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离开是为了回来》是张国龙先生的一部成长类的儿童短篇小说。主人公于压西是一位十来岁的少年,小小年纪便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本文从文本角度对于压西的性格进行解读,对成长中的少年给予启迪和力量。
关键词:《离开是为了回来》;于压西;性格
《离开是为了回来》是张国龙先生的一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书中塑造了一位面对生活磨难而坚强不屈的纯真少年——于压西。他小小年纪便经历了悲欢离合、生死之别、至亲离散、亲生父母遗弃……一段段令人掩面而泣的沧桑岁月。然而,面对时光的无情磨蚀和生活环境的剧烈涤荡,于压西表现出一种纯真坚强之美,一种成熟内敛之美和勇敢、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在阅读的过程中,于压西的这些美德和超越同龄人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压西原本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妹妹和他在西北的一个农场里生活。爸爸对于压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激励以后的于压西走出人生低谷,摆脱现实磨难和精神伤害的是爸爸身体力行的教育思想。大人的极小行动和简单话语往往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他们以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爸爸为了一家人的幸福,辛苦地工作和学习。爸爸的愿望是自考上大学,为的是“彻底改变生活环境”,让于压西和妹妹过上好的生活。在爸爸的影响下,玩性十足的于压西渐渐收起了贪玩的心,开始以爸爸为榜样,积极自觉地学习,并在心里扎下了考大學的“根”。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家庭的宁静,也打乱了于压西幸福快乐的生活。爸爸为了救妈妈,被无情的地震夺取了生命。压西最亲最爱的爸爸不在了,这是于压西生命里的巨大转折点。爸爸的离世对于压西来说,“那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天真的崩了,地真的裂开了”。“妈妈的精神崩溃了,那个样子简直和疯子差不了多少”,“妹妹还小,只知道坐在妈妈身边无助地哭泣”。面对家庭的窘境,于压西想起了爸爸以前说过的话,“你是男子汉,男子汉就应该沉得住气,经得了事”。于是十来岁的于压西强忍着悲痛,“努力让自己表现出男子汉应有的气度”,努力地照顾好妈妈和妹妹。面对如此困难的境遇,于压西的坚强和懂事令人赞叹。地震后,国家运送了很多救灾物资。大人们哄抢救灾物资的场面使人痛心,人性的自私自利显露无遗。于压西面对困境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具有一种比同龄人更强的成熟力、善良质朴的内心世界和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人世界的龌龊”与少年内心的至臻至美形成强烈的对比。
苦难和不幸还远没有结束。不久,妈妈带着妹妹改嫁,离开了农场。那是于压西“遭遇最黑暗最忧伤的一个秋天”,十几岁的于压西变得形单影只。妈妈临走前告诉了于压西一个惊天秘密:身世之谜。原来,于压西并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于压西的亲生父母为了各自的前途,把他托付给了现在的爸妈。善良单纯的于压西甚至没有埋怨亲生父母,而是当作抓住了希望的稻草。独自待在农场的于压西日思夜想生父来接他。但出乎意料的是,生父生母各自都组合了新的家庭,于压西原本想着一家团聚的梦想彻底落空了。回到生父的家后,阿姨的漠视虚假和妹妹的专横跋扈都让于压西感到无所适从。后来发生的“戒指风波”成为于压西回归农场的导火索。他已经把农场当成了“故乡”,那是个让他魂牵梦绕、给他快乐最多的地方。他一定要回去,也许,离开就是为了回来!这个看似矛盾的题目却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们的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也许就来自这个不起眼的触点。
所有这些不幸的成长历练,并没有打垮于压西,反而养成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造就了一颗感恩、尊重别人的诚心,让他学到了珍惜时间、敬畏生命的启蒙哲思,这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可贵!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在其著名的“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用真心本心妥帖处理着自己苦难的人生。命途多舛的他就像西北大漠里一株顶风生长的芨芨草,坚韧顽强,屹立不倒。
在颇多的儿童文学作品里,这本长篇小说给我的震撼最大,我的心里自始至终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除了为于压西的不幸遭遇扼腕叹息外,更多的是要为这位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少年点赞。此时此刻,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昏黄的大漠图景:一位风中少年,完全不理会夹带着沙砾的狂风,义无反顾地向远方奔跑着。旁边孤独寂寞的芨芨草,似乎也深受少年气息的感染,竭尽全力向高处舒展着身姿,倔强得有滋有味。
作者简介
朱凤娟(1986.10-),女,汉,籍贯:山东省菏泽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和研究方向:中级,少儿文学及少儿科普,单位:云南晨光出版社。
(作者单位:云南晨光出版社)
关键词:《离开是为了回来》;于压西;性格
《离开是为了回来》是张国龙先生的一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书中塑造了一位面对生活磨难而坚强不屈的纯真少年——于压西。他小小年纪便经历了悲欢离合、生死之别、至亲离散、亲生父母遗弃……一段段令人掩面而泣的沧桑岁月。然而,面对时光的无情磨蚀和生活环境的剧烈涤荡,于压西表现出一种纯真坚强之美,一种成熟内敛之美和勇敢、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在阅读的过程中,于压西的这些美德和超越同龄人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压西原本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妹妹和他在西北的一个农场里生活。爸爸对于压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激励以后的于压西走出人生低谷,摆脱现实磨难和精神伤害的是爸爸身体力行的教育思想。大人的极小行动和简单话语往往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他们以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爸爸为了一家人的幸福,辛苦地工作和学习。爸爸的愿望是自考上大学,为的是“彻底改变生活环境”,让于压西和妹妹过上好的生活。在爸爸的影响下,玩性十足的于压西渐渐收起了贪玩的心,开始以爸爸为榜样,积极自觉地学习,并在心里扎下了考大學的“根”。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家庭的宁静,也打乱了于压西幸福快乐的生活。爸爸为了救妈妈,被无情的地震夺取了生命。压西最亲最爱的爸爸不在了,这是于压西生命里的巨大转折点。爸爸的离世对于压西来说,“那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天真的崩了,地真的裂开了”。“妈妈的精神崩溃了,那个样子简直和疯子差不了多少”,“妹妹还小,只知道坐在妈妈身边无助地哭泣”。面对家庭的窘境,于压西想起了爸爸以前说过的话,“你是男子汉,男子汉就应该沉得住气,经得了事”。于是十来岁的于压西强忍着悲痛,“努力让自己表现出男子汉应有的气度”,努力地照顾好妈妈和妹妹。面对如此困难的境遇,于压西的坚强和懂事令人赞叹。地震后,国家运送了很多救灾物资。大人们哄抢救灾物资的场面使人痛心,人性的自私自利显露无遗。于压西面对困境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具有一种比同龄人更强的成熟力、善良质朴的内心世界和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人世界的龌龊”与少年内心的至臻至美形成强烈的对比。
苦难和不幸还远没有结束。不久,妈妈带着妹妹改嫁,离开了农场。那是于压西“遭遇最黑暗最忧伤的一个秋天”,十几岁的于压西变得形单影只。妈妈临走前告诉了于压西一个惊天秘密:身世之谜。原来,于压西并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于压西的亲生父母为了各自的前途,把他托付给了现在的爸妈。善良单纯的于压西甚至没有埋怨亲生父母,而是当作抓住了希望的稻草。独自待在农场的于压西日思夜想生父来接他。但出乎意料的是,生父生母各自都组合了新的家庭,于压西原本想着一家团聚的梦想彻底落空了。回到生父的家后,阿姨的漠视虚假和妹妹的专横跋扈都让于压西感到无所适从。后来发生的“戒指风波”成为于压西回归农场的导火索。他已经把农场当成了“故乡”,那是个让他魂牵梦绕、给他快乐最多的地方。他一定要回去,也许,离开就是为了回来!这个看似矛盾的题目却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们的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也许就来自这个不起眼的触点。
所有这些不幸的成长历练,并没有打垮于压西,反而养成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造就了一颗感恩、尊重别人的诚心,让他学到了珍惜时间、敬畏生命的启蒙哲思,这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可贵!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在其著名的“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用真心本心妥帖处理着自己苦难的人生。命途多舛的他就像西北大漠里一株顶风生长的芨芨草,坚韧顽强,屹立不倒。
在颇多的儿童文学作品里,这本长篇小说给我的震撼最大,我的心里自始至终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除了为于压西的不幸遭遇扼腕叹息外,更多的是要为这位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少年点赞。此时此刻,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昏黄的大漠图景:一位风中少年,完全不理会夹带着沙砾的狂风,义无反顾地向远方奔跑着。旁边孤独寂寞的芨芨草,似乎也深受少年气息的感染,竭尽全力向高处舒展着身姿,倔强得有滋有味。
作者简介
朱凤娟(1986.10-),女,汉,籍贯:山东省菏泽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和研究方向:中级,少儿文学及少儿科普,单位:云南晨光出版社。
(作者单位:云南晨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