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通过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的.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主动学习的情况下,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如实验探究、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的形成过程,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如在压强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砖块对海绵产生不同形变的实验支架来引导学生探究:(1)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2)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这样学生对压强概念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系统性不强等,其根源都在于物理概念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物理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如“密度”概念的引入:给学生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长方体块,让他们用手掂轻重,比较其质量;再取几个试管,放入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比较其体积的大小,使学生从中悟出物质的一个特殊性质,即“体积相同时,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质量相同时,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接着问学生:“我们能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来辨认物质,但如果两种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都相同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于是,学生感到还有必要来寻找物质的新的特性,从而领会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一种特性的方法,由此便引入了密度这个概念.同时,物理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蕴含有一定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在阐述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学生也将学会一定的思维方法,如密度、压强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匀速直线运动、磁感应线、光线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理想模型法;重心、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等效替代法等,这些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大有帮助.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
1. 通过观察实验形成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大多是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归纳出来的,所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找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它们的共同属性,启发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形成较完善的具体概念.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2. 举例分析,形成概念
在教学中,注重选择生活经验中与形成概念有密切关系的事例,使学生头脑中再现出表象,再通过实验强调该概念的直观形象,进行抽象思维,概括出概念,这样形成的概念自然易懂.例如:以沸腾概念的学习,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等. 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到对概念的理解上来.
3. 类比归纳,形成概念
通过对所研究的各个事物或现象的有关属性进行对比分析,弄清异同,引导学生从比较中抽象概括出新的概念.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新知识,形成的概念既明朗,又有利于突破难点.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4. 利用旧知识导出新概念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物理知识掌握量的增加,认知结构中积累了大量的物理概念.如重力、摩擦力、浮力、支持力等都是在力的概念上延伸出来的.例如,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此即力的内涵.力的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是具有这特有属性的所有的力,如万有引力、电磁力、核等具体的力,此即力的概念的外延.同样,惯性概念的内涵是“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外延是“一切物体”.
责任编辑 罗峰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主动学习的情况下,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如实验探究、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的形成过程,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如在压强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砖块对海绵产生不同形变的实验支架来引导学生探究:(1)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2)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这样学生对压强概念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系统性不强等,其根源都在于物理概念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物理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如“密度”概念的引入:给学生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长方体块,让他们用手掂轻重,比较其质量;再取几个试管,放入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比较其体积的大小,使学生从中悟出物质的一个特殊性质,即“体积相同时,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质量相同时,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接着问学生:“我们能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来辨认物质,但如果两种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都相同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于是,学生感到还有必要来寻找物质的新的特性,从而领会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一种特性的方法,由此便引入了密度这个概念.同时,物理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蕴含有一定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在阐述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学生也将学会一定的思维方法,如密度、压强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匀速直线运动、磁感应线、光线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理想模型法;重心、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等效替代法等,这些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大有帮助.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
1. 通过观察实验形成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大多是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归纳出来的,所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找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它们的共同属性,启发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形成较完善的具体概念.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2. 举例分析,形成概念
在教学中,注重选择生活经验中与形成概念有密切关系的事例,使学生头脑中再现出表象,再通过实验强调该概念的直观形象,进行抽象思维,概括出概念,这样形成的概念自然易懂.例如:以沸腾概念的学习,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等. 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到对概念的理解上来.
3. 类比归纳,形成概念
通过对所研究的各个事物或现象的有关属性进行对比分析,弄清异同,引导学生从比较中抽象概括出新的概念.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新知识,形成的概念既明朗,又有利于突破难点.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4. 利用旧知识导出新概念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物理知识掌握量的增加,认知结构中积累了大量的物理概念.如重力、摩擦力、浮力、支持力等都是在力的概念上延伸出来的.例如,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此即力的内涵.力的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是具有这特有属性的所有的力,如万有引力、电磁力、核等具体的力,此即力的概念的外延.同样,惯性概念的内涵是“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外延是“一切物体”.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