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史观作为一种顺应时代而产生的新的历史观,强调用全球视角和宏观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为例,笔者尝试分析如何用全球史观来整合历史教学。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全球史观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方法需要教师的不断实践和反思。
关键字:全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整合
一、全球史观的概念及特点
1955年,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全球史观”。[1] (p.334)“1963年,美国学者威廉·麦克尼尔发表《西方的兴起》,这通常被认为是全球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诞生的标志。那么,究竟什么地全球史观呢?很多研究全球史的学者都给了我们详尽的解释,巴勒克拉夫指出传统的“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史已经和现实世界背离,人们需要更加广阔的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应该跳出西方,跳出欧洲,把眼光投射到世界各地、各民族,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他更明确指出:“更加广阔的历史观”就是全球历史观。他写道:“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一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重要特征之一。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就如一位栖身月球上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3]这位“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地告诉我们全球史观的宏观视角和整体研究的史学观念。这些观点尽管表述方式和思考的角度不一,但大多都强调整体、宏观等字眼,全球史观作为一种顺应时代而产生的新的历史观具有如下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反对西欧中心论;以“社会空间”作为研究单位;关注整个人类社会,强调全球的联系性等等。
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世界在人们的眼中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全球史观”把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研究的是全球,关注的是整个人类,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史学指导思想,引导我们关注经济的全球化、国际政治中的民主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资源、环境、战争、和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协商解决。
二、全球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策略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采用专题式的编写,共有三本选修和六本必修,突出反映了文明史观,必修包括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史,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全球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呢?以必修一政治史为例,笔者尝试从全球史的角度来分析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运用这一史观:
人民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政治史共有九个专题,包括: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7、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8、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从教材的编写不难看出,第1至第5专题都属于中国的政治史范围,第6至第9专题则是属于外国的政治史,时间跨度都是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编写,很明显地把中国和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割裂开来。联系全球史观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编写对全球史观的渗入非常不利,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认真研究教材,完全按照教材来的话很容易忽略这之间的联系,无法用全球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因而有必要以全球史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首先,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古代 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进行整合,二者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讲,通过对二者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者的不同及各自的特点,并试着分析存在这种差异和特点背后的原因。以期学生能够领会到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优劣和历史作用。
其次,第二阶段的学习分别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只有认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优势,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立等前提,学生才能顺理成章地分析中国饱受侵略以及无法短时间内挽救国家危机的原因,也才能向学生进一步解释中国为何会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之前又是经过了多少努力等等。近现代以来政治制度体现出进步取代落后,民主取代专制,统一取代分裂的趋势。各国的政治制度并不相同,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源于各国的国情不尽相同,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不应有好坏之分,而要看该制度是否适合本国,能否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保证民主、得到拥护等等。当然优秀的政治制度也有共性:法治、选举权、多党等。从这些方面促使学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势,去体会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曲折和无限光明的前途。
最后,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三个专题进行整合;新中国成立之后,世界局势复杂多变,有什么因素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又取得了何种成就?外交政策的调整与突破是为何?新形势下中国应在国际中充当什么角色?有什么影响等等问题都可以把这三个分离的专题联系在一起,而这更需要以全球视野作为基石方能理清这千头万绪。
以上仅是笔者拙见,在历史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好全球史观相信是所有一线历史教师孜孜以求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全球史观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方法还有很多,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实践和反思,相信定会找到最适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
[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3]斯塔夫里阿诺斯.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7 版修订版.
[4]姜桂石,卢少志.全球史观与世界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1-3.
[5]王林聪.略论“全球历史观”[J].史学理论研究,2002,(3):100-109.
关键字:全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整合
一、全球史观的概念及特点
1955年,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全球史观”。[1] (p.334)“1963年,美国学者威廉·麦克尼尔发表《西方的兴起》,这通常被认为是全球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诞生的标志。那么,究竟什么地全球史观呢?很多研究全球史的学者都给了我们详尽的解释,巴勒克拉夫指出传统的“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史已经和现实世界背离,人们需要更加广阔的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应该跳出西方,跳出欧洲,把眼光投射到世界各地、各民族,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他更明确指出:“更加广阔的历史观”就是全球历史观。他写道:“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一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重要特征之一。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就如一位栖身月球上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3]这位“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地告诉我们全球史观的宏观视角和整体研究的史学观念。这些观点尽管表述方式和思考的角度不一,但大多都强调整体、宏观等字眼,全球史观作为一种顺应时代而产生的新的历史观具有如下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反对西欧中心论;以“社会空间”作为研究单位;关注整个人类社会,强调全球的联系性等等。
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世界在人们的眼中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全球史观”把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研究的是全球,关注的是整个人类,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史学指导思想,引导我们关注经济的全球化、国际政治中的民主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资源、环境、战争、和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协商解决。
二、全球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策略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采用专题式的编写,共有三本选修和六本必修,突出反映了文明史观,必修包括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史,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全球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呢?以必修一政治史为例,笔者尝试从全球史的角度来分析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运用这一史观:
人民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政治史共有九个专题,包括: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7、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8、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从教材的编写不难看出,第1至第5专题都属于中国的政治史范围,第6至第9专题则是属于外国的政治史,时间跨度都是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编写,很明显地把中国和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割裂开来。联系全球史观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编写对全球史观的渗入非常不利,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认真研究教材,完全按照教材来的话很容易忽略这之间的联系,无法用全球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因而有必要以全球史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首先,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古代 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进行整合,二者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讲,通过对二者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者的不同及各自的特点,并试着分析存在这种差异和特点背后的原因。以期学生能够领会到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优劣和历史作用。
其次,第二阶段的学习分别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只有认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优势,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立等前提,学生才能顺理成章地分析中国饱受侵略以及无法短时间内挽救国家危机的原因,也才能向学生进一步解释中国为何会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之前又是经过了多少努力等等。近现代以来政治制度体现出进步取代落后,民主取代专制,统一取代分裂的趋势。各国的政治制度并不相同,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源于各国的国情不尽相同,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不应有好坏之分,而要看该制度是否适合本国,能否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保证民主、得到拥护等等。当然优秀的政治制度也有共性:法治、选举权、多党等。从这些方面促使学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势,去体会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曲折和无限光明的前途。
最后,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三个专题进行整合;新中国成立之后,世界局势复杂多变,有什么因素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又取得了何种成就?外交政策的调整与突破是为何?新形势下中国应在国际中充当什么角色?有什么影响等等问题都可以把这三个分离的专题联系在一起,而这更需要以全球视野作为基石方能理清这千头万绪。
以上仅是笔者拙见,在历史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好全球史观相信是所有一线历史教师孜孜以求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全球史观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方法还有很多,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实践和反思,相信定会找到最适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
[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3]斯塔夫里阿诺斯.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7 版修订版.
[4]姜桂石,卢少志.全球史观与世界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1-3.
[5]王林聪.略论“全球历史观”[J].史学理论研究,2002,(3):100-109.