨慧娟,李长毅.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实践研究——以西师版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2,021(002):61-63.
[2]李晓梅.实施凸显数学文化特征的小学数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42-45+70.
[3]倪云波.数学文化——小学数学不可缺少的价值追求[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