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仁、义、禮、智、信”为核心的“五常”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在古代的家风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现在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重振以“五常”为核心的家风有利于社会发展。现代家风较古代家风来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现代家风建设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尊重,也是对现代现今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儒家;“仁、义、礼、智、信”;现代家风
家风,是一场无形的文化之风,这股风是一个家庭立足社会所要跟随的特殊风气,是家庭每一位成员为人处世的唯一道德标准。于是,从遥远的古代开始,善于自省的中国人,将前辈们的忠告凝练成一句句对仗工整且富有哲学意义的词句,使之成为一个符合家庭成员共识的价值理念,世代相传。近年来,无论是各大新闻媒体对家风的描述记录,还是家喻户晓的曾氏、钱氏家训家风,都在提醒着人们,良好的家庭风气,正在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在人与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一、古代家风建设的典型
由于古代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家风往往记录在名门望族或者皇家典籍之中,并在其发展中不断传承。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指出,“学而能日新,则缉熙不已,造次无忘,旧习渐渐而消,至趣循循而入,欲罢不能,莫不知所以然而然。”[1] 康熙帝希望以此来劝解子女们能够做到终身学习,每天都学习新的知识,就能有一天达到辉煌的境界;并且为了不忘记已学的知识,要时常复习,坚持下去,学习的惯性就能得以养成,即使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也会必须强迫自己做下去。虽贵为皇家,但皇帝对子女和自己的教育并没有因此而懈怠。除了读书学习,古人崇尚的家风还有重视德行和孝道。从孔子提出的“仁”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到孟子的“四端”,都是对人性道德做出的重要要求与论证。这也就为后人的家族长者在家风建设中尊崇儒家注重内在德行修养,教导家庭成员立德修身。
朗朗上口的《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纂而成,集孔子孟子等儒家大家的思想精华,以简单易懂的三字韵形式流传至今。总叙中最先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即教导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由此可见,孝悌人伦的培养在古代家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除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之外,古人还强调兄弟手足之情。《颜氏家训》中讲到“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2] 父母去世之后,兄弟手足就应该互相照顾,如影随形,如声音与回声一样紧密联系。要互相爱惜父母所授予自己的身体,珍惜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气血,不是亲兄弟又怎么会如此顾及彼此呢?简单来说,父母给予我们生命,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在陪伴着孩子们成长。但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能陪我们一直走下去的亲人就是我们的至亲兄弟。
二、儒家“五常”思想对现代家风建设的影响
从古至今,关于家风的内容虽然会随着时代、地域、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但都或多或少得与儒学精髓中的“五常”紧密联系。“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思想的简单解释。“仁”,主要指的是“仁爱之心”,强调对人宽厚有爱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仁”之根本。不仅要善待自己的家人,更要对他人保持一颗仁爱的心。“义”,主要指的是为人公平正义、舍利求义,即在与他人交往中善于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落井下石。“礼”,原意指敬人以礼,祭祀时遵守礼仪规范,后来引申为尊重国家礼法、制度,是最高的道德规范。“智”,同“知”,指知道、明白、见解、知识、认识、智慧等。“智”的表现为,为人诚实,讲信誉,且明辨是非善恶,“智者不惑”就是“智”的最高境界。“信”,指为人讲求诚信,言行一致。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而“五常”这一核心思想对家风建设的影响深远。
当今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许多中国家庭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好好学习在许多家长的心中就是能够让孩子拥有“完美”未来的标志。各种等级考试、特长培养或者补习班,反而让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所缺失。古人们所推崇的家风,第一重要的就是培养子女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孝敬长辈父母、友善对待兄弟姐妹、诚信待人等等都全面的阐述了做人的学问,而要想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并不是获得一个好分数,通过一场考试能做到的。
“仁、义、礼、智、信”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与传承,已经成为古今通用的德育规范。但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五常”与古代发生了细微的变化。[3]“仁”不仅仅局限于古时对人有仁爱之心,还倡导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以包容之心融入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中去。“义”在当今社会很容易被人忽视,人们似乎都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放弃了道义,譬如现在的贪污腐败分子,就是丧失了其道德正义感,对老百姓背信弃义,才会成为危害社会的“蛀虫”。“礼”在现代也尤为重要,对国家尊重,对顾客尊重,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尊重等等都体现了礼法对现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智”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传统文化精华也在督促现代社会增强追求真理、真知的信心。最后一个“信”是人之根本,无论是人还是社会乃至国家,都需要以诚信作为道德基础。
但是笔者认为,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五常”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封建社会,就必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例如古代忠臣那一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贞较现在来看却是如此愚昧。“大家长制”、“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在现代先进的文明社会更是难以令人信服。许多愚昧的思想禁锢了甚至阻碍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社会在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这些有价值的思想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摒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对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正确传承方法。
参考文献
[1]郑红峰.中华家训大全·庭训格言[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11.
[2]颜之推.颜氏家训[M].檀作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3]袁春香,谢美玲.浅谈古代“仁义礼智信”对当代的意义[J].西江月,2013(9).
作者简介
李文昕(1993-),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华北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英汉笔译。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关键词:儒家;“仁、义、礼、智、信”;现代家风
家风,是一场无形的文化之风,这股风是一个家庭立足社会所要跟随的特殊风气,是家庭每一位成员为人处世的唯一道德标准。于是,从遥远的古代开始,善于自省的中国人,将前辈们的忠告凝练成一句句对仗工整且富有哲学意义的词句,使之成为一个符合家庭成员共识的价值理念,世代相传。近年来,无论是各大新闻媒体对家风的描述记录,还是家喻户晓的曾氏、钱氏家训家风,都在提醒着人们,良好的家庭风气,正在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在人与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一、古代家风建设的典型
由于古代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家风往往记录在名门望族或者皇家典籍之中,并在其发展中不断传承。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指出,“学而能日新,则缉熙不已,造次无忘,旧习渐渐而消,至趣循循而入,欲罢不能,莫不知所以然而然。”[1] 康熙帝希望以此来劝解子女们能够做到终身学习,每天都学习新的知识,就能有一天达到辉煌的境界;并且为了不忘记已学的知识,要时常复习,坚持下去,学习的惯性就能得以养成,即使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也会必须强迫自己做下去。虽贵为皇家,但皇帝对子女和自己的教育并没有因此而懈怠。除了读书学习,古人崇尚的家风还有重视德行和孝道。从孔子提出的“仁”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到孟子的“四端”,都是对人性道德做出的重要要求与论证。这也就为后人的家族长者在家风建设中尊崇儒家注重内在德行修养,教导家庭成员立德修身。
朗朗上口的《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纂而成,集孔子孟子等儒家大家的思想精华,以简单易懂的三字韵形式流传至今。总叙中最先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即教导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由此可见,孝悌人伦的培养在古代家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除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之外,古人还强调兄弟手足之情。《颜氏家训》中讲到“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2] 父母去世之后,兄弟手足就应该互相照顾,如影随形,如声音与回声一样紧密联系。要互相爱惜父母所授予自己的身体,珍惜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气血,不是亲兄弟又怎么会如此顾及彼此呢?简单来说,父母给予我们生命,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在陪伴着孩子们成长。但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能陪我们一直走下去的亲人就是我们的至亲兄弟。
二、儒家“五常”思想对现代家风建设的影响
从古至今,关于家风的内容虽然会随着时代、地域、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但都或多或少得与儒学精髓中的“五常”紧密联系。“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思想的简单解释。“仁”,主要指的是“仁爱之心”,强调对人宽厚有爱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仁”之根本。不仅要善待自己的家人,更要对他人保持一颗仁爱的心。“义”,主要指的是为人公平正义、舍利求义,即在与他人交往中善于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落井下石。“礼”,原意指敬人以礼,祭祀时遵守礼仪规范,后来引申为尊重国家礼法、制度,是最高的道德规范。“智”,同“知”,指知道、明白、见解、知识、认识、智慧等。“智”的表现为,为人诚实,讲信誉,且明辨是非善恶,“智者不惑”就是“智”的最高境界。“信”,指为人讲求诚信,言行一致。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而“五常”这一核心思想对家风建设的影响深远。
当今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许多中国家庭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好好学习在许多家长的心中就是能够让孩子拥有“完美”未来的标志。各种等级考试、特长培养或者补习班,反而让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所缺失。古人们所推崇的家风,第一重要的就是培养子女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孝敬长辈父母、友善对待兄弟姐妹、诚信待人等等都全面的阐述了做人的学问,而要想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并不是获得一个好分数,通过一场考试能做到的。
“仁、义、礼、智、信”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与传承,已经成为古今通用的德育规范。但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五常”与古代发生了细微的变化。[3]“仁”不仅仅局限于古时对人有仁爱之心,还倡导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以包容之心融入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中去。“义”在当今社会很容易被人忽视,人们似乎都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放弃了道义,譬如现在的贪污腐败分子,就是丧失了其道德正义感,对老百姓背信弃义,才会成为危害社会的“蛀虫”。“礼”在现代也尤为重要,对国家尊重,对顾客尊重,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尊重等等都体现了礼法对现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智”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传统文化精华也在督促现代社会增强追求真理、真知的信心。最后一个“信”是人之根本,无论是人还是社会乃至国家,都需要以诚信作为道德基础。
但是笔者认为,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五常”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封建社会,就必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例如古代忠臣那一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贞较现在来看却是如此愚昧。“大家长制”、“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在现代先进的文明社会更是难以令人信服。许多愚昧的思想禁锢了甚至阻碍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社会在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这些有价值的思想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摒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对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正确传承方法。
参考文献
[1]郑红峰.中华家训大全·庭训格言[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11.
[2]颜之推.颜氏家训[M].檀作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3]袁春香,谢美玲.浅谈古代“仁义礼智信”对当代的意义[J].西江月,2013(9).
作者简介
李文昕(1993-),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华北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英汉笔译。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